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格物记系列

2023-08-09 09:05 作者:一探索  | 我要投稿

格物记(第一章)

  第一节  心物 ①以心驭物,物便不能乱其心。以物驭心,心便有乱于物。器物之乱,其罪不在于器物而在于人。 ②不役于食者,则食为饱腹而不求其味美;不役于衣者,则衣为暖身而不求其服华;不役于屋者,则居为安身而不求其富丽。故,食,衣,室均不役我,我心自不为欲所困也。 ③心在于财物,则其行受制于财物,心在于味美,则其行受制于口舌,心在于音色,则其行受制于耳目,心在于义理,则其行受制于良善。 ④故,外物之所求,皆生发于心。心所求之物,皆落于行也。 第二节  ①礼者,不逾矩也。从于制度,人伦,天理,非狭之仪貌。礼之用,可显于文化,化为气象。意在合于制度,遵于人伦,順于天理,言行举止得其体也。 ②博于文化,学于文明,发于文言。举止言行之约束。修其身,养其德。行为之修正,矩之不逾,体之不失,合于天理,曰之礼也。 第三节 逐物 ①逐物者众,物有良知,逐者未明,物无善恶,逐者未悉。故而逐者喜恶,施之于物,以为物有善恶。 ②水有其性,用之于人,饮之成善,滥之成恶。低则聚,满则溢,渠之可种,煮之可饮,决之为洪,溺之则亡。水有善恶乎?其性也。 ③金玉之物,人皆好也,然欲起念杂,心随物动而难安,正气渐衰良知难显。故,人曰:金玉恶也。然不知,善恶之心可施于物,善者物善,恶者物恶,物之善恶只在人心,不在于物也。 第四节 伪者 ①伪者,人为也。掩之,饰之,华之,虚之,出其本也。 ②伪之不去,本之不存,意之不诚。无伪无为也,尊其意,存其心,率性为之,发于诚,行于诚,无善恶,无生灭。纯于诚者如痴如醉如童子,乐其乐,厌其厌,不增一分不减一分,不存于物而存于天性也。 ③饰于杯者,不在于饮而在于物,饰于衣者,不在于暖而在于丽,饰于官者,不在于民而在于名乎。如此,饰之所在,行之所背,为何?其心私也,故去伪即去私也。 第五节 至善 ①至善非善,非不善。其根本归于诚也,诚之端发于良知,良知合于天理。诚者,无伪也,诚伪之间,人欲也,去人欲可归于诚,故,至善者,无人欲也。 ②见鸟兽之哀嚎,则生恻隐,见草木之刈伐,则生伤悲。不思而觉,不学而知,发乎本心。 见鸟兽之哀,圈之而养,有善,非至善也。见草木之伤,移之而种,有善,非至善也。 ③鸟飞于天,兽入于山,至善也。草盛于野,木生于林,至善也。物之本性,无善恶,至善非有善恶,求其本性也。 第六节 求仁在己 ①求仁在己,然义、礼,智、信,当立于仁也。义者离仁,莽夫也,礼者离仁,虚伪也,智者离仁,谲智也,信者离仁,愚痴也。 ②仁者之行发乎于人心,故义礼智信,不离人心也,人心无蔽则合于良知,故知善恶,明是非,约于礼,行于信。 ③义立于仁者,可舍生取义成其浩然之气,礼立于仁者,文质彬彬谦谦君子,智立于仁者,是非有别取舍无咎,信立于仁者,可取善而后诚 第七节 诚仁 ①格物致知,立于诚也,齐家治国,立于仁也,发于诚者可致,发于仁者可治。 ②发于诚其心方正,正其心者,可去其私欲也,去私欲者,方无遮蔽也。而后,格物之力通达,致知之功始成。 ③发于仁之国治,其法,制方无偏私,无私无我,无私可成其私也,无我可成其我也,成其私而亲不哀,成其我而民不怨,亲不哀则家成,民不怨则国治。故,人之所修不离诚,仁也。 第八节  ①情者,喜怒哀乐;礼者,理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者止于礼,止于礼而致理也。 ②人之七情不可寂,六欲不可灭,寂灭者非人之性也。然心性之所修可致中和也。哀而不伤,喜而不淫,过犹不及 ③中和发于心,心之不修,性之不成,心性未致便未中未和,理不能致也。中和之心有成,其性便成,发与未发皆在理也。故,情之所发,礼之所止,亦在于理上也。 第九节 ①万物流变,非人可以为也。