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西馬文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文化批判
1.【消费社会】的定义是什么?精神困境是什么?
2.鲍德里亚如何进行【消费文化批判】?
3.鲍德里亚文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希望以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角度,对当代世界加以透视。
他所关注的层面包含:
现代性问题和文化危机;
消费社会形态转型和媒介传播的结构;
消费主义和日常生活、拜物教精神危机;
大众传媒和世俗化。
这些角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较为新颖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向,是一种【文化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的视野。
背景补充和理论前提
当代传媒形态和全球化对生存层面形成了天翻地覆的影响,鲍德里亚通过分析指出,当代人容易将幻影和虚拟当做现实实在,把超验的思想视为必然,将表面现象当做事情本身。
后现代时期,商品价值已经不再取决于自身的交换价值或需要满足度,而是取决于商品本身作为文化功能的符码——一个依赖于模型、符码和控制论所支配的信息符号时代。
信息的爆炸和技术的进步让当代人产生了计算机依赖,消费和诱导结合起来,缔造了一个反动理性的新世界——理性普遍失灵,上帝已死不复。人类失去唯一标准,在开放思维的同时,却未能建立起人类的新本体论,带来的就是各种异化,后现代传媒用高清的幻影、明晰的音色在视听上对人双重异化,肢解着社会心理和个体心性。
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精神颓败
在这种论域下,能够得出当代消费社会的人的几个特征:
一、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的,不断制造新的欲望需要——即使那些资源对个体生活来说是彻底过剩的;
二、超前消费和消费崇拜,人全面沦为商品拜物教的信徒。
最主要的是将消费主义社会和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加以比较的行为,消费社会更多了几分欺骗性,它承诺给人以整齐普遍的“幸福”和通过消费达到的“自由”,这就让人们的无限敞开的自由被消费物和消费主张局限地具现化了——这种反思性就是鲍德里亚的可贵之处。
当代危机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交流问题;
日常生活沦为一种明确的定义,“日常”严格遵守信息工业时代的作息时间,并在默许这作息时间为不可动摇的真理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此外国民生产增长总值也导致了一种虚假的幸福感,既然人们的生活的日常性已经演变为一种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那么我们唯一的期望就投向了一个空虚的神话——被允诺的、不来自于自己的、如同降神一般迟早到来的【集体的幸福生活的神话】,经济学家一面给人们画饼,另一边又哀叹物质可能的匮乏和浪费,却丝毫不顾人的精神世界已经变成了经济报的形状。
2.消费社会的潜在危险;
生存意义依附在经济报表之上,审美和社会主体意识则被消费主义文化符号所操纵,富贵、浪漫、时髦等附着于品牌之上,借助无孔不入的现当代媒体笼罩在人们的感知器官之外。
3.虚假的幸福民主承诺;
信息和广告的煽动的本质目的仍然是为了出售商品,但人们在商品上附加了本不属于物的期待(这期待因为广告的广而告之,至少已经在一定人群里普遍存在了),当人们获得商品进行消费的时候,仿佛就已经解决了主体性的问题——但这是暂时的,新的产品还会推出,虚假的诺言也会继续进行——那么,人的主体性问题,能否终生通过外物来解决,就是鲍德里亚想向我们警告的。
4.物质的丰富和自然权利的匮乏;
用丰盛和消费,来替代剥削和战争,这是鲍德里亚对欧美世界的看法,空间、时间、纯净空气、水、宁静,本来是过去唾手可得之物,如今却变成了上位者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谁剥夺了这些自然的权力?谁重新分配着自然权力?
中下层民众在日渐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中无力思考,摆在他们面前的付费商品/服务越是丰富,他们的心灵可能就越是匮乏和贫困——谁之过也?
商品拜物教的人文审美生态危机(对后现代理论的整体指责)
理论不再是反思和划定边界,仅仅是为了加速、迎合时髦、肤浅、片段化兜售某种商品。
1. 城市的异化和人的片断化;
在城市,起作用的不再是欲望或者品味或者爱好,而是一种被扩散起来的自我娱乐的好奇,人们甚至未必遵从于自己的喜好,仅仅是出自好奇进入到消费结构中去。
2. 文化消费和“媚俗”的审美时尚;
大众传播将文化&知识排除在外,通过崇拜的仪式、抽干意义的符号形式编码而存在着。
3. 电视播撒和消费心理模式;
信息的扩张和误读和盲信导致了文明世界的野蛮,传媒信息的膨胀失去控制让当代人处于精神分裂和欲望怂恿当中。
4. 身体策略与生命自恋;
人们普遍放弃最终价值的承诺之后,就在消费社会中享受欲望的放纵(还是被导向的),各种肉体欲望的护理产品(从零食、护肤品到斐济杯)取代了灵魂和追求;本应当自由的休息,变成了一种打发时间的消磨,身体策略和生命自恋让人们对简单的满足趋之若鹜的同时,却又贪生怕死,可问及生命主体问题的时候,回答和眼神却只有茫然。
总结:鲍德里亚描述的后现代消费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危机的社会,模态社会的支配性权力机构主宰一切,非理性的意志得到了自由,却因为盲目,被物质丰富多彩缤纷的现当代社会囚禁并驱使,人生不再是依靠思想者指引,而是靠消费广告驱动,只有在消费欲望当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存意义,理想精神害人害己而无一益,个人无限制地攫取欲望满足欲望反倒是彻头彻底的合法,于是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消费意识形态,道德和心智屈从于消费欲望的无限性……
西馬学者关注社会异化→意识形态→级阶斗争等问题之后转向了文化研究,平等、消费、电视、身体等问题成为西馬的研究重点,消费文化研究深入到日常生活,分析内在运作和话语表征,进军文化意识的转型工作,或许能让当代危机问题得到真实的显露。
理论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①对商品的拜物教分析超越了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西馬分析模式,而倾向了话语权力分析——应该是受到索绪尔结构余波的影响;
②揭露时代人文的复杂性和消费问题的深层原因,试图统合地解释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的各种乱象——这是受到馬克思影响,尽管本人后来极力否认;
③“西方他者”的警示作用。上述乱象随着生产模式也传播到了第三世界(当代本土),鲍德里亚理论对我们如何张扬健康文化、如何定位文化符号、如何鉴别资本话语的暗中运作,对一切文化特权加以质疑是具有启示效用的。
局限性和他的理论出色之处是一体两面的:
①过分强调了丧失深度价值的传媒时代的技术中心主义情结,弊端就是夸大了观念对现实的折射;
②消费主义成为时代精神和个体享乐的问题,人们可能选择了消费而舍弃了理想,但鲍德里亚所指出的理想,和传统审美的关系却是暧昧不清。
鲍德里亚试图警醒人们关注生命的“本真意义”,要在传媒热衷制造明星群体和消费热点的情况下指出另一种价值尺度,要求重建精神生态的平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