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8课(1)

公车上书: 公车: 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上书: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公车上书指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产生了巨大影响。"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 又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晚清时期,时处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瓜分世界,《马关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在1898年6月11到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戊戌六君子: 维新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都于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扶清灭洋: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1898年,在山东平原县朱红灯领导的民间秘密组织义和团运动兴起,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具有爱国的一面;但没有分清中国和清政府的区别,对清政府丧失警觉,以至于后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灭洋''指抵抗乃至消灭列强。具有反帝的一面。但带有盲目的排外性。

19世纪末瓜分中国当时的时局讽刺图
先抚后剿:1898年义和团兴起,1900年义和团势力壮大,迅速扩展到京津地区,此时,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抵挡洋人的侵略,能成,则最好不过,如果不成,借口抗击洋人,将义和团引出北京,以解除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威胁,出于这样的考虑,清政府采取安抚政策,当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威胁到众列强的利益时,1900年7月八国联军出于直接镇压义和团的需要,进犯北京,清朝皇室仓皇出逃,逃往西安途中,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熊猫提醒:义和团兴起后,清政府的政策是剿灭---安抚---再剿灭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