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少阳六: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悬解》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少阳六: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经气不舒,侵迫阳明胃腑,胃气上逆,必作呕吐。相火郁蒸,是以发热。少阳之经,往来寒热,此但云发热而不言寒,是半表之阳盛,而将传于阳明者,是宜小柴胡汤泻其表热也。 1 接上条提纲,伤寒四五日,颈项强,胁下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 外感而少阳经气不舒,贼克阳明胃腑,胃腑不容,故必作呕吐。经气内郁,相火上逆,则见发热。少阳之经,往来寒热,此但云发热而不言恶寒,是半表之阳盛,而将传阳明者,是宜小柴胡汤,泻其表热也。(呕而亡津胃燥,故将传阳明也) 少阳七: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太阳病,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此发热恶寒,肢节烦痛者,以太阳之外证未去,而相火旺干半表,故恶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秉气于胃,胃与四肢气脉流通,则疼痛不作,胃病而气不四达,四肢经络,壅滞不行,是以痛生。节者,四肢之溪谷,经气郁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节。相火郁发,是以烦生也。少阳经自胃口旁下胁肋,故心下支结。经病多而腑病少,故微呕不甚。此皆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太阳之外证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小柴胡加减:外有微热者,加桂枝,此微恶寒,即外有微热之互文。少阳以相火化气,寒往则纯是发热,若但热无寒,则发热更剧,无发热而兼恶寒者。微有恶寒,或外热轻微,便是太阳外证未去,故与桂枝汤合用。伤寒而不用麻黄者,以其恶寒之微也。 1 伤寒六七日,此已过六经,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者,此是太阳之表未解。微呕,心下支结,此是少阳经郁,柴胡汤证。太阳外证不解者,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即是柴胡桂枝也。 太阳为经阳,寒伤经阳,阳气内郁,必见发热。寒性收缩,则肢节烦疼,凝滞不去,则微恶寒。故此为外证不解也。小柴胡汤加减,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微似汗出。经阳不解,必见发热,桂枝性温,通经解肌,故解表寒,营卫和而自汗,再以被覆经阳,则经阳郁热,更助汗出。柴胡桂枝汤,双解二阳之郁。 少阳八: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以外,脉浮细而嗜卧者,是太阳之外证已解也。表邪离太阳而入少阳,故浮紧变而为浮细,少阳之脉弦细也,胆热者善眠,是其嗜卧,必入少阳。设其胸满胁痛者,又见少阳经证,宜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者,则未入少阳,而犹是太阳,宜与麻黄汤也。 1 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腹痛者,与小柴胡汤。已传少阳。 十日已去,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未传不变,仍在太阳。 本条提纲,主要讲太阳病,十日以外的传经变化与未传不变之证。传经则以少阳治法,未传仍以太阳治法。 2 太阳在表,病则脉浮。少阳阳弱,故脉见细。十日以外,脉浮细而嗜卧者,太阳之病,已传少阳也,故少阳之脉细也,嗜卧者,胆热也。外证已解,设胸满腹痛者,又见少阳之经证,宜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者,则未传少阳,而犹在太阳,宜与麻黄汤也。但浮者,是浮紧之省文。 3 本条是辨证太阳与少阳病。可以和对比一下阳明十二,辨证在太阳经与阳明腑。外感内热,脉实者在腑,大承气汤,脉浮虚者在经,桂枝汤。论:这个外已解矣,就是太阳病,转成小柴胡汤证。没传经少阳,仍是脉浮紧,仍有寒热之证。胆热者,此是少阳胆腑之热,胸满腹痛者,少阳之经证也。此第一次见言及胆腑。 少阳九: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甲乙同气,甲木不降,则寸脉涩,乙木不升,则尺脉弦。甲木上逆,而克戊土,法当痛见于胸膈,乙木下陷,而克已土,法当痛见于腹胁。木气枯燥,是以其痛迫急。肝胆合邪,风火郁发,中气被贼,势难延缓,宜先用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急痛,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若不差者,仍与柴胡,再泻其相火也。此申明首章腹痛者,加芍药之义。 1 少阳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以甲乙二木,表里同气,甲木不降,则阳脉涩,乙木不升,则阴脉弦。甲木不降者,是因外感伤寒,少阳经病也。少阳者,阳少之经,寒热往来,而相火蒸泄,所以血弱气尽,所以会有阴脉弦,乙木郁陷也。所以外感,甲木不降,则寸脉涩,血弱气尽,所以乙木郁陷,则尺脉弦。木陷克脾,所以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甘草与胶饴,缓急而止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