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儒家伦理思想与文化自信

2023-04-09 14:36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讲座】儒家伦理思想与文化自信

【主讲】景海峰

1. 文化自信源于一个文明的悠久绵长,它的发展经历了千回百转的曲折,它的历史积蕴了丰厚博大的内容,它的精神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气质。就中华文明而言,其历经五千年风霜雨雪而能一脉相延,虽经过不断的冲击与改造,却能初心不变、一往无前,从而塑造出人类历史上最为坚韧不拔而能够延续至今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儒学为这一文化自信奠定了基本的范式,注入了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提供了相应的批判尺度,并且在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大哲们的不懈努力下,不断地加固着它的内核和丰富着它的内涵,使这一观念具有了非常深刻的意义。

2. 2012年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2016年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

自信依于天道

1. 中国文化是道的文化

2. 形而上者谓之道(《易·系辞》),道是最高的准则,是一切思想意义的枢机,掌握了道也就拥有了文化的阐释权。

3. 没有精神文明的支撑,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化能在物质文明上有着长久的存续。

4. 春秋时各个学派都提出了关于“道”的认知,而对于是否拥有对于“道”的解释能力是一个学派能否立足的关键。

5. 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看,天之德性色彩的彰显,在周代虽已启动,但是到了孔子,方继而扩之得以完成。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曰》)”这也就将依赖于天命的意识转向了如何发挥人能的问题,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即“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到了孟子,讲君子“过化存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推演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相感之逻辑,进一步强化了天人统一的德性纽带。

6. 西方的宗教形态始终是凡圣的两界论,而两界的沟通方式,必须依靠制度化的宗教。

7. 中国融合了凡俗与神圣的概念,从殷商时代的“隔绝的天”到周人时代的“天人合一”。周人的“天”是文化的“天”,周人的“自然”是文化的“自然”,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取得了高度的一致性。

8. 根源于本体意义的自信,不但是整个族群之文化认同的标识,也成了每个生命个体之内心坚守的信念。所以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才显得是那么的掷地有声、气壮山河,让人感觉到一种凛然正气。

9. 朝闻道强调的是生命的永恒性追求

10. 据的吕大临《横渠先生形状》在,张载“少孤自立,无所不学”,出入诸子,泛滥于释老,“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张载的“涣然自信”,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自悟,是历经千难万险之思想探索后的自觉,一旦有了这种根本上的自觉自悟之后,则其自信便油然沛然、不可摇夺。正像他本人所说的:“学不能自信而明者,患在不再勉尔。当守道不回,如川之流,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无复回却,则自信自明,自得之也。《易》曰‘继之者善也’,惟其能相继而不已者,道之善也。”

因担当道义而自信

1. 《易》之兴业,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下》

2. 使命感并非源于个体私欲的满足,而是对小至族群、大至天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为天下之人找到出路,找到天下之人能够安稳心灵的依据。

3. 生当“礼崩乐坏”之世,孔子忧文明之堕退,以复兴周礼为志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脩》)。其“吾从周”之志,是以阐扬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文化担当为己任的,在整理三代文明遗典,确立以“仁”为基础的新哲学思想之后,就有了仪天下为己任的自觉。“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这种承续文化慧命的自信,到了孟子就表现的更为突出了,所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并不是一种“压迫感”,而是对于文化保持着使命感与担当感。

4. 谁继承了文化血脉,谁肩负了文化责任,谁就拥有了文化自信。

5. 宋代理学家吕大临在总结儒者何以有自信时,举出了三点理由:“儒者之自信,有义理存焉。人有知不知,吾所恃者,尚论古之人而有合也(深重的历史感,对传统的延续的自觉,是在文明的长久性中所确立起来的自信);时有遇不遇,物所守者,不丧乎本心也;志有行不行,吾所存者,不敢忘天下也。三者,义理之所在,故儒者信之,置于穷不悔、达不变,自信之笃者也。”(《礼记解·儒行》)

6. 这种自信完全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信念,是良知之召唤,正义凛然,浩气长存,具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概,不因个人之厉害得失而计较,不以他人之毁谤赞誉为转移,惟道是从,惟义是举。正因为这种自信的背后是数千年浩浩荡荡的文化脉流,是依赖于天下之工艺,所以也就最终能够获得天下人的理解与襄助,张载在解《易》之文句时说:“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又于出处语默之际获与人同,则其志决然,利可断金。”

自信成为一种道德品格

1. 《易·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2. 张载谓:“‘成德为行’,德成自信而不疑。(《横渠易说·干》)”也就是说,君子“成身成性以为功”,日见其成,怀德而行,则无所疑惧,心地坦荡;反过来,自信也是修为成德的一种必然之表现。

3. 明代大儒薛瑄说:“所见既明,当自信,不可因人所说如何,而易吾之自信。君子取人之德义,小人取人之势利。疑人轻己者,皆内不足。”他力倡“人当自信”,谓:“人当自信、自守,虽称誉之、承奉之,亦不为之加喜,虽毁谤之、侮慢之,亦不为之加沮。(《读书录》)”

4. 能够真正地做到自信,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所谓“士非见信于人之难,自信为难,能自信,其志则虽举世非之不能阻也,权利诱之不可移也,白刃临之不可屈也,此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李光:《读易详说》卷十)这样的自信所透显出来的品节是令人景仰的,也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需要每个人不断的努力与实践。

5. 明道,求道所展现出的自信实则是一回事。

6. 

自信根源于内心的道德自觉

1. 自信的源泉是内而不在外。这种内在性就是道德的自觉和道心(本心)的澄明

2. 心学家杨简说:“盖人虽皆有道心,而自知者寡,自知则自信,自信则自善,目正自神自明,自无所不适,此非告语之所及,自知而已矣。(《杨氏易传》卷五)”此自知自觉,不是靠外缘的知识,也不是在量上不断增扩,而是本之于道德的觉悟,是内在于生命的体验,是一种“生命的学问”。

3. 王阳明《传习录》谓:“君子不蕲人之信也,自信而已;不蕲人之知也,自知而已。”又曰:“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己;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答舒国用》,《王文成公全书》卷之五)

 

问:天人合一与返璞归真是否是同一的?

答: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的天不是“支配”的天;道家强调的是人要从与自然的对立性回归到初始的状态,更多地是针对人的活动的过度化而对自然的改造与伤害将其去除掉,也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


儒家伦理思想与文化自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