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我们都要重新学习带娃这件小事

鸡娃和教育焦虑,是近几年的热词。伴随这几天双减政策的落地,K12相关的教育产业迎来了洗牌调整。一些家长却担心起别的家长背地里鸡娃,自己的娃竞争不过……
为什么双减之下,父母的教育焦虑依然没有办法缓解?今天就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讨论一下这个心态。


教育焦虑,已然是这个时代的专属病症。
不少准父母,在孩子尚未诞生时,便开始思虑起胎教、早教、学区,唯恐被同龄人落下,而这种“育儿焦虑”,不过只是“教育焦虑”的冰山一角。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而最焦虑的年龄段集中在幼儿和小学阶段。
焦虑渲染之下,“你来,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成了这个培训行业的真实写照。
排队给教育机构送钱,也成了家长缓解自身焦虑的办法。
高昂的补课费用也成了不少家庭中巨大的负担。新中产人群在支出上,教育支出(52%)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日常开销(71.2%)和房租房贷(53.9%)的第三大支出,且收入越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比越大。
出台的双减政策正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质,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

从儿童心智发展的角度来说,过早的补习,弊大于利。一到七岁,是大脑边缘系统的发育期。
在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人格和情商的培养,包括创造力、合作意识、共情能力等等。而到了七岁之后,大脑才进入到负责高级智力发育的额皮质集中发育的阶段。
在大脑发育早期一味灌输大量记忆性知识,无视客观规律的“抢跑”教育,不仅效率低下,还耽误了孩子本该发育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双减不仅是给家长的解绑,也在还给孩子们原本的成长空间。

除了针对K12推出的双减政策,近期舆论的另一个焦点莫过于在《经济参考报》刊出的《“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文中将网络游戏比作“鸦片”,多次点名《王者荣耀》。
“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
虽然现代人生活工作都已离不开网络,游戏文化也进入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在很多人眼里,游戏始终是“洪水猛兽”,与成瘾行为分不开关系。一旦孩子厌学,不少父母就条件反射似地认为是游戏的错。
曾有一位母亲觉得孩子成绩不好是手游害的,进了儿子的游戏群怒斥网友。她甚至要求群主上线给自己一个说法,不然就报警。
那么,孩子学习不好,真是因为游戏魅力太大,让人上瘾吗?
上世纪60年代起,科学家便开始关注并研究成瘾行为,由于老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极为相似,它们便成了研究成瘾行为的最佳对象。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鲁斯·亚历山大(Bruce Alexander)在研究时意识到,药物成瘾的老鼠大多过得不太幸福,它们背部被剃光插入导管,脑部植入电极,关在一个狭窄肮脏的笼子里。
他觉得如果人也被这样对待,那么除了吸食毒品让自己振奋,似乎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了。

亚历山大提出了一个猜想,如果让这些老鼠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它们还会沉溺于毒品吗?
为了证实这个猜想,他和助手合力为老鼠打造了一个豪华住所,不仅食物充足,娱乐设施具备,甚至连作为背景的墙壁都被仔细粉刷。他们将16只老鼠放入豪华乐园中,另外6只则放进与世隔绝的笼子中。
统计显示,笼中老鼠喝吗啡水的频率是乐园中的16倍。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已经染上毒瘾的老鼠,当它们住进乐园之后,就不会刻意饮用吗啡,戒掉了毒瘾。
这就是著名的“老鼠乐园实验”。由此,亚历山大提出:成瘾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生理反应,而是与周围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这一结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战时为了延续生命大量使用鸦片类镇痛剂的美军,一旦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不仅没有成为瘾君子,甚至都没有出现戒断反应,还能继续承担好爸爸与模范丈夫的角色。
当他们从战场归来回到社会当中时,就仿佛实验室中的老鼠重新回到乐园一样。他们能够与家人和朋友和谐相处,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还有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自然不用毒品。

同理,孩子沉溺于电子设备上的网络游戏,往往不是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因,而是无法从周围环境得到正反馈的果。
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孩子长时间无法从家庭中得到正常关注,安全感缺失的时候,游戏成瘾等问题就接踵而来。
数据显示,亲子关系很不好的家庭中,认为游戏利大于弊的孩子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几类家庭。说明亲子关系较好时,父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各方面需求,关心和陪伴能降低孩子对游戏的需求。
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中,孩子玩网络游戏的频率相对较低,而每周玩五六次、几乎每天都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在亲子关系很不好的家庭合计为50.0%,与亲子关系很好的家庭相差近33个百分点。
禁止孩子游戏是容易的,如何正确地陪伴和关注孩子成长却并不简单。

无论是针对K12的双减政策,还是随后腾讯针对游戏的双减政策,都只能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真正决定孩子成长底色的,还是他们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除了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改善和同龄人之间的关系,还能减少青少年的健康风险行为。
大多数父母也能意识到家庭环境的重要性,那该如何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成长呢?
1. 调整预期
在我们的文化里,像“子不教,父之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大行其道,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常被深度绑定,父母多将子女视为生命的延续,并将子女的成败看作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这类亲子关系高度一体化的认知,让很多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也会因为孩子目标未能实现而产生严重的焦虑。
因此,家长需要主动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不给予过大的压力,有时“野蛮生长”的孩子反倒能给人惊喜。
2. 建立边界
同样受文化影响,很多中式家庭的边界都是模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每个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脱离父母,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家长需要分清家庭中哪些事务属于“我”的,哪些是“孩子”的,不过多干涉,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家长如果能维系好边界的存在,并以恰当的方式做出回应,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并从家庭环境中汲取养分。

天下父母的初衷大多是一样的,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但实现这条路径的方式不是只有鸡娃这一条。
如何把“爱孩子”和“以爱为名的控制”区别开来,并去真实地看见孩子本身,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可能是成为一个好家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