工匠精神之南仁东
在中国发展的几十年里,大国工匠层出不穷,大国重器一一诞生。先是航母下海,神州升天;蛟龙捉鳖,嫦娥揽月;墨子揽长空,天眼探苍穹。这几十年来的成就不是等来的,而是每一位工匠辛勤付出赢得的。
每一个大国重器背后都一个突出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学习,为之赞叹。今天我想讲一下世界上第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创始人南仁东。
南仁东年轻的时候在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长白山附近的工厂车间。那里广袤的森林和天然的风光,解放了南仁东的天性,他索性做起了艺术家。
他留着长发、沉迷于画画,文艺青年的那一套他都玩过了。好奇的天性让他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在工厂干了10年后,他毅然决定考天文学的研究生。
一句话“成就”的大国重器。
当他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并开始研究射电天文之后,在一次日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都希望在全球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一把推开吴盛殷的门,说了句:“咱们也建一个吧。”那时候的南仁东才回国三年,已经在国际天文专业领域里小有声名。这之前,他还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当于国内一年。但是南仁东深感中国没有射电天文望远镜就像孙悟空没有筋斗云,于是凭着一腔热血,他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资,开始准备做中国第一个射电天文望远镜。
为“天眼” 南仁东当了十几年“推销员”
寻找一个又圆又大的“坑”,是建造前提。南仁东带人走进贵州山区,看了好几百个“坑”。直到有一天,踏上大窝凼。这是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像天然的巨碗。南仁东站在窝凼中间,兴奋地说:“这里好圆。”南仁东还追着当地人较真的发问“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这里天气到底怎么样?”
当地人耐心回答了他的问题后,南仁东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但是地址虽然选下来了,但是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就无法立项,因此南仁东满中国跑,寻求合作单位。天文台没钱,他出差就坐火车,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他的立项申请书上最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大概有3厘米厚。他还设法多参加国家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他曾说:“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经历了最艰难的十多年,FAST 项目逐渐有了名气。
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之后,FAST终于在2007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古有十年磨一剑 今有二十年“铸天镜”
项目启动,南仁东成为首席科学家之后变得尤其忙碌。他参与到 FAST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成员在做决定之前都要来听听他的意见。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2015年,南仁东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天眼工程也接近收尾到了关键的时刻,南仁东依旧每天奔波在现场。就在这一年,南仁东查出了肺癌,而且还是晚期。奋斗了二十多年,眼看着成功在望,南仁东决心要亲自见证这份喜悦。所以,他向家人、朋友和同事们隐瞒了病情。
在工程的收尾阶段,南仁东依旧是如此的专注,紧盯着任何一处细节。
2017年1月,南仁东在节目中
2016年9月15日,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终于建成落幕。
奔波了22年的南仁东总算可以喘口气了,然而,病情已经不给他这个机会。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南仁东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而他所牵头建造的天眼,也开启了调试和运行。
虽然病情最终击倒了南仁东,但是对一个奔波一生的科学家来说,能够亲眼看到自己主持和牵头的天眼成功并运行,也算是此生无憾了。
在我国探索宇宙的旅程中,是工匠精神破解了一个个创造之路上的难题,才保证了求索之路的永续延伸。
我们相信,在某个遥远的未来,当地球文明与宇宙文明擦出火花时,中国将是这场伟大事业的开拓者。
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这场伟大征程中,中国工匠们做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