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轩辕风物志-苍之涛】地理人文风情科普:补遗篇

2020-10-10 17:33 作者:波洛咖啡馆  | 我要投稿


正篇内容结束了,还剩一些小的地方没介绍到,因此本篇专栏对《苍之涛》的另外一些历史或传说进行补充~




【NO.1】太辰宫


太辰宫

游戏设定:

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神秘祭司集团。

该组织以晋国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实现和维持晋国霸业、维护晋国社稷为宗旨。但由于太辰郭偃的卜卦结果,得知未来秦国拥有会一统天下的天命,因此对于西方秦人所扶持的晋文公,抱持着强烈的怀疑态度,最后掌控晋国大权,将晋文公架空为一位傀儡君主,只以他的名义去尊王攘夷,征讨列国。太辰宫对一切企图夺权者抱有强烈敌意,反对太辰宫者以及叛徒,皆会遭到打击报复。

由于晋国地处北鄙之地、常年与戎狄夹杂,因此国内巫祝势力强大,而这些戎狄巫师们后来被晋国鴃司卜筮祭祀的“太辰宫”一一网罗,负责掌管许多国君也畏惧三分之神秘法术(如已失传的“五岳结界”),太辰宫祭司们所修习的法术,实际上大多来自肆龙子负屃的天书。在城濮之战时,他们同晋国大军作战,以法术力量击败了当时天下无敌之荆楚大军,替晋国夺得天下霸权,名碣九州。 晋文公之子即位几年后,才从太辰宫手中夺回大权,并将其功绩全归于晋文公,太辰宫因此而从历史上被抹杀。

人物关系:

最高领导人为“太辰”(即“龙”);其下设九宫(即“龙子”),合称“九龙祭官”;九龙子统领众多下层祭司(即“蛟”),称“蛟祭司”。

太辰 郭偃

九龙子:

壹龙子 睚眦、贰龙子 囚牛、叁龙子 螭吻、肆龙子 负屃、伍龙子 蒲牢、陆龙子 霸下、柒龙子 狻猊、捌龙子 狴犴、玖龙子 嘲风等。

睚眦手下统辖众多祭司,螭吻、负屃、嘲风三人乃是其弟子,受其节制。



历史相关:

  • 太辰 郭偃:

    郭偃在游戏中是太辰宫的首领,野心勃勃,领导力强。而真实历史上的郭偃,实则为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擅长变法和占卜,与名相管仲齐名。

    生平如下:

  • 郭偃,虢序的后裔,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首席大夫,一手主导当时晋国社会改革的「郭偃之法」,强调由经济领域人才开始实施改革动作,进而接着扩展到用人制度上面。虽然此法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的用人政策「亲亲」,不过更加注重「尚贤」这个最大原则。「郭偃之法」甚至大胆采用「君食贡」概念,要求国君从此之后不再保留任何土地,而是要求从土地拥有者身上收取税赋,这些思想不但快速促进晋国社会的蓬勃发展,更为将来三晋法家思想提供思想泉源。  另一方面,其实郭偃甚至身兼首席太卜之职,史书所谓「卜偃」由来便是如此,据说晋文公逝世之后移灵当天,其棺柩突然发出有如牛鸣的巨大声响,并且声称将会有来自西方的军队越过晋国国境,只要到时候趁机展开攻击行动,必定大获全胜。

  • 《墨子·所染》篇说:“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俞樾说:高亦读为郭,高偃即郭偃。)(《左传》作卜偃)。”墨翟认为,人生来如白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下文列举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说他们都有好的大臣以“染”他们。结论说:“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这五君就是春秋时期的五霸。这是说,齐桓之霸靠管仲,晋文之霸靠郭偃。

    靠他们什么呢?韩非说:“管仲毋易齐,郭偃毋更晋,则桓、文不霸矣。”就是说,靠他们的变法。如果管仲没有把齐国改变,郭偃没有把晋国改变,齐桓、晋文也不能成为霸主。韩非继续说:变法必受到顽固的人的反抗。坚持变法的人,必须准备用暴力推行变法。韩非说:“故郭偃之始治也,文公有官卒;管仲之始治也,桓公有武车,戒民之备也。”(《韩非子·南面》)郭偃与管仲是晋、齐主张并推行变法的主要人物。


  • 山戎:

    游戏里,太辰宫的伍龙子蒲牢、陆龙子霸下、柒龙子狴犴、捌龙子狻猊来自戎狄,合称“山戎四巫神”,以蒲牢为首。

    而这其中的“山戎”所谓何意呢?

