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嘉心理学基础-学习笔记(4)语言、控制感与专念

2023-11-13 20:37 作者:王小c的c  | 我要投稿

12丨语言:语言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 - 得到APP (dedao.cn)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你可以想象没有情绪的一天,没有行动的一天,但是你不能想象没有语言的一天,因为,你的思维如河流一样,不能停止,不能干涸。

语言影响着思维:比如雪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特别重要,因此他们有十几个单词来描述不同状态的雪。

语言的模糊性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

语言决定思维:我们的思维完全是由我们的母语所决定的,这是因为我们只能根据母语的词汇和结构,来描述和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在乔治·奥威尔的乌托邦小说《1984》中,虚构了一个社会,通过语言来控制人的思维,比如说,在这个语言体系里面,没有推翻政府、抢劫、杀人这样的词。他们也就没法在脑子里想象这些事情,更不用说来采取行动了。

一种文化的内容,只有用这种文化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一个文化当中的某个概念,要是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去解释,意思就会有差别。所以殖民者最热衷于干的事情,就是不允许殖民地上的民众说他们自己的母语,而是改说殖民者的语言,以实现思想的殖民,消灭殖民地文化的传承。

局限性

:这个假说有点过于极端了,语言影响我们思维的地方,是在于抽象概念、大逻辑,比如像法律、自由、尊严。但是,反映我们人类直接感官体验的具体概念,比如像是山川、雷电、雪花等等,我们的思维则较少受语言的影响。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过程和基本概念范畴是相似的,由此形成了相似的最基本的价值观,比如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战争的厌恶等等。所以,一个更为正确的观念是:

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是交织在一起,互为影响,互为成长

13丨控制:为什么我们总想“掌控命运”? - 得到APP (dedao.cn) 什么叫“控制感“(Control)幼儿时候的抛球游戏,青春期的控制感,成年之后喜欢看直播,人生的主题就是追求控制感,“控制”两个字,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全部

抛球游戏

:到了两岁,你喜欢把东西往地上扔,这并不是你“手欠”,而是你开始发现你的行动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你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控制了。(ps 人喜欢玩游戏的底层机制就包括“控制感”相关: 

看直播比赛

:看体育比赛,你究竟是喜欢看直播,还是看录播?”我相信你的答案一定会非常直接:“必须是直播啊!因为当你看直播的时候,一切未定,你觉得你可以通过对着电视大喊大叫,为自己心爱的球队加油;你觉得你的声音能够通过电视传到现场,与现场的观众一起用加油去改变胜负。这种控制感,你知道是虚假的,但是这种虚假的控制感,让你体验到了现场感,体验到了热血沸腾,而这种感觉,是真实的。

青春期

:父母要你往东走,你必须要往西走。并不是西边的东西是你想要的,你只是要逆反,你只是想宣称:你们不能再控制我的行为,控制我的思想,从今天开始,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的行为和我的思想由我来掌控!

释义:事情的走向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心理状态。有时我们会追求虚拟的控制感,比如认为观看比赛直播时自己的态度可以影响比赛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那么强调“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的长寿来自于控制感

:老人养花试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兰格在临终关怀的养老院进行了一项研究。他给老人们送了一盆植物,并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被告知护士会照顾植物,另一组被告知需要自己照顾。一年后,他发现由老人自己照顾植物的组的死亡率降低了一半,而由护士照顾的组没有变化。这个结果在不同实验中得到验证,表明对生命的掌控感对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控制感还是预测我们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

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如何获得长久的控制感?

你有没有控制感,核心在于我们自己, 事实上,我们的控制感并不需要假借外物。因为控制感的核心是对自己的一种相信,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比如直播比赛和看录播的区别,就是获取一种一种“虚假”的控制感)

通过一些小的习惯, 来增加生活中的控制感, 比如照看一盆植物,养一只动物等。

ps 2023年11月11日 关于控制感的一些联想

音乐演奏中的控制感:为什么按一下播放按钮播放出歌曲,和自己练会弹奏出歌曲成就感不一样?因为控制度不同,自己练会通过自己的手操控更有控制感,所以更爽,如果完全学会,自己还能做一下小改编即兴,成就感会更强。

编程中的控制感:编程可以使人沉迷,其中跟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双手来控制虚拟世界的事物,前端编程这种体验更明显,因为反馈会更直接与即使。

艺术创作中的控制感:亲手画出一幅画,通过AICG生成出一幅画,或直接拿到一幅画,给人“控制感”的程度是不同的。

有了掌控,就有了健康,有了幸福。那么如何来掌控呢?

14丨专念:为什么“活在当下”是幸福法则? - 得到APP (dedao.cn)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在《科学》上发表过一个研究,这个研究的名字叫做“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也就是说,

一个走神的心是一个不快乐的心

。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手头上所做的事情时,生活才是最愉快的(心流)

这正好就印证了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的一句名言:“浑浑噩噩的生活是最不值得过的。”

走神的代价:思维直觉化与机械化

;比如别人在排队的时候,须要在安检口插队才能赶上飞机,这个时候其实你可以随便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例如:“抱歉让一下,我需要往前走。”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安检口排队的时候,都处在走神儿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作出的反应大都是机械化的、自动化的、“不过脑子”的反应。3 机械到弹性

活在当下能让你“返老还童“

:兰格教授邀请了16位年龄在70到80岁的老人,在这个20年前的环境中里生活了一个星期,没过多久,他们就完全适应了这个时空胶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关注好像真的回到了20年前,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兰格教授解释到,这是因为“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比如记忆力的衰退,并不仅仅是生理的衰老,而更多的是你心理的衰老。

这对于老年人是如此,对于年轻人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给年轻人看一些养老院和轮椅的照片之后,这些年轻人在离开实验室后的行动也会变得缓慢起来,需要花更久的时间才能从实验室门口走到电梯口。

专念(Mindfulness)或者活在当下,并不仅仅是说我们要知道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

专念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控制力

。它让我们不停地问自己:

除了理所当然的规范,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我可不可以离经叛道,走出我自己的道路?

在“返老还童”实验里,兰格教授通过时间胶囊,让老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多了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也许能像我20年前那样活着

专念能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激发思维的创造力,甚至让思维反向去扭曲现实。

所以,要么让自己的思维随波逐流,陷入固化的思维方式和机械的反应方式之中;

要么不念过去,不畏未来,专注当下,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获得自我革新的力量

相关

快乐的方法

:短期来看就是“专念”,专注于手头的事情,以至于进入心流状态;长期来看建立“活着当下”的人生观,减少对未来的担忧。

身体与心理

:心理对身体有很强的作用力,当你觉得自己很年轻,身体也会变得更“年轻”,当你觉得自己老矣,行动也会变得缓慢。

机械思维与弹性思维

:当你走神时,思维会变得机械,当你专注时,则会激发思维的创造力。

心流、聚焦思维

该笔记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6 活在当下](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bc87b00cbff18beb)

刘嘉心理学基础-学习笔记(4)语言、控制感与专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