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以下行为表明很缺爱,父母却把委屈当作情商,培养讨好人格
我在此稍微抛砖引玉一下,自从我的舅舅女儿在2014年到去年正处读研期间中,我舅舅为了他自己的女儿学业向我灌输了一些他年轻时所经历过的艰苦岁月并劝诫我不要被人给骗了以及要学会如何勤俭节约过好自己的生活但后来我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请他把我的积蓄放到我舅妈所在的银行里存起以便日后结婚时应急用,现在我觉得后悔莫及,我在2010年到2015年是遇到了瓶颈,一是我的事业正处在平稳阶段但我所在的单位出现了一点不好的现象,在此难以挂齿;二是我在2014年年底时遇到了一个神秘的人正向我抛出恋情橄榄枝--网聊但过年后我觉得我自己陷在一个正参与以公益推广为幌子的素食概念(经营场所)项目中无法脱身并有后续的插曲则是我在开头时所提到的舅舅;三是只至到现今未能从我舅舅手中取回我交给他托管的资金;好了,我是不是有点跑题了?接下来,那由我把大家带入正题吧~
“懂事”,大概是中国家庭中,对后代最高的评价。这往往代表着,学生们具有超过同龄人的责任心和理解力,给父母少了很多麻烦。
但是这类外人眼中值得羡慕的培养方式,却受到越来越多质疑。思想早熟、不哭不闹的同学,确实是老师、家长、亲戚邻里眼中的好榜样。但这类学生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女生患上抑郁,质问父母:为什么我越懂事你们越苛刻
小时候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在“做个好孩子”的教导下长大。可是后来发现:“坏学生”得到所有宠爱和宽容,好学生除了这个“名誉”,多半只剩委屈。
我曾听过有位医生分享了一位患者的情况,她大学毕业没多久,出现了明显的抑郁和暴躁现象。原来她就是那个从小被当成“别人家”的好学生。
可是家长对她却越来越苛刻,毕业后的遭遇只能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她家的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常常哭穷。可是父亲的亲属住院,家里却拿了2万元还说不用还。
女儿得知后大哭:你们知道我自己在外面工作,每月那点工资赚得多难吗?我连租房都住最差的,也不能像别的女生买好看的衣服。不帮忙也算了,有钱给别人使都不心疼我。
可是每当这位毕业生说到工作的烦恼,家长却总是批评她不能吃苦,说起“想当年”他们怎样辛苦养大子女的话。
她的呐喊,说出了很多“乖乖女”的心声:为什么我越懂事你们越苛刻?家长不明白为何向来听话的女儿说出这种话,带着她找医生说理。
但出乎意料的是,医生批评的是家长,并且表示这种反抗才是正常的表现。家长觉得意外,只能说以前太“迟钝”,很多成年后的现象,早在年少时埋下了。
学生以下行为表明很缺爱,父母却把委屈当作情商
其实很多明眼人能感受到,这对家长对女儿太苛刻了,本质上并不是爱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不知是什么逻辑,最容易犯的问题,就是把爱和宽容给外人;却一味要求子女懂事。
医生表示,如果学生有以下几种行为,表明他们已经很“缺爱”。父母可不要把这种委屈当成“情商高”。家长不主动改变自己的培养方式,只会养出“讨好人格”。
过早地察觉别人的情绪,甚至反过来包容家长。
我觉得该名医生分享得特别长度并明确提出:正常的家庭应该是成年人去宽容孩子、承担后代的压力;而不是学生反过来容纳家长的情绪、替父母分担压力。
好的家庭环境,是家长接纳学生的喜怒哀乐。但很多人反了,家长吵架、有矛盾、在工作中焦虑,反而需要子女来安慰。甚至有的同学“如履薄冰”,生怕惹父母不高兴,这是畸形的。
过于谦让,“孔融让梨”式学生。
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在海外被当做家庭教育的反面例子。而且现在更多家长和老师也认为,这是用一个人的委屈来成全别人,太不公平。
既要让着哥哥,也要让着妹妹,这样的学生真能心甘情愿吗?这种培养方式最容易形成“讨好人格”。或者家长自己就有意无意在讨好亲戚,向后代传递了这种习惯。
过于逞强,宁可无助也不寻求帮助。
培养后代的独立能力,是我们的责任,不然就会养成缺少责任感的“巨婴”。可是有些家长过犹不及,独立能力要基于有效指导,而绝非袖手旁观。
有些学生表面上很独立,遇到再难再苦的事都不打扰家长。这实际上是逞强。以后进入工作中,这种不敢、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的性格,反而坑了学生。
培养讨好人格,父母眼前很省心,以后却要尝到苦果
学生在意家长的评价,可能是一种先天、自发的现象。尤其是表现越好的同学,这个特点越明显。但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有度,为讨好父母而努力,有很多隐患。
有些家长甚至是主动培养这种学生,因为确实能让自己“省心”。殊不知苦果在后头。首先,这类学生的叛逆期可能比较晚,却比“不懂事”的同学更强烈。甚至有些人是中年暴发。
其次,几乎没有哪个在职场里混得好的人,是讨好型人格。往往学会为自己的利益争取、懂得据理力争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后代混不好,家长有什么好处呢?
【话题】你还见过哪种讨好的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