    山戎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据史书记载,山戎部族以 "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经常联合侵犯中原,成为燕、齐诸国之边患。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旅,约战国晚期,山戎逐渐销声匿迹。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这说明,在唐尧、虞舜的上古时代,就已有山戎一族,居住于中国北方。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记载:春秋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戎族是少数民族的一支,不仅人口数量大,而且居住地区广,并逐渐从西方迁至东方和北方。戎族分支颇多,有大戎、小戎、陆洋之戎、九州之戎、骊戎、犬戎、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又称山戎)无终等名称。山戎,即为戎族的一支,也即是由西方迁往北方居住的戎族。

    事实上,山戎自为一族,在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会支、屠何、无终诸国。山戎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中原,与鄂、齐、燕、晋等中原诸国,屡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诸国也不断攻伐山戎。

    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钦定热河志》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而“冬葱”,即今称之为大葱者。

    春秋末期,山戎逐渐衰落,后被灭掉。


传说相关: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常用此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龙生九子”传说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表示很多,所以一开始是指龙生了很多龙子(样貌品行各不同)。后来九子被具体化,但是哪九个龙子一直有争议。

自《中国吉祥图说》记载,九子各自的名字及解释如下:

  • 长子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 次子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 三子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 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 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 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种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 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 八子负屃(fù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 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NO.2】七曜使者


七曜使者

游戏设定:

在被再次改变的第三历史当中,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公元前221年(《苍之涛》主体剧情四百年后)。

秦皇使用壶中仙的“机关术”和“黑火八鼎”的力量,大量生产踏弩、巨雷等大型战略机关武器,靠着这些武器的力量覆灭了六国军队,最终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大统一之后,秦皇开始了暴政。对内山东六国遗民肃清,并对各大派进行镇压;对外派遣蒙恬北征五胡,南取百越。一时间天下生灵涂炭……

五胡人民和六国义士各自组织义军抵抗,终不敌这些机甲部队的铜墙铁臂,纷纷被镇压消灭。

七曜使者便是当时反抗势力的残余之人。包括了首脑楚人项楚四名来自五胡的义子、一位匈奴手下,以及原大秦首席机关师墨衡。他们都是拥有强大神力的战士。尽管他们七人拥有强大的武力,但是终究不能和拥有机关部队、灭世黑火、以及壶中仙支持的秦国相比。面对这无法对抗的力量,他们无可奈何,只得苦苦支撑……

而在壶中仙死后,其世界大同的万年梦想破灭,云中界主人更替。项楚有幸得到云中界主人犀衍的指点,了解到太一之轮和被改变的历史,为了天下万民,他决定为了修正被改变的历史,冒死前去封印生克神器——太一轮。他带领战友来到壶中仙生前“云彩之塔”,取得保存在神器室的十件“上古神器”,依靠“失却之阵”的力量携带着轩辕剑和昊天塔成功穿越到了春秋时代…… 

历史相关:

  • 七曜

七曜占在中国古代星占学上均十分重要。《易‧系辞》:“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七曜,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可追溯周朝。自两汉时期应用甚广,刘向:“夫天有七曜,地有五行。”;《后汉书志二律历》:“夫甲寅元天正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于牛初。”刘洪亦有著作七曜术。《后汉书·刘陶传》:“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上齐七燿,下镇万国。”《晋书》卷二十二:“煌煌七曜,重明交畅。我有嘉宾,是应是贶。邦政既图,接以大飨。人之好我,式遵德让。”东晋范甯的《春秋谷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五星指火、水、木、金、土。

有两重含义:

①古人对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总称。古巴比伦曾用七曜记日,顺序为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即星期日至星期六,故又称“星期”。8世纪传入中国使用。 

②指北斗七星:遁七曜于中阶。 

以七曜为一周的历法观念是由印度传入中国,与欧洲的星期概念似乎都是源自于同为月阴历法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日曜日一定是英文的Sunday、月曜日一定是Monday,更明确的是无论是哪一天的名称、拉丁文与汉文所指的星球都是同一颗),七为希腊与两河流域文明常用数字,也是该地区的吉数。但学界对目前起源仍有争议。该概念在中国唐朝时期获得发展,将7日结合七曜谓之曜日,其后再传入日本,至清末以前皆如此,到了民国以后改为星期,以数字替代星名,之后被广泛采用。东亚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则是到欧洲殖民浪潮以后重新引入西方的星期制度。惟现今中文已成星期,日本与朝鲜半岛则继续使用古称、台湾于日治时期曾使用七政,现改为星期。 

  • 苻坚

    苍之涛中的正面人物,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位雄才大略、仁德爱民的明君,虽为氐族胡人出身,但一心向往汉族文化,此生最大梦想便是消弭各民族之间的仇恨,开创一个各族和平共处的世界,但因淝水之战的大败,被后世人视为一名刚愎自用、懦弱无能的胡人蛮君。

    历史相关:

    前秦第三位国君。

苻坚

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十六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前秦帝国第三位国君。

容颜瑰伟 ,雅量瑰姿  。苻坚自小崇尚汉文化 ,年仅十三岁任龙骧将军  ,后封东海王。在位时期,先是诛杀暴君苻生,自降帝号为天王 ,后励精图治,开凿泾水渠  ,重用王猛、邓羌、权翼、杨安、朱肜等名臣良将,开创五胡十六国唯一治世,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苻坚心怀“混一六合,以济苍生”之志  ,在位期间广施仁政 ,打压豪强  ,减刑免租  ,抚恤孤寡 ,从谏如流 ,毕生以消除各族矛盾为己任 ,各族百姓对苻坚十分地爱戴  。随着前秦国力日渐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诸国  ,降服化外蛮夷  ,成功统一北方 ,使饱受战乱的华北地区再度恢复生机,攻占东晋的川蜀、襄阳等地  ,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又谴吕光征服西域三十六国  。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苻坚未有一次屠城暴行。

