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by 王德峰

2022-04-25 21:43 作者:须是了  | 我要投稿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一、总论,什么是中国哲学

1.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2.道统:文化精神传统。

3.两汉尊儒,魏晋崇道。

4.禅宗法门:修心。大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5.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6.我相信你因为我相信我自己,中国人每一个人都不相信他自己,他如何能相信别人,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随着家族本位社会的解体,我们进入了个人主义的社会,但这个人主义却没有精神基础,终于沦为物欲的个人,然后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物欲,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这叫熟人社会,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现状。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

7.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8.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

9.头脑不会有风暴,只会有许多知识、许多观念,心灵才起风暴呢。

二、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

10.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人生哲学。

11.人生富贵穷通,莫非命也。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相信有命,是人悟性太差。

12.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

13.一个民族不可能以他所拥有的货币作为这个民族哀兴的命之根本。

14.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宗教的民族,这是一个没有上帝管人心的民族,那么靠什么,向来中国靠的是哲学。

15.宗教信仰不是指向人间的幸福,宗教信仰指向的是灵魂的安顿。

16.人最难对付的,就是自己生命的问题。生命外部的麻烦容易对付,生命内部的麻烦(我们的心的安顿)最难处理。

17.不仁者(指心没有安顿好的人,心中无仁之常体),不可久处约(约:贫贱的生活处境),不可以长处乐(乐:富贵的生活处境)。——《论语》

18.人生的问题来自我们有无限性,我们想要安顿的就是无限性。烦恼都从此中出,精彩亦从此门来。

19.人的无限性无法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构成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有有限性,所以我们所要寻找的安顿是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的。所以安顿好自己的无限心的第一步,就是出世。

20.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21.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如何安排人类的无限性,这一点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彻底区分开。

22.世界三大哲学:印度哲学,欧洲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知识问题。所追求的为我们人类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的前提、基础是什么?获得客观可靠有效的知识的方法是什么。在知识问题解决后顺带回答人生问题。中国哲学:人生问题。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人生问题。中国哲学的最高峰:王阳明心学

23.儒道佛给出的出世入世道路:儒:无所为而为(我们并不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作是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本应当做)

道:无为(并非不做事,而是不人为地做事)而无不为

道家观点:人生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生的痛苦麻烦都来自自己。

道家是教我们做减法,去减少人为的因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中国哲学的共同特点(天人合一。儒道皆有,儒重人,道重天)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列子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苏轼

了解天道的唯一方法,就是减去人为的东西。

佛:无心而为(事情一定要认真做,对它的结果不关心)。禅宗表达为除心不除事。做事要认真,但是心别上去。

我终日吃饭,未曾咬住一粒米;我终日穿衣,未曾挂住一缕棉絮。

24.读《老子》和《庄子》要去读指点我们如何做减法的部分,而不是去找道的正面的说明。

25.我们做事情,要把人为的企图,人为的目标,人为的期待拿掉。什么叫最好的人生,没有目标的人生。

26.现代社会,纷争付诸于法律,前途交给了偶然。

27.我们的存在在根本上的有限和渺小跟我们的知识能力的无限扩展形成了矛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

28.信仰的前提是谦卑,这并非美德,而是要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有限和渺小。

二、什么是心学

1.心学开端于孟子,儒家从仁学(孔子)走向心学(孟子)。

2.荀子性恶论(生物性、自然性):人首先是生物,必有自保本能,缺乏资源时人与人之间必有纷争。

道德:把利益的纷争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以避免社会解体的结果。(荀子的核心观念由此而生:礼,以礼治国)

3.孟子性善论(超生物、超自然):道德来自我们的心。恻隐(仁之端)、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心之善端。孟子荀子的争论不在一个层面上。

4.任何法律审判的前提是把被审判者当人看(知道他们都有孟子所讲的心,因为有这个心,才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5.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是人有心(孟子所讲的心)。

6.孺子入井:怵惕恻隐,形骸间隔,仁心感通(因为怵惕恻隐之心,形骸的间隔被仁心所感通、打破)。一体之仁。

7.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欧洲近代以来社会的基本规则。

8.仁心感通万物(鸟兽花草皆会让人生怵惕恻隐之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由此而来。

9.整个宇宙趋向生命,生命趋向生命情感。人的生命情感本真的存在就叫做仁。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10.中国宇宙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

11.除了生存需要之外,无故地残害动物为中国思想所不许。

12.抛弃心而求理,这个理会戕害你。

13.理皆在心中,心外无理。心之亡失:信心外之理,不听心内的声音。

14.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15.王阳明心学第一命题:心即理(上承孟子的心学: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矣。)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放出去的心召回来)。

