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与学易(后半部分有修改)

矛盾论是一篇指导实践的著作,他的作者,伟大的教员,站在大地上,站在人民中间,以星星之火,创造了燎原之势,今天我们再来读这篇文章,同样要用脚踏实地的姿态。
当下这个时代有些奇怪,常识的普遍的道理,大家视而不见,反而喜欢一些奇怪扭曲,钻牛角尖的东西,还有很多人,喜欢把朴素平常的道理,说得很玄乎。
读一读矛盾论,把文中说到的几个问题试着思考一下,生活中大部分的问题也都能解决。
本文直接就矛盾论的结论做简单论述。
(红体为矛盾论原文)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对立就是相对,像大与小,多与少,黑与白,阴与阳等等,统一是二者共存,没有大就没有小,没有多就没有少,没有黑就没有白,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对立的东西同时也是统一的,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法则,也是思维的法则。
形而上学则与之不一样,往往不承认对立统一,而是把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就算承认对立统一,也要设置种种条件,让其陷入两难。
之前讲实践论时提到过,天机不可泄露这句话本身就泄露了天机。这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辩论。它是用这句话去反驳自身。就像我们要一个人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掏出了身份证,但我们又要求他得先证明身份证上的人就是他。
还有一个难倒了所有男人的问题,媳妇和妈同时掉水里,先救谁?
先救妈,是不爱媳妇,先救媳妇,是对妈不孝,同时救两人,是没主见,或者干脆就直接在问题上加上条件,不可以两个人同时救。
这些问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脱离实际,凭空制造一些对立,或者设置一些条件,让选择陷入两难。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发辩论。
只要放到实际生活中,这些问题统统不存在。
比如天机不可泄露,说这句话往往是为了增加某件事的神秘感或者故弄玄虚,而不是在发表观点。再比如,媳妇和妈同时掉水里,男人却首先思考爱与孝该如何选择,那是多么的滑稽和可笑。
除了脱离实际这个特点,形而上学还有很多特点,哲学当中的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唯物论,都有形而上学的影子。
形而上学也被称为玄学,易学史上,魏晋时期,出现过一股玄学的风气,儒者、名士、佛子,都喜欢脱离实际的清谈。当然,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矛盾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鲜明地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批判,但这种批判并不是说这些东西没有意义和价值,不应该存在,恰恰相反,这些东西的存在,会让真理显得愈发有力量。在选集的另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制度就是不许一切反革份子有言论自由,而只许人民内部有这种自由。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宣传有神论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一个社会,无论何时,总有先进和落后两种人们,两种意见矛盾地存在着和斗争着,总是先进的意见克服落后的意见,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只有充分地发扬先进的东西去克服落后的东西,才能使社会前进。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说,所有的发展过程中,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绝对性是说矛盾自始至终都存在,旧的矛盾被解决,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事物的发展就是矛盾的发展。有时候我们认为矛盾不存在,或者看不到矛盾,是因为矛盾还没有激化,表现不明显。
以学易为例,不管是学义理,还是学象数,或者是学术数,都要面对这样的矛盾,个人能力有限与要学习的内容广博复杂的矛盾,易学的分支,派别,很多很多,而个人的精力能力有限,不可能学全,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要选择一个方向。其实所有的学习都会面对这样一个矛盾。这就是矛盾普遍性的一种体现。
那是不是不学习,这个矛盾就不存在了呢,并不是,这个矛盾始终存在,只是没有被激化而显现,而学习,就是激化矛盾显现并解决之的过程。学习完结以后,这个矛盾被解决了,但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这就是矛盾绝对性的一种体现
易经当中的阴阳,同时兼具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万事万物都可以分阴阳,或者说都包含阴阳,就是普遍性,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就是绝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存在的矛盾各不相同。矛盾的相对性,就是同一个矛盾,在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
还是学易为例,刚开始学习,是易经的艰深晦涩和个人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要翻字典,查资料,这一矛盾解决以后,又会出现新的矛盾。
主要是学习者自以为的易经和实际学习效果之间的矛盾,比如学习者认为易经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窥探天机,逆天改命,甚至觉得易经可以解决困扰自己已久的某个问题,但实际学习的效果却无法或者暂时无法完成这些事,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与实践结合。
很多人深入学习易经以后,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希望自己能在易学领域留下只言片语,有所建树,这个时候,就要面对现有的各种易学权威言论和自己个人观点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训诂,考据,逻辑推理,为自己的观点找到翔实可靠,有逻辑的支持。
就易经艰深晦涩和个人基础薄弱这一矛盾来说,入门的新手和精通的老手都要面对。
对新手来说,解决这一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能把易经理顺,读通,所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辞典。
