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李善长 字百室

李善长 字百室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功臣,曾任中书省丞相。李善长少时有智计,习法家著作,推断时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经略滁阳(今安徽滁州)时,经丁德兴引荐随之起义,留为掌书记(军政机要秘书)。李善长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做法,以成帝业,于是,被任为参谋,参预机画,主持馈饷,倍受信用。他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
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1367),李善长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李善长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定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都由善长与儒臣谋议而行。洪武三年(1370),李善长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长位居第一。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褒称甚至。但李善长富贵极便意稍骄,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洪武四年,以疾致仕。病愈后主持修建临濠(今安徽凤阳)宫殿。时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于临濠,又以善长管理其事。九年,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圜丘。其子琪尚临安公主,拜驸马都尉。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由于胡惟庸是李善长所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统帅 C
(李善长居守和阳,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武力 D
(不详。)
军谋 B
(李善长参佐军国大事,朝夕预机密。时太祖得巢湖水师,善长力赞渡江,遂拔采石,趋太平。)
智略 A+
(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於滁阳,善长以布衣迎谒,於是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所决之。时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然其外宽和,内多忮刻。贵富极,意稍骄,太祖始微厌之。后进退失据,於衰暮之年自取覆灭。)
内政 S
(李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太祖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上久,给足军食,其功最大,方之萧何。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又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奉命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诸书。定天下岳渎神祗封号,封建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悉为善长与诸儒臣谋议行之。)
魅力 B+
(李善长奋布衣,持文墨,虽无汗马摧陷之劳,而居中赞画,军兴攸资,使士不苦庚之呼,太祖无内顾之虑,厥功亦匪渺矣。及四方底定,帝业宏宣,而翊运佐谋,偷制极尽,垂国家奕世之极。若善长者,即食鄼永拥可也。末年髦无定见,以致右顺之流涕,太祖讵不贷法善长哉。识不足镜人,又短自全,所以议韩国之同惟庸者日以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