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截击机史话 前传02 海空死斗

2023-05-08 14:03 作者:南航军事推演联盟  | 我要投稿

寸土寸金的机库和飞行甲板面积使得航母上的每一架战机都异常珍贵,这也使得舰载机天然追求高性能和多用途,以便每一架战机都能尽量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二战中的大海战是以航母及其舰载机群为核心的。海战中,双方航母在昼间放出由护航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组成的机群打击对方舰队。为了达到攻击战舰所需要的命中精度,水平轰炸对于海战基本是无效的,而俯冲攻击和鱼雷攻击需要的飞行高度十分有限,这意味着拦截这些飞机并不需要高的升限。

俯冲轰炸

俯冲轰炸是以高速俯冲的方式去攻击敌方的地面或水上目标,飞机以较大的仰斜角度直冲目标,在离目标仅有几十米处扔下炸弹,堪称紧张刺激。在二战这个缺乏精确制导手段的时代,这样的攻击方式相较于水平轰炸能够极大提升命中率,同时降低了弹药消耗,对于舰载机反舰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中途岛海战中,SBD“无畏”俯冲轰炸机一战成名,先后击中日军四艘航母,为赢得战役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即使通过后座机枪手拥有了自卫火力,这些缓慢且迟钝的飞机仍然很容易遭到来自战斗机和战舰防空火力的致命攻击。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推进,动力强劲机身坚固且载弹量大的F6F和F4U战斗机逐渐接下了俯冲轰炸机的任务,二战是俯冲轰炸机的高光时刻,也是它的谢幕时刻。

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拥有自卫火力和相较于战斗机可能的更强的防护,但二者终究只是体量有限的单发飞机,面对其反击的危险要低于面对全副武装坚固耐损的重型轰炸机时的危险,击落它们也更加容易。这一切都意味着当时每一架舰载战斗机都要承担护航和截击任务,负责拦截来袭敌机的战斗机同样是己方攻击波中的护航战斗机,它们要在并不高的天空中与每一种敌方舰载机进行殊死搏斗。

三菱A6M零式战斗机

1939年开始服役的三菱A6M零式战斗机及其各种改型,是二战日本海军绝对的主力战斗机,零战是如此有名,几乎成了二战日本海军和太平洋战争的象征。这样的名气自然不是空穴来风,开战初期,零战凭借着极佳的水平机动性、不可思议的超远航程、具有优势的飞行速度和爬升率、当时并不多见的20mm机炮以及日本海航飞行员的优秀战术素养在太平洋战场上成为了近乎无敌的存在,但在力大飞砖的F6F“地狱猫”凭借着极大的发动机功率、坚固的防护、更强的火力、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垂直机动性在和零战的空战占据上风后,零战便再也不能重现战争之初的辉煌。零战原本就是一架比较极端的战机,通过牺牲防护能力和极端减重换取高性能,其改进潜力并不明显。新一代舰载战斗机三菱A7M“烈风”难产,舰队航母的损失难以补充,优秀飞行员的凋零和新飞行员训练的不足,这些共同加剧了日本海航的窘境,最终促成了诸如“马里亚纳射火鸡”之类美国海航对日本海航的碾压局面。

当然,太平洋战场上的美日对决从来都不是只有航母舰队决战,随着瓜岛战役的开始,陆基飞机开始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贯擅长(至少是认为自己很擅长)夜战的日本海军显然不会放弃利用夜色的掩护。和水面舰艇部队一样,日本海航大量招募了具备良好夜视能力的飞行员,修炼夜视“神功”。然而在珊瑚海海战期间发生的太平洋战场第一场夜间空战却充满了戏剧性和混乱,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都未进行大规模夜间空战。不过虽然日本海军放弃了舰载机夜战,但却在瓜岛战役期间借助“神功”让陆基的三菱G4M一式陆上攻击机在夜间携带91式鱼雷偷袭美军舰船,这种“不讲武德”的行为使当时缺乏夜战能力的美军蒙受了不少损失。