而对老手来说,解决这一矛盾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探求文本最初的含义,所用的方法是训诂,考据。
同一个矛盾,在不同的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特点不一样,这就是矛盾的相对性的一种体现。
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矛盾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也是矛盾特殊性和相对性的一种体现。
同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也是我们区别事物的一个重要根据。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同一性,首先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作为存在的前提,也就是前面说的统一性,没有多,就无所谓少,没有大就无所谓小,没有阴,就无所谓阳。其次,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还有那句很著名的话,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都是在说矛盾的对立统一。
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相互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斗争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的较量,矛盾绝对存在,无法被消灭,所以斗争也就时刻在进行,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比较温和的,像:协商、劝说、争取、辩论等等,还有比较激烈的,像:批评,惩罚,对抗等。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对抗,也就是双方要干仗了。
以学易为例,易经的艰难晦涩和个人基础薄弱这一对矛盾,斗争的方式一般都是基础薄弱的人查字典,查资料,一个字一个词地搞明白艰难晦涩的易经。这种斗争方式就是比较温和的。还有的人,因为艰难晦涩,选择放弃,或者把书撕了,甚至发动战争,要消灭这个体系。(洪秀全当年就是科举不得意,心怀怨恨,进而引发了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些斗争方式就比较激烈。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替,采取的就是最激烈的斗争方式——对抗——也就是战争,对抗结束,原来的统治阶级被打败,成了阶下囚,被统治的阶级,而原来被统治的阶级取得胜利,成了新的统治阶级。这就是经过斗争,矛盾的双方向着彼此转化。
了解斗争和矛盾转化的关系,我们便能运用之,去解决矛盾,促进矛盾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矛盾论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一直以为这段话会发不出来,但视频顺利发出来了,也许很多时候,舆论环境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恐怖)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着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着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着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
这段话用道德经当中的话来说,就叫,反者道之动。
说到这里,就着讲一讲道德经和易经在对待矛盾方面的区别。
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斗争转化,道德经的论述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众多经典当中,无出其右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是在说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转化。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在讲矛盾的斗争方法。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又是在讲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相较而言,易经对矛盾的论述主要围绕人展开,卦爻辞当中的吉凶,悔吝,有攸往,无攸利,利,不利等等,都是在告诉人们,事情的发展会怎样。关于矛盾的斗争和转化,卦爻辞当中的直接的论述较少,比如,
系丈夫,失小子,系小子,失丈夫,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
妇人吉,夫子凶。
更多的是隐含的论述,需要做一点推论。
比如,利居贞,其背后就隐含着“不利有攸往”这一层意思。
贞吉,背后就隐含着“不贞凶”这一层意思。
到此,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普遍和特殊,斗争和转化,算是大概说清楚了,那是不是就能很好地实践了呢,还不能,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抓住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
主要的矛盾,是说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能一律看待,而要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并解决之,次要矛盾也就能随之解决。
比如,一个人学易,同时面对着这样的一些矛盾,听人说易经很厉害但自己没看过,知道一些诸如太极,两仪,八卦等等易经的知识但不成体系。听人说学易会遭到反噬但自己又想学……
这些矛盾当中,哪一个是主要矛盾呢,应该是听人说的易经和自己没看过书这一对矛盾,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要看书,查资料,把书中的内容搞清楚。搞清楚以后,太极,两仪,八卦这些原先听说过的知识就能对上号,同时对易经是否会反噬以及是否很厉害等等问题也会有自己的认知。
这就是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顺着也就解决了。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想要学易,不要买什么课程,听什么大师讲,先随便买本易经相关的书回来,把64卦卦爻辞和易传完整看一遍。
有的人给我发私信,说自己打算学易,但听说现在的通行本中,有一些后人附会和统治阶级篡改的东西,并非易经原貌,还有许多易学大家,其观点有偏颇的地方,如果用这些材料来学习,会不会学不到易经真正的内涵呢?
