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次讲演草稿

2023-02-20 01:03 作者:打包Double2  | 我要投稿

 少年与乌托邦

乌托邦,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这个名词。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关于少年与乌托邦的联系。在此之前对乌托邦有了解的同学可以举手我看一下。

在正式开始讲演之前,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乌托邦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含义呢?

(随机叫起一位幸运同学回答 附加问题如何看待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是由英国一个叫做托马斯莫尔的人,根据古希腊的造词方式生造出来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本意是不存在的地方,后又衍生为一个极度理想的地方。在中文中,乌意为乌有,托意为寄托,邦意为国家,那么连起来就是,一个空想的国家。在托马斯莫尔的书中,航海家拉斐尔误入了这么一个国家,有点类似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那儿财产共有,官吏靠着公共选举产生,人民人人平等,生产资料按需分配。托马斯莫尔之所以写出乌托邦这种书,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他也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回归正题,了解了乌托邦的含义和来历之后,我们来细究在当今社会,乌托邦对于我们少年究竟意味了什么,乌托邦是不是一定要被反对呢。

我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总是对一些事情抱着一些不可能的可能去期待。事实上,如果我没有这种看似天真、过于理想的想法,很多事我也许不会坚持做下去。可再反过来说,倘若我沉浸在乌托邦的世界中而忘记了现实对我的引力,当有一天我的乌托邦无法维持下去、梦想砰然坠地。我在自己支离破碎的乌托邦面前恍惚,望见了真实的世界,才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时的我再回头还来不来得及?乌托邦与少年之间的联系好坏与否,关键就在于,乌托邦给我们带来了的,究竟是精神上的支柱并推动实际进步的动力还是空想主义影响我们真正认识到现实引力而受的伤害。归根结底,乌托邦的矛盾还是在于究竟是合适的、对生活对生命抱有的理想的期待;还是过度沉迷于以至忘记现实的自我欺骗。

一个网友的评论“年幼的孩子被灌输宏大的理想,却未曾想见未来的自己,将会在人生的十字街头,迷茫地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他们中的大多数注定会成为无名的一代,但没有人告知,这其实是一种常态。”这正是沉迷于乌托邦的体现,自命不凡的人最终归于平庸,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所说: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太重了。菊花固然美丽绚烂,可若相媲美太阳的光辉恐怕只会平添烦恼;小草固然顽强清脆,可若想抗衡大树的粗壮恐怕只是螳臂当车。有梦想固然美好,可脱离了现实,只顾着沉浸在乌托邦而忘记现实,不符实际的思想最终都是黄粱一梦的空欢喜罢了。乌托邦固然美好,但在内心充满对乌托邦向往的同时,不可以脱离实际,否则就会欺骗了自己。

说切忌沉浸乌托邦,并不代表着乌托邦就没有一点好处。前文提到,我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时不时就会陷入那个乌托邦,如果没有短暂而美好绚丽的理想,我也许会失去现如今得到的东西。人,是要有人性的。失去了人性,人和其他动物就没有区别。人性的光辉恰恰闪烁在浪漫的理想上。村上春树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那么谁又能说乌托邦是完全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的呢?

乌托邦在如今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我们之所以见到它经常与少年二字连用,正是因为当代少年的理想壮志之宏伟,胸怀气魄之博大,可少年之多,不会人人达成目标,不是说理想主义的人最终成功了就是反乌托邦,不具有理想主义思想;更不是说失败了的理想主义就是沉浸在乌托邦而忘记现实。少年与乌托邦的关系,在于少年于乌托邦中获希望与动力,但在现实中也同样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政治书上说,少年有梦,不应至于心动,更应付诸行动。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青春是生命的琴弦在颤动,行动丢弃,万事皆空。   少年不应失去乌托邦,就像少年不能失去理想;少年也不能沉浸乌托邦,就像少年不能只会空想。

我们动荡的少年时期仅此一次,一旦落幕就再不能回头,

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要努力,去追上那个在乌托邦中的自己,去塑造胸腔左侧纵隔内那份骄傲。


执笔纵意洒清尘,抒尽韶华寄前征。

忘少凌云年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

少年期许乌托邦,心中有梦向远方。

孤影寒窗对明月,独迎晨光赴学堂。
勤恳耕耘无所获,弃笔神伤心迷茫。
唯念彼岸象牙塔,只可自渡再踏航。

所以,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各位,请携上你们的乌托邦继续远航吧!

 


一次讲演草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