建元十九年,挥师南伐,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结束乱世。最终败给东晋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陷入混乱局面。

建元二十一年,为后秦主姚苌所害,临死前面不改色,怒斥姚苌卑劣行径,姚苌逼迫其交出传国玉玺,苻坚言已将玉玺送晋国,誓死不让玉玺落入羌人之手,最终被姚苌缢死于新平寺,终年四十八岁 。身后被三个国家共同追封谥号,尊上谥秦宣昭皇帝   、文昭皇帝 、壮烈天王 ,庙号秦世祖。 

后道教追封苻坚为神祇,逢瘟疫建祠避祸,称为苻家神,于每年正月初二以太牢奉之,称为祭苻家神。

  • 春秋、轩辕、昊天:

    关于朝代的历史:春秋战国

  • 据说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4]  。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 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 关于轩辕的传说逸事:

    即轩辕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取名轩辕的来由,可看下文:

于常年累月的迁徒游牧生活,各种笨重的东西都要人担肩挑,每迁移一次都给先民们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苦连天。黄帝为此事也是经常唉声叹气,但又不得不迁移。

有一次,黄帝带领他的先民迁移到北方黄土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长期生存。他们刚刚居住下来,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黄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树,个个藏身,以防狂风卷走,黄帝只顾别人的安危,不料,自己头上戴的遮太阳的大圈帽,被狂风吹掉。他连忙抓住一棵小树,就地蹲下。黄帝发现他的大圈帽被狂风吹得就地滚动,并不倒地。这是啥原因呢?黄帝砍了一根树枝,扎成圆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滚了不到一丈远又倒了。黄帝自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后,再扎了一个圆圈,给两个圆圈中间扎了个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长树枝,把两个圆圈扎在这根树枝的两头,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这次虽然没有倒,滚不了多远就停下来。这时,常先、风后、仓颉一起走来,问黄帝在干什么?黄帝把刚才发生的事向三位参臣诉说了一遍。智多谋广的风后,连忙剥了一条树皮,拴在两个圆圈中间的横杆上,一手拉着往前走,两个圆圈一直滚动着,并未倒地。

黄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过来。他叫常先再扎两个同样的圆圈,四个木圆连在一起,好比四个车轮,稳稳当当向前滚动着,再也不怕倒地。风后看后,好像脑子里一下也醒悟过来,他命常先去采石场弄两个圆形石盘,中间凿个洞。不到半天工天,两个圆形石盘就做成了。风后从中间横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间绑了一条草绳,叫常先拉上使劲往前跑。后边跟随了一群先民看热闹。仓颉连忙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叫做“车”。黄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轩辕的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因黄帝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就以“轩辕”命名,作为黄帝正式名字。这就是“轩辕”的来历。

黄帝自从被先民们拥戴为尊长,还没有一个正式“职称”大臣们先后给黄帝起了很多尊称,黄帝都不同意。最后,还是黄帝自己决定。黄帝发现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土是人们生存的依赖和靠山,先民们又是黄皮肤,所以,就确定他的尊称应该称“黄地”。从此,“轩辕黄地”就这样定下来。

到殷商时代,一些文人觉得把祖先称“黄地”很不雅,他们借故“地”和“帝”是谐音,就把“黄地”改为“黄帝”。“轩辕黄帝”从此就这样沿用下来。

  • 关于昊天的传说逸事:

    游戏中,作为重要故事情节转折的“昊天界”,神秘悠远,凡人不可登之,飞鸟走兽皆不可见,却有诸多宏伟之建筑。

而在中国的神话历史中,“昊天”一次代表天帝,又称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爷、昊神,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众神之主”,“天”的尊号最早出现在商朝,周朝时期正式出现对帝的尊称。“天”本无形,即唤昊天,是中国古代一种原始形态的信仰象征。是带有至高神之位的天帝,是宇宙万物和国家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作为使者。“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之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天帝。”天帝旨意贯穿五经。直到公元689年,武则天身穿衮衣和冕旒,到洛阳紫微城正殿万象神宫祭祀昊天上帝。

天帝一词首先出现于儒家圣经—五经,即《诗经》、《尚书》、《仪礼》、《周礼》、《礼记》。天帝的旨意贯穿了五经,其中最早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除此之外,四书等其他的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天帝,有时也称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天神,字面意思就是“在天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中国古代昊天上帝的信仰的起源是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


波涛苍苍,云海茫茫,关于苍之涛的风情介绍到这里就全部完结了,撒花~


【轩辕风物志-苍之涛】地理人文风情科普:补遗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