有这种纠结的人,也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学易的主要矛盾,就是资料的纷繁复杂和自己辨别能力的有限。而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只能是去研究资料,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慢慢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这一矛盾解决了,辨别能力提高了,易经当中被篡改和附会的东西,自然能看出来,各易学大家的说法,也能比较好地看待。
还有网络上的各种失智行为和圣母婊言论,也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的典型。
一个家长因为孩子之间打架而跑去人家里,扇人家孩子耳光,把人家老人推倒。还说自己是实在忍不住了。
在这件事当中,主要的矛盾是孩子受到伤害和如何消除伤害以及避免伤害再次发生。为孩子出头,宣泄内心的愤怒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解决了,也就是孩子受到的伤害被消除,那么次要的矛盾——心里的愤怒就会随之消去一大部分,再想一想要避免孩子再次受到伤害,那替孩子抽头,去打人的想法也就会打消。因为打人,只会埋下隐患,让孩子再次被伤害。
这个家长只抓住次要矛盾,直接跑去人家家里打人,愤怒暂时得到了宣泄,看起来也为孩子出了头,但因此违法犯罪被处理,给孩子和家庭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西方的心理学强调,要学会管理情绪,放到这件事里面来看,孩子被打了,家长心里会很愤怒,很生气,但不能因此而被冲昏头脑,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如此看来,情绪管理似乎说得更实在,但我们懂得了矛盾论以后就会知道,情绪管理,不过是解决矛盾的一个方法。
现在的网络上有一种人,圣母婊,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劝人善良,大度,替人着想。看起来,他们是在讲正面的东西,但其实这属于没有抓住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的矛盾方面,就是在矛盾的两个方面,要有所侧重。
好与坏固然是相辅相成的,但一般来说,我们要抓住好的方面,遏制坏的方面。好的方面,就是主要的矛盾方面。
当然,这里说的事一般来说,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分析,前文说的圣母婊,就是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说到这里,再来说一说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祸之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几句话,就属于没有抓住主要的矛盾方面。
尚贤与民争是一对矛盾,其主要的方面是尚贤,从而遏制民争。想要通过不尚贤来消除民争,其实违背了矛盾的绝对性这一规律。
难得之货与民欲盗之是一对矛盾,其主要方面是防民不盗,以确保难得之货能发挥其价值。抛弃难得之货,让其价值无法使用和体现,其实并不能解决民不为盗,因为他们还会盗一些不难得的货。
仁义被提出来的同时,不仁作为其相对面也被提了出来。
智慧被提出来的同时,愚昧虚伪作为其相对面也被提了出来。
慈孝被提出来的同时,不孝作为其对立面也被提了出来。
但这些矛盾当中,主要的方面都是前者,要主抓前者,使之与后者斗争,达到遏制后者的目的。试图通过消灭前者,来消灭后者,可能会在一定的阶段有效果,但矛盾的绝对性决定了,一定会有新的矛盾继续出现。
当然,我们在这里的分析,是单纯的理论分析,结合道德经成书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当时是抓住了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此有论述:
公元前八世纪到六世纪,也就是东周后半叶。整个社会陷入战乱,诸侯互相侵略,灭国破家不计其数。长期的战争,闹得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社会逐渐成了一个贫富不均,且差距巨大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当中,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老子的哲学思想就是其中之一。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并不是说百姓真的不怕死,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当中,束手安分是死,奋起反抗也是死,横竖都是死,民畏不畏死无所谓。
老子说无为,也不是说让统治者无心而为,顺其自然,而是在讥讽统治者根本就不配为,他们的为带来了战争和混乱,给百姓造成了太多痛苦。不为反而还好一点。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
则是一种极端的破坏主义,世道如此不堪,不如彻底破坏,重新构建。
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革命政治学说。但其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危机。
再来看易经:吉凶、悔吝、有利不利,这些都属于易经当中的矛盾,但在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易经走的是中庸路线,叫无咎。也就是没有麻烦,没有后遗症,不是吉,也不是凶。这一点可以类比孙子兵法,并不追求胜,而是追求不败。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斗争在前面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重点就是,对抗是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最激烈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不能到处套用和滥用。
有的情况要对抗,不对抗革命不会发生,矛盾的两方面不会转化。比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当时的斗地主等等。而有的情况则没必要对抗,而可以采取一些比较温和的方式,比如,组织内部的人犯了一些不严重的错误,批评教育的同时,要给其改正的机会,认识到错误,改正过来,矛盾的两方面就完成了转化。而不是一有错误,就抓起来,就批斗,就枪毙。
到此,矛盾论的简述就差不多了,这几个问题,算是基本说清楚了:矛盾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斗争对于矛盾转化的作用。
在矛盾论原文,还有一个哲学味道浓厚的点——两种宇宙观,这里论述较少。
推荐大家读一读原文,很好读,也很容易理解。
矛盾论和实践论,可以说是选集的思想基础,把这两篇读透,再读选集的其他篇目,会明了很多。
关于矛盾论,我后面还会做更详细的解读,逐段逐段进行,并穿插易经。选集其他经典的篇目,我也会不定时跟大家分享。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把关注点起来,并分享出去,让更多有兴趣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