日月之交替,寒暑之轮转,冬春之枯荣。逝者如斯,人之生死衰老,草木之始灭,一日之虫,百年之龟,皆如刹那。 ②往事不可追,来者优可期。纵横流变,如风入林,如雨注海,逝者何曾逝,来者何曾来,不增不减也。 ③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得道者,非得外物,不动,不动心也。心不动,非外物未动,乃心有所止,止于道。道化万物,千万变化,然皆归于道也。故,眼观万千而心入于道者,是以道在人心而嵬然不动,何外求也? 第十节 仁者之气 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之端,恻隐之心也,四心人皆有之。仁无方体发乎于气也,故发恻隐之人可谓仁者气质。仁者之气藏于吾心,静者可存,存者可养也,动者可善发,善发者可施也。 ②仁者气质可扩充寰宇,施于天下可安危民,施于国可定政令法治,施于人可义,可信,可礼。仁者之气至刚至柔,至大至微,存之则扬,不存则熄,扬者可以安民,治国,齐家,熄者无义无信,不可以立也。 ③心外无物,故仁不在心外也。孝亲者,其心在仁而施于其行可谓之孝,其心无仁,其行昭昭未有孝也,有私。助人者,其心在仁其行谓之义,心不在仁,其行未有义,私欲也。 第十一节     ①仁,天理也,万物皆有之。道生阴阳,阴阳化万物而生仁者之气,故仁生于道也。仁者之气可施于物,物生发灵气而归仁也 ②仁施于鸟兽,鸟兽有哺养,庇护,饥则捕之,求饱而不妄杀,谓之鸟兽之仁也。 仁施于草木,生而利物而自取,死而归尘而不害,谓之草木之仁也。 ③鸟兽,草木有仁。饥而食,衰而弃,循物之本性,有道而无德也。无德而不存羞恶,不知辞让,不辨是非。 ④仁发于人,良知存,可以蓄之为德。有德,则羞恶之心出,辞让之心出,是非之心出。有德,人之仁可施于鸟兽,草木 ,万物皆连而成一体之仁,是以人为万物之灵也。 第十二节   君子之乐 ①君子有终身之优,无一朝之患。何忧,何患? 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所求者何?天下何思何虑,君子不忧不惧。是以君子忧道不忧贫也。然,孰道孰贫焉?仁道尔,求道而忘己之所欲也。 ③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故,君子有忧有患,有不忧不患。而所忧患者,求己未达道也,所不忧患者,得失之患私欲之忧也。 ④求仁道而忘己欲者,君子之乐在其中也。然不诚无物,求仁道始于诚,是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仁皆合于道也。 第十三节   口耳之知 ①善辞者众,善行者寡,非理不能达之,是以知理止于口耳也。 ②其行不知所止,其言不知所敛。弃坦途而立危崖,求私而超乎天地,故此说敬畏者,敬畏止于口耳也。 ③孝于亲者,足食,华衣,逸居。然子无悦色以对,行为恭敬之礼,亲何以悦焉?是以口耳之孝者无心也。 ④有仁爱者,非以文辞饰之,其行必有度,其言必有温,其政必惠之于民也。无仁爱者,以文辞饰之,掩其言行噪以名声,其政以谋私也。 ⑤是故,繁花之下不离春秋,坚冰之源必有软流,止于口耳者未知理也。 第十四节 ①为学可以明理,明而达者可以为人。学之道,言传于经典,身教于践行。 ②明理者,知礼也,言谈温和行也谦恭;知度也,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不骄不纵;知耻也,不假于律法,乐而不淫,取之有道,不逾矩也;知仁义也,达不离道,贫不失义,可独善其身,可胸怀天下,其为人非求一己之私也。 ③学理之用非富贵而在于修身也,多一分理,少一分蔽,明一分理,增一分良知,则中和之道将近乎! ④是以,明理修身以至贤,不明理不足以为人也。 