一式陆上攻击机

虽然一式陆攻这种陆基中型轰炸机看上去又是旧日本陆海军诸如“陆军造军舰,海军造坦克”之类的重复建设产物,但实际上该机和它的上一代三菱G3M九六式陆上攻击机一样都是日本海军在海军条约时代后希望弥补对美国海军的劣势,进而研发的由陆上基地出发,可对远洋海上敌舰进行攻击的长航程攻击机。实际上这样的理念对于有陆地依托且海上力量较之敌国居于劣势的国家直到现在仍然很有意义。一式陆攻也同样遵循了那个年代“高速轰炸机”的理念,再加上日本海军对于超长航程的要求,使得该机机身脆弱,防护能力不足,载弹量也仅有800kg,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该机逐渐成为了非常容易被猎杀的猎物,山本五十六也正是在搭乘该机时被P-38击落殒命。

对于美国海军而言,装备夜间战斗机势在必行,美国人自然是学不来也不想学日本人的“神功”,不过美军有科技——机载雷达,F6F-3N和F4U-2夜间战斗机相继登上了瓜岛战役后太平洋舰队仅存的企业号航母的甲板。美军将机载截击雷达安装在地狱猫和海盗的右侧机翼末端,并重新设计了二者的座舱以便飞行员能同时操纵飞机和雷达,二者因此成为二战中为数不多的单座夜间战斗机。

1943年11月26日晚,企业号上的三架F6F-3N起飞,开始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第一次夜间拦截。最终以飞行员爱德华奥黑尔的牺牲为代价,成功击退前来偷袭的一式陆攻机群。美军后来还引入了挂载雷达的TBM“复仇者”鱼雷轰炸机执行夜间攻击任务。在科技面前,只有“神功”的日本海航渐渐力不从心。不过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执行夜间轰炸任务的“芙蓉”部队和进行夜间神风特攻的“白菊”部队开始为美国海军夜间战斗机带来新的压力,二战后期出现的格鲁曼F7F“虎猫”双发重型战斗机显然是更优秀的夜间战斗机机型。单座的F7F-1N、双座的F7F-2N,更换了SCR-720雷达的双座F7F-3N以及唯一获准在航母上起降的虎猫型号同时也是其最后的改进型F7F-4N相继问世,不过虎猫没能赶上参加二战。

对于美军航母特混舰队的防空作战,预警雷达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当时安装在舰艇桅杆上的雷达对低空掠海目标的探测距离仅有约30公里。神风特攻的到来更加凸现了美国海军舰队的预警缺陷。机载雷达飞的高看的远,能比舰载雷达更远和更早地发现低空来袭目标,另外安装在飞机上的搜索雷达依靠飞机本身的远程高速机动能力,能够显著扩大舰队的预警搜索范围,更进一步为舰队组织多层防空拦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44年,美国海军开始寻求一种由飞机携带的预警雷达系统。1944年2月,一架安装了AN/APS-20雷达的TBM复仇者鱼雷轰炸机开始进行测试。随着测试取得成功,世界上第一架空中预警机TBM-3W于1945年3月装备美国海军。

TBM-3W预警机

AN/APS-20是一部S波段预警雷达,天线直径2.4米,重量318kg,是当时最大的机载雷达,它对低空飞机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100km,对海面大型舰艇的探测距离可达320km。但严格意义上讲,TBM-3W只是一架空中雷达警戒机,它只能搭载1名飞行员与1名雷达操作员,没有任何指挥管制能力,只能通过UHF波段的数据链将情报传至水面军舰的情报处理中心,再由舰上的指挥人员读取雷达数据并引导飞机拦截目标。而且该雷达只有二维的探测能力,无法获得目标的高度信息。

并且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滤除杂波的技术,因此在海况恶劣时,受海面反射的强杂波影响,机载雷达无法正常探测目标。TBM-3W来的太晚,美军在冲绳和菲律宾等战场应对日军大规模自杀攻击的早期预警手段并不是预警机,而是大量部署在舰队外围作为雷达哨戒舰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也导致该类舰艇受到了日军神风特攻的重点关照,损失极为惨重(戏剧性的是,不到三十年,同样的剧本再度上演)。


截击机史话 前传02 海空死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