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珊瑚与珊瑚虫

2023-07-17 00:24 作者:黑心の女巫  | 我要投稿

情感能激发出无限的美好的延伸,但它本身却是无比空洞的。美好的每一次绽放都愈发绮丽,情感的每一次撕扯却只会愈感荒谬。

因此,须臾沉落是珊瑚虫的宿命。

终于丢下空洞的人,望着飘旋坠落的珊瑚虫,从未想过会以这种方式成为珊瑚的一部分。可ta转而意识到,珊瑚似乎从来就是这样产生的。

为什么自己一直视而不见呢?ta实在想不明白。只见装饰愈发绚烂的礁石又引来几只欢欣的虫儿,令人哭笑不得。

ta根本不知道自己能说些什么,又在想些什么。过了会,ta才喃喃自语出仅剩的那个念头,这片珊瑚真的很美。

灵感是看到中国绊爱吧的一个帖子:“二创必然进化为一创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深以为然,且观察的确如此。

珊瑚与珊瑚虫。

那些美好到被用于川椒新人,却可能需要对作者讳莫如深的创作,其实一直都是已被埋葬的曾经无比热烈的情感。

这真的是很好的比喻,比“传火”还要契合。因为传火是传火者的本意,但珊瑚虫的追求从来不是成为礁石。


但如果只形容所谓的二创,显然太狭隘了。

木鱼水心讲《编辑部的故事》,表演的戈玲很有那种生活的希望的力量。然后就看到有弹幕说去了米国云云。可那份力量是假的吗,显然不是。

又有弹幕说“把人与作品分开看”,这显然也是谬论。中学老师没教过ta分析诗句不能完全脱离作者吗?还有人会用对作品的感受来肯定人的一切选择,更离谱的想法就不提了。


作品是人的精神“切片”。但人是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人甚至可能否定之前的“切片”。但那不证明不了任何是非。


事实上,我们所学习和追求的几乎都是那些“切片”。

是上帝已死的尼采,是研究科学的牛顿,是东方之既白。

不会因为哪怕当事人后来的否定而放弃之。


一些人总觉得应该以“最终状态”为准。可他们远不够严谨。真想只认最终状态,应该去找点小盒子,问问那一团团灰现在是怎么想的。

“一以贯之”的“切片”依然更容易被模仿,被追逐。它们的产生更困难,过程更纯粹。即使可望不可及,也能提供些许无需怀疑的牵引。

可,倘若某些变化像珊瑚虫变成珊瑚一样是必然的呢?

那些注定蒙尘的切片,依然该被作为指引吗?

也许吧。



珊瑚与珊瑚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