第十五节    良知不息 ①良知,天地之心也。无生灭不增减,充塞于天地,出于道,为人先天之性也。人之本性,合于先天之性则合于良知,离于先天之性则远良知。 ②合于良知者 ,以良知主宰天性为人,理事皆在义理之上。来去不留,荣辱不忧生死不惧,外物所至,皆养吾良知存吾浩气。 ③离于良知者,如无锚之舟失却主宰,飘摇不定。其必私欲染着,患于得失,惊于荣辱恐于生死,待人理事离于义理,如金染尘,日日落灰终被遮蔽。是故,人性失物性存,人之物性愈重,离道愈远矣。 ④良知存,外物加于吾身以养心也,良知息,外物祸乱其心也。 第十六节  宽厚之道 ①贫而乐者宽,富而谦者厚,宽者不谄,厚者不骄,不谄不骄可以致中和。 ②贫者修心其动守形于行,以利诱之,立于道者虽卑可行,不义则拒,不谄上以得其利,卑位而心亨者致乐也。贫者之困,以物解之,失义而得物者,物以载祸自遗其咎,乐自远离矣。 ③富而立于义者,不狭于己不困于位,苟待人而有谦,施卑位而有恭,故名有实可以成其厚也。富而有图于名者,以名加之,名燥实虚必掩于人前,于上无恭于下有骄,离谦而失其厚也。 ④是故,贫富为径行者自修,贫亦修身,富亦修身,其道不以贫富而更,达者则致于中和也。 第十七节 无心之知 ①无心之知止于知,其志未立,其行不达,其理不致。 ②心不在礼,其礼着于形,衣冠楚楚强掩于颜色,乃其心无诚,无诚则伪矣。 ③心不在学,或善于记诵或精于词章,博学而技巧,然其学致于私而离于理,则学止于术。求利之学自远道,私欲之学蔽天理,其学非以明心也。 ④心不在善,或好名或搏利,有善施于人则奔走相告,其心不正有所图之,其行之端先出于私也。非有悯而善,其行则不诚。 ⑤无心之知者先立于私,行饰于形,而终失其诚,失诚者伪也。其仁非仁,其礼非礼,其心不正则学不固,学不固则行不达,行不达则知止于知也。是故,求知先正心 第十八节   心随物动 ①人好于好物,得之则喜,毁之则忧。物之得毁施人喜忧,然其根非物贵贱得失之病,是以人落于物间,心随物动也。 ②一物入心,如泥落水。泥入余波泛泛,泥散则水混混,待波息水净泥虽入底,然泥垢存之,日积月累落泥成山,遮日蔽阳,其心失明净,其人为物所累。 ③修心之道,如捞水中之泥。初时,知心底有泥而勇去之,时时警觉。待垢去尽,又有新落水之泥,则见泥则捞,不积不存,日日精进,有朝一日,则泥来而觉,物来而应。 ④是故,役物者,物来不惊,物去不留,役于物者,物则乱其心也。 第十九节 外物不由己 ①心外之物流变不息,有形之物朝夕所异。唯义理存于心不可夺也。 ②贵于物者,物不以人之所欲而不毁,贵于己身者,身不以人之所欲而不伤也。心存物上,物之毁则心有所惊,心存身上,身之伤则心有所惧。物毁身伤,皆于流变之中。 ③然,心存义理者,不以毁伤而更,义理合于天理,天理不可变,是以,万物流变而义理恒也。心存于仁者,不以物贵贱而生灭,得有仁,失亦有仁。心存于义者,不以人生死而予夺,生存义,死亦存义。 ④是故,修心之道,日常应物而义理不失也。 第二十节  理与象 ①万物运行不离其理,理无善无恶,不生不灭,无形而化于有形之物,其象为其物性也。先有春秋时节之理,后有草木盛枯之象,先有昼夜交替之理,后有黑白冷热之象,先有生长消亡之理,后有生死之象。 ②一草一性,草有不同,一水一性,水也各异。草性水性不离其理,性存于物中,物性也,物显其性,物象也,皆从于于理。 ③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一人一性人人不同。人之性,时善时恶,其际遇,心性授之以善恶气象。修善者,恶自消之,修恶者,善自消之,善恶之念,此消彼长,善恶之行,时有时无。 ④然,理授之人性以致善,则致善者合于理,致恶者亡于理,故而,人之行当趋善避恶也 第二十一节    万物之心 ①理无善恶,物有物性。人存良知而彰其人性,存私欲亦显其人性。 ②良知施于鸟兽草木,可为仁义,施于其类,可为礼为信,施于万物而为天地之心。 ③万物为体,良知为心,心欲壮其四肢,明其耳目,健其筋骨,强其精神,必施于仁爱也。人性之善施于天下,其象则盛于万物。万物为体,私欲施于天下,则四肢萎缩,耳目不明,筋骨孱弱,精神亦衰之。是以,人性之恶施于天下,则恶象盛于万物。 ④故,施善性于草木鸟兽,则草木鸟兽可善,施善性于民,则民可善,施善性于万物,则万物兴焉。 第二十二节  林木之理 ①林木不以徙而生,故授之以根。见仁也。不见根其冠盛而知其根存,非以人知而存,非以人不知而不存,是天理存也。 ②天无言而万物生,非天生万物,是以天授万物生之理,而后万物生焉,故理先存而物后兴也。授四时于木,春夏之盛,秋冬之枯,其生息循天理也。天理非仁然有仁道,故天有好生之德焉。 ③人夺物之生而为己生,非失仁,人夺物之生而为己欲,失仁焉。生欲之间,是仁道之得失。天欲人万世不衰而授人以死,非其不仁,其理亦存仁道也。故天授人以生死,非有仁,非失仁。是以其仁道存于万世,非人生死之上也。 第二十三节    观山 ①仰山之高而欲往之,天下先有高山而后意动,进而行也。意动,往而至,意动不往,非意未动,是以意动而有往而不往之别。 ②意动而往,瞻山之高,得心之悦。意动而不往,畏山之高,得心之忧。其悦与忧,非以山存而存,非以山不存而不存,是以其意动之别。 ③观物之用,物无善恶,观人之行,善恶有别。世间善恶非以物定,人用于善则善,用于恶则恶。善恶之别始于意动,意善而有行善,意恶而有行恶,虽为同一物,然其用,善恶有别矣。是故,使物有善,其动意必先存善,使物有恶,其动意必先存恶也。 第二十四 节    ①鱼入于水则生,出于水则亡,栖于草石不惧湿冷,食虾虫而不烹不煮。其栖居非华,其食非味美,是以鱼之好也。鸟鸣于林,栖于枝而不惧高,食于蚁虫而不厌,是鸟之好也。 ②人行于陆,入水则溺,攀高而有所惧,食杂而烹,居屋而卧床,是以人之好也。今人之好施于鱼鸟,鱼不得生,鸟不得居。 ③不知鱼鸟生存之理,以人之所好而施之,是人欲夺其生死之理也。以人之好恶施于物,物有善恶,其物之善恶便为人之善恶矣。以人之好恶施于人,人之好恶非己之好恶者,存私,人之好恶为己之好恶者,亦有私。 ④是故,以天理之好恶施于万物者,去私也。离者,其好恶存私也。 第二十五节      ①世间之物万千,内含其理外用于行,知其理而事有成,笃理不更而修己之道。是以,欲使事成先致于理,欲事正先立正心。待人处事皆含正心之力,事事物物皆有养徳之功。 ②尊人者,非以人贵贱有别,非有求于人,是以心中存敬之理,理使之然也。行于途,见人有难而援,非以其有利而救,是以见难生悯,其事修其仁心也。售人以物可图其利,然不因利小劣以售之,利厚必生诡道,是以守其心而修其道义也。 ③世间之物繁杂其理一也,物通其理,事通其心,事物为象,修己于内也。 第二十六节   正心为学 ①古人为学以致知达道,今人为学多求名利富贵,其志衰而心偏私,其学之用多见于诡道,是以,心不正也。 ②求学之志立于欲者,所求口舌之爽,躯体之逸。其饰愈丽其居愈华,得之愈多,欲之愈浓,如何知止乎?其学以壮其欲也。又有博学闻见之人,喧其见识于众,嚷其闻经之广以获虚名,是以,其学以好名也。 ③知广于人,识高于众,其心不正者以其学致于诡道诈术也。以物之幻化诈于江湖,以诡辩乱人心智,以技巧避于律法,以人性之恶获其私利。是故,其为学,以长其谲智也。 ④为学之道当求己心之光明,以致于道。然,今遍地人心,道心远矣,正心之学者何以求哉? 第二十七节 勇不离道 ①登高山临危崖而不惧,勇者乎?入深渊见幽暗而不恐,勇者乎?有利则争逞强刚愎者,有勇乎? ②树高枝繁根深叶阔,不拒蚁虫食其皮,鸟入倚枝而巢避于风雨。施人以荫,贮水于叶以清其气,人伐之为桥,焚之为柴,朽以为肥。是故,树之生死皆有所用,其用之道,不以恶来而更,不以善来而改,其道勇也。 ③有过者,畏人知而掩,其过矣。不讳己过,更也可知,其行致于勇也。 ④鱼困于涸,人见之不忍引水以救,然水少而竭。