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服考研笔记-专题七《中西服装上推动服装发展的事件/五次服饰变革/“省”的出现》

2023-08-25 00:12 作者:木鱼碎片  | 我要投稿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中国服装史》-袁仄/《西洋服装史》-李当岐

中国古代五次服饰变革

(1)中国的服饰文化并非一直是封闭的。在相当长的历史里,华夏的祖先不断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吸纳异族的服饰文化和元素,甚至整个地融入其他民族。异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汉文化。虽然,早年的服饰变革是东方文化圈里的异族文化交流,但最终中华服饰也与西方服饰携手交流。中国服装历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

第一次服饰变革是在战国时期即历史上赵国赵武灵的“胡服骑射”之举,这一次的变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尤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政治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即一种短袍,其裤式比胡人的裤子宽大,可以作礼仪使用,亦可在膝部系带,便于活动。赵武灵王变履舄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带钩的应用,初期只限甲服,后加以发展,贵族王公的袍服都加以使用。至汉代已成风尚。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只涉及军中统治阶层的军戎之服。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

第二次服饰变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蛮夷入主中原”,非汉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这个时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是十分普遍的,有些民族也融入了汉民族。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一方面,魏晋时基本遵循秦、汉旧制; 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后,为了炫耀身份地位,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的服装,帝王百官更是袭高冠博带的汉族章服制度。另一方面,胡服那紧身短小,且下身穿连裆裤的服装样式,便于劳动,在汉族劳动人民中流行,后来连汉族上层人士也穿鲜卑装。南北朝时期这种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第三次服饰变革是在唐朝。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期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当时的流行。而真正地出现大幅度的流行胡服、胡妆还是唐中期。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细镂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到中唐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有囚装、啼装、泪装,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断鲜明的胡服特征。但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文化同样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变革。

第四次服饰变革发生在清朝。由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从一开始就以剃发改装作为政治统治与压迫的手段,迫使汉族男子穿上满装,蓄了辫子。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也是最激烈的一次服饰变革。正是由于这次服饰变革,使满族的服饰形式大规模的成为中国服装的主装,满清的服饰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大多数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第五次服饰变革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的礼服(如中山装),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服装审美、着装观念等。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省”的出现

(2)①中世纪“省”的出现是衣服构成上古今东西的交叉点,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型。中世纪的服装从具体服装形态上看,是从古罗马那南方型的宽衣文化经拜占庭文化的润色和变形,经“罗马式”和“哥特式”的过渡,最后落脚到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北方窄衣文化。13世纪的哥特式时期,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这时新的裁剪方法是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形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形布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棱形空间,即现在衣服上的“省”。“省”改变了只从两侧收腰时出现的不大合体的难看的横褶,毫不勉强地把躯干部分的自然形表现出来,优美的人体(特别是女人体)曲线美由此诞生。正是由于这个侧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从古代平面的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型。自此,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也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衣服构成上是古今东西的交叉点。

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改变了原有的封建社会结构,欧洲开始逐步向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急速转变,与此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穿着方式,也促进了服装业的发展。整个19世纪作为现代文明的黎明期,从各个方面为20世纪新的生活样式的到来做着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一般来讲,社会的大革命时期,都是“男人”的时代,男装肯定会发生独特的变化,如过去的古罗马时代、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代即是如此。但19世纪的男装没有像以前几个历史阶段那样在样式上出现大的起伏和创新,它与女装相比,样式变化并不太大,这是由于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男性从18世纪在沙龙里向女性献殷勤,转向从事近代工业及商业等领域的社会活动,生活场所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封建主义身份制度的崩溃,男性已经没有必要再穿那些象征权威的夸张性的装饰过剩的衣服,开始追求衣服的合理性、活动性和机能性。因而,到19世纪中叶形成上衣、基莱和庞塔龙的三件套组合代表了近代化的男服的完成,后来在样式上的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

                                             ——拜拜——


北服考研笔记-专题七《中西服装上推动服装发展的事件/五次服饰变革/“省”的出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