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说德云】既要多演,也要多学习——《抖包袱大会》第六期观后感
《抖包袱大会》第六期完整播出的作品有三个。
第一个,郎昊辰张九林《天仙配》,好。
第二个,樊霄堂张霄帅《我的青春我的她》,差。
第三个,王霄颐陈九品《寻龙记》,还行。

郎昊辰张九林的相声《天仙配》是以黄梅戏《天仙配》的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为主题的腿子活,张九林嗓子发炎,影响了他的唱。
唱被影响了,作品的演绎效果却没影响。
以前看张九林演出,总觉得他知道自己的唱是优势,于是难免自矜于自己的唱。
但这一场《天仙配》,张九林的唱受到限制,反而凸出了他的“演”。
不管是“董郎,你来看”的“看”,还是看的时候的发出的“wow”,每一句里的表演都细腻有趣——我说么,高老板不能给自己的顶门大弟子挑个糠货!
张九林这么一个传统的年轻人一本正经地“wow”“绿水青山带233333333”“sweet honey baby”,反差萌极其可爱。
郎昊辰演得也好。
以前我总觉得郎昊辰的台风有点板正,想坏又不敢坏,要坏又坏不起来。
可这一场《天仙配》,郎昊辰坏而不油,尤其是看着张九林的神情竟然有女子面对情郎的娇媚。
郎昊辰明明白白地进步了。
高老板的心血没白费。
《天仙配》演员演得好,文本写的好。
垫话利落,几句话切到“地方戏”。
进入“地方戏”之后,反复盘“推广地方戏到全国观众面前让大家都喜欢听地方戏推广协会”这个名字。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巨长的协会名有点啰嗦,但入活之后我才发现,这个巨长的协会名原来是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是包袱结构的一部分,也是作品价值构成的一部分。
很棒。
前面搞笑的几番结束,捧逗就价值开始争执。
张九林说:“您这叫推广地方戏?这叫糟践地方戏!我跟你说,要这样,这视频传到网上,不得让观众把咱俩给骂化了?”
张九林说的“你这是推广地方戏还是糟践地方戏”,是戏曲舆论一个永恒不变、永远争吵不休的话题。
对于传统戏曲,怎么算推广怎么算糟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郎昊辰给出了对于自己来说最安全的答案:“要骂也是骂你一个人,因为我唱的呀都是原词!”
《天仙配》到这里结束。
这个本子既保留了《黄鹤楼》《汾河湾》这类腿子活的框架,又增加了新的价值。
一重价值是对于传统戏曲,怎么样算推广,怎么样算糟践?怎么样改动才能让年轻人喜欢?
另一重价值是两个人合作的工作,逗哏鸡贼,给自己扒拉的工作内容都是安全的“原词”,给伙伴安排的工作都是有争议的“创新”。
有结构有包袱有表演有价值,《天仙配》是块好活。

相比之下,樊霄堂张霄帅的《我的青春我的她》稀碎。
演员说这是一个跳跃性的剧情相声,词儿难背。
其实不是词儿难背,而是这相声压根就是个碎片集合,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哪哪都不挨着,没有逻辑,只管用簸箕把碎片撮一起就完事儿,至于内里是不是一个整体,不管。
垫话部分什么“嗯嗯嗯嗯嗯”的诗(表示忘词儿了),什么差它岁月,什么念错的成语,都是老掉牙的包袱,一点儿笑果都没有,并且和青春、她毫无关系。
没主题、没逻辑、没价值、没看点,除了查高考分数看够不够清华的包袱好,别的一无是处。
失败就失败在本子上了。
但是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也可以说樊霄堂张霄帅还没有组织文本的能力?
作为有一定舞台经验、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相声演员,文本能力也得加强啊!
不光多演,还得多学习。
相声是语言艺术,它是文学加表演,除了表演,文学素养也得加强。
相声演员拼到底,拼的是文化。

在文化这块,王霄颐陈九品不错。
《寻龙记》没他俩想的那么不好。
王霄颐的平哏叙述能力不差,故事讲明白了。
陈九品捧哏稳,情绪一直跟着走,词儿不多,但捧得到位。
他俩的表演是正常水平,但《寻龙记》的文本有一点逻辑上的问题。
“我”和挖挖遇到聋老头,前面几番对话看得出老头十分的聋,怎么到了后面,突然就交流无障碍了。
——这都是传说呀!
——真事儿呀!
——东北的龙啊?
——嗯呐!
这衔接流畅的,哪看出来是聋老头了?
除了这部分,别的地方都流畅,没什么硬伤。
《抖包袱大会》播了六期,八对演员逐渐分出了梯队。
郎昊辰张九林一马当先,王霄颐陈九品紧随其后,樊霄堂张霄帅颇具实力,他们是小剧场的中坚力量。
张霄雷常霄鲲、王洋赵鹏是演出队的学员。
张浩森姬生虎、郭浩远宋东泽是新丁,徐筱竹舞台经验极少,他们上《抖包袱大会》成绩不好很正常,不要灰心不要内耗,把精力放在打磨和练习上,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谁也少不掉。
尤其徐筱竹那么长时间给岳云鹏跟包,他对相声的理解和感觉是有的,但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让他把对相声的理解和感觉发挥出来。
越看《抖包袱大会》,我对相声和德云社的未来越有信心。
这些年轻孩子踏实、勤奋、积极、主动,而且,他们年轻,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和年轻观众的心理更加接近,更能探测到观众的需求。
郎昊辰张九林、王霄颐陈九品、张浩森姬生虎这三对,既有年轻人的朝气,又有文化人的稳重,不迷信于观众的喝彩,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