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益,己(小镇模型第4.第5.)
论利益,己(小镇模型第4和第5)
在《论利益,丁》里面写了1.2.3.,下面写4和5.
以一个小镇为模型,把镇上的人类产出物和引入的(消耗)物分为:
4.人力和机械改造后的土地生产单位(下文主要讨论人工改造的)
5.养殖的动物
4.1
在有些山区,当人们想利用土地而没办法使用机械的时候,他们就用双手改造恶劣的自然条件。
比如,在山腰的地方开出一点平地,种植桃树。
比如,在小土山相连的平缓又不占道的地方改造出梯田。
这是(小镇上)人力改造自然,利用天然的生产为自己生产。
经过一系列的教训之后,
(改造自然失败的,不顾当地情况,胡乱模仿外地的,一场自然灾害下来,回到解放前)
人们学会了谨慎。
所以又重新把精力集中在平原地块的改良上。
“河滩不错?”
“对明年种点苞谷!”
“我挖个塘子。”
“不大好,我挖河沟里的泥巴,养花卖。你们还是学着点我吧。”
河滩也是人力改造的对象和生产单位,君不见,每有多处的河滩被人们挖成水塘、改成带带农田,
而一旦涨水,
这些地方往往被淹没。
但是由于它们是“无主的地”和肥沃的沙地或者黑泥,所以人们往往无视损失地继续开垦。
更厉害的例子是在江河边“逼江下寨”,人们不问地利,将工厂、住宅楼、大片地矗立在江边,
为了生产和交通(或者为了巩固国境线)的方便,等于说是侵占了一部分河滩和江滩的自然通道。
如果在枯水期尚可,
如果进入江河行洪的日子,那么人民的财产将会岌岌可危,但是不动产已经这样了,
也就只能在“抗洪”和“加固大堤”上做文章。
年复一年,
耗费巨大。
4.2
对于一些被分了水势的河道,比如村里面的老河,在人们挖成通海支流以后,
老的河道逐年的缺水,
从盛产鱼鳖虾蟹变成“只有小鱼”,
最后只有垃圾袋。
先是建设的小水电站能够发电,从挖新河以后,其生产的电力变的微乎其微,
到最后水的势能优势消失,小水电站荒废。
所以,自然的规律且不说,只是一条河流的发电就需要时刻盯住水流,
让水电站入水口的流量保持均匀,同时水位不能过高,以免淹没近在咫尺的村镇,
(上下游保持联络,防止人为次生灾害)
同时要叮嘱派遣出的这些巡视员:
在巡视河流的时候要防止百姓倾倒垃圾,在发电站发电—待机—发电的转换阶段禁止下游有人摸鱼和游泳,
在管理上是很费周章的。
所以鉴于以上麻烦,
该小镇模型的水电站停止运行了。
所以,镇上的人们只好购买外网的电力,镇上每年又支出一笔开支。
4.3
如果要在村镇里面开发地块,只能在自家这一亩三分地。
从一家一户计算,除了尽量扩大它的周围附着物以外,(篱笆里是自家的地,篱笆周围在种一排葱蒜,偷占公共道路)
在自己的院子里也要种植蔬菜和果类作物,
比如老李家,前院是葡萄和无花果,
后院是土豆和黄瓜。
老李家以前是水厕,现在水厕改旱厕,弄个粪堆,把肥积一积,给院子里和外面的土地施肥,
这玩意劲儿大。
花盆里的土,使用水果皮和烂菜叶来堆肥,这样的土它们的味道不会冲鼻子。
在自家小块儿地,小镇的人们往往一年一个想法,今年种玉米,明年可能养鸡,再明年种土豆。
某一天可能改成仓库,仓库又改游泳池。
如果是生产单位之间的横跳,那么它始终是有天然产出的,是活的;
如果老李家的后院改造成游泳池,那么再改造回小块耕地的可能就很低了,
也就没有了劳动的乐趣和意义,
每年,从有产出变成没有产出,反而为娱乐贴老本;
如果是一家的小块儿地这样改尚可,
如果大多数拥有小块儿地的人家都这样改,那么人们对外界的物资依赖就变成百分之百了;
如果到了这个程度,
那么一旦发生天灾使交通线受阻,那么通往小镇的生命线就断了,
小镇上的人们在快速消费的现代社会,可能遭遇缺吃少用的窘境。
发展成饥荒也可能。
以上。主要是写:第4.人力和机械改造后的土地生产单位,并对它进行展开。
下面试着写第5.,养殖的动物植物:
在七十年代以前,镇上的商品猪是黑猪,黑猪是本镇的特产,其肉紧致,但是个头小。
五零后、六零后都有印象,特别在村里,家里养殖一头黑猪,等着过年杀着吃。
在八十年代以后,镇上引入了欧洲的白毛猪,
因为白毛猪的出肉率高,很快占领了市场,从此我们吃上了不一样的猪肉。
小镇上河边,开始养殖的黑毛猪逐渐被淘汰,只剩下北边山区放养着几十只黑猪,
山上野草多,让他们啃吧!
养殖户孙先生养殖了十年,他家出的猪肉和国内市场上其他的猪肉品质已经完全一致了,
其价格也随着市场波动,
有的年度挣钱,有的年度赔钱,十几年过去,他们夫妻只剩下三间老宅,两个院子,女儿也长大了,
上大学出来,工作了。
他们决定再好好养几年猪,攒点钱养老。
随着一场猪瘟,他们存栏的猪崽死了。
只剩下几只老母猪,
他们只好贴本卖了,和村里谈了谈,把猪舍转租赁给另一个养猪大户,
老夫妻买了一辆小车,去村南头儿跑出租。
老夫妻的事情可以放大说。
他们的白毛猪如果放在八十年代初,是具备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
那个时候黑毛猪和白毛猪在竞争,黑毛猪是劣势;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
尤其新千年的第一年之后,外界的猪肉和国内市场已经连成一片;
国内的猪肉品种太单一了,任何一个小养殖户的猪肉都没有力量竞争,
(没有独特的肉质、口感,只有“量大”这一个优势)
他们使用自己的经验养殖,
没有繁育新的种猪,
人们的口味,也就是消费者的口味又在不断变化,
所以孙先生夫妇进入后五年,可能赔本的几率更大。
且,在品种单一的猪舍,一旦发生猪瘟,
可能一次死亡太多,
导致数月的劳动化为流水。
而多品种的养殖猪,如果遭遇猪瘟,可能只是某一个种的死亡。
那么其他品种只需做好事后补救工作。
(理论上是这样的)
兔子的品种杂养,我想也是一样的道理,不会一次疾病把所有的兔子都送走。
(具体如何,还看养殖户的实录。)
后来,在他们跑出租的第七年,国内的猪肉市场又迎来了黑猪肉,
这次的黑猪是野猪和家猪杂交的后代,
使用新的办法养殖,新黑猪出肉率比较高,而且口感紧致,
很快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人们啧啧称奇。
那养殖“新黑猪”的人们这次赚了。
从猪肉市场的“黑毛猪——白毛猪——黑毛猪”这样的变迁中,
孙先生夫妇是亲历者,抱“沧海桑田”之感。
“你看,咱们还干得动吗?”
孙先生问他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