人知鱼得水则生,不得则死,知水竭其亦不得生,其引不足使鱼生也,然继而行之,其勇与不勇乎? 第二十八节   良知如镜 ①良知在心,致良知者其心自明,明其心者则有慧来,慧来则能照物之明暗。 ②良知存如镜在心,欺吾者,辨之以言,观之其行,察之其意,细微间心已有所明矣。是以欺吾者吾知,故吾不欺人也,辱吾者吾知,故吾不辱人也。 ③伪者善掩,请良知以照,褪其颜色,去其枝节,见其本体,故伪来则知,枉来则明。欲多念杂,良知在心,意动便知,非绝其欲念,以良知察其动,疏其意念以格其私欲。 ④是故,良知存吾心,吾心便存明镜。 第二十九节  正念养气 ①行始于意动,意动而出于念,念起则欲来,念杂则欲多,欲多则迷于纷乱而失其智也。是故,明者先清心,清心先寡欲,寡欲先正念。 ②善恶一念间,人念起于呼吸之间,来来去去多不胜数,故,正念非无念,亦非绝私欲也,是以,善者其念多在善上,恶者其念多在恶上。 ③正念者,其念立于善,善念则养其气,气推于意动而落于行。是以,气正者其念必先有正,气正者其行必后有成。念不正者,气则不正,行亦不正。是故,行止有度者,必先养气正念。 第三十节  礼存于心 ①礼者,理上也。存于心显于行,谓之有礼。行有礼而心未存者,虚伪也,心存礼而行未致者,礼未达也。 ②观天下之事,人之所往,当不离礼,人之所来,礼亦有别,然礼不离人也。世有孝亲之道,放之四海而皆准。孝亲之道常在人心,其显于孝亲之礼。子欲孝,其行必有恭,其言必有温和,其颜必有悦色。是以,礼道根植于心也。心无礼道者,有行,行不恭,有言,言不温, 有颜,颜不悦,其礼显于人前,是谓孝亲之礼有所未致。 ③推而广之,交友之礼,夫妇之礼皆不离此道。朋友之礼,增减之间不离敬,有敬而有信,不利而往无欲而交,离此礼道者,友已远矣。夫妇之礼,爱而有敬,有敬而有诚,言行不离礼道,可和而共之。 ④亲亲而仁民,有孝亲之礼,其礼可扩充于天下,便成礼者气质,人人致礼,而后理达也。 第三十一节  惩忿窒欲 ①积土成山,掘土为渊。忿欲如尘,举目所及环绕不绝。日积一粒以成山,日掘一粒以成渊。 ②每积忿一日,其山高一尺,此山隔仁智阻良善,去无路不见天。山之高,积者不可越,欲除此山者,只在正念。正念先存良知,良知在,忿念起便有所察,故格之以化积山之尘。每用功于此,愤恨去,仁义存也。 ③欲多渊深,增欲一分,入渊一步。落此深渊者便入幽暗。不见仁者之光,不见智者之道。是以,欲者气质已塞耳目,不见光不见路矣!欲离此渊者,唯自悟而明,亦有用功存良知者,见欲则应,欲来则格,不积不存,故不至于渊也。 第三十二节     勿忧勿惧 ①盖人之所忧患者莫大于死生也。忧其所得不足以生,患其所求不足以成。忧患之余又惧灾祸施于己,厄境困其身,早忧夜惧惶惶度日。 ②观世人莫有免于疾者,莫有逃于死也。死生施于人天之道,非以人有所更。生者万物新,死者万物俱灭,生死之间万物有相随也。故天道无亲,非唯夺人之生乎?四时轮换沧海桑田,万物之流变有所止乎? ③万物流变不息,人何以安哉?死生无常,人何以不忧不惧?世间之情,发乎其心。欲格忧惧,先定其心也。心定者,万物流变而心不动也。定心之道格物之理。知枯荣知善恶,知生灭皆为天道。不求己不能为,求己能为也。忧道之不明,不忧得失。惧德之不施,不惧生死也。 第三十三 节      不诚无物 不诚者,虚妄也。虚者不实,妄者不真,虚妄之蔽以诚破之。 水上之冰,浮沉不定,厚薄之积以顺时,朝夕各异以显其形。冰上而不可居,下而不可久存,温而化之为水,散之以气也。是以,其质无实,不足以立身。鱼见鸟飞于天,欲出水而共之,然,不知无羽不足以御,离水不足以生也。 诚者知己所不能,不逾己所不专,鱼入于水,鸟飞于天。不饰所长,不伪所短,立信于人,立志于己。信不失可以御,志不灭以存身。是故,格虚妄以诚也。

格物记系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