16.荀子的问题:若只讲礼,不求仁心,则会表面上恭敬有礼,温柔敦厚,实则把道德规则当手段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乡愿人格:乡愿德之贼也)。遵守道德规则并非出于内心的本愿,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三、禅宗心学

1.禅宗的本质是用佛家语言解释的心学。禅宗要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禅宗五祖弘忍:世人生死事大(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3.学佛追求涅槃(脱离生死,不生不死)。

4.不睹众相,常观金体(不看金盆金链子的区别,而只看到金子本身。指并非看不到相,而是不为相所惑)。禅宗通过这点来修心。

5.金刚经中的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住下,相是客观的,但不要停留在相中,不分事物的高地贵贱。不住相,则本心起,明心见性)

6.慧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金子不能单独存在,不能直接看见,而要存在于金器之内,所以修佛要在世间修,不能脱离世间)

7.不要拒绝烦恼,因为烦恼来自心。(如风吹水,自现波纹。不要跟随烦恼,烦恼自然会消退。)

心的两种用法:第一用到烦恼上,第二用到智慧上。烦恼是我们修行的材料,不要去怕它。

8.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我们现在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是让他们早早地成人(赤子之心丢失,学会趋利避害,进入功利境界)。

9.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之分。—慧能

10.五蕴:色(五官接受外部事物,或者外部事物给我们的感觉直觉表现)受(感受,例如苦和热)想(有受便生欲望)行(有欲望便要行动来达到目的,产生意志)识(意志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要辨别区分,就是识)。五蕴构成心,为业力所成,所以叫业识。

11.中国哲学是养心和修心,要大其心,把我们的心养得和天一样大(吾心即是宇宙)。

12.佛性不是空寂。

13.具体的爱情消失,不是爱本身的消失,爱是不朽的。因为具体的爱而不相信爱,便失去了爱的能力。

14.什么叫我们的心,本心就是宇宙;什么叫宇宙,人为生活(创造)不朽的价值,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们来到这世上做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获得不朽的价值,佛学让我们活得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

15.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象山

16.人们的人生态度难以改变是由于受这个时代价值观念的驱迫。

17.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8.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既有无边无量罪。

19.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神秀(烦恼和智慧同出于我们的心,二者同源,不能把二者对立;把修行看作是对烦恼的拒绝,这样就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只修自己的清净)大智慧有大悲鸣。

2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住净相:一定要爱憎分明,要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莲花生淤泥,智慧生烦恼。世界若无烦恼,便不需要智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该怎么进,要回到生活中来。)

21.空空境界:把空也给空掉,这样便不会执着于空,而住净相。

22.何期自性(本心,佛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其自主(万物皆备于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事万物真实的意义只向我们的佛性呈现)。即心即佛。

23.放下小我,叫去除了人我别。去掉不是本来面目的自己。

24.人类社会文明种种问题有一个总的根源——轻视别人(希特勒种族灭绝)。

25.什么是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慧能

26.禅宗戒轻视他人。

27.众生平等(禅宗提出)。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

四、什么是阳明心学

(一)心即理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回归本心),在亲民(领会人民生活),在止于至善(存乎天理之极)

  2. 八条目:格物(对事物进行观察和理解)、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王阳明龙场顿悟:自性具足,心外无物。

  4. 良知乃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是在我们的心里,是生命情感,是最本真的东西,不需要推理得出,头脑中是概念判断推理。心中的生命情感不可能被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情感消除掉。)

  5. 生命情感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爆发出来,叫自主 呈现。

  6. 朱熹:先通理,后生心(先明白存在的道理,然后学习道理,在产生相应的心。如寻孝理,知孝理,生孝心。但这种情况是很难发生的,如不孝之人是明白孝理的。)

王阳明:先有心,再生理。(如先有孝心,再有

孝之理。仁是生命情感的真相。)

7.生命情感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来,从我们的心来。

(二)致良知

8.良知不是理性认识,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真相的领会。

9.孝不是概念,而是生命情感中的一个真相。

10.王阳明心学概括起来就是“致(听)良知”三个字。发达的理性逻辑和私欲会让人难以听到良知。良知是超越逻辑的。

11.如何听良知:无私人遮蔽,无理性的逻辑遮盖,在生命实践处听。

(三)知行合一

12.知是行之始(心向往之,即为行之始。知是我们行动的动力。),行是知之成(行,让所向往的知识和我们融为一体。)

13.致良知乃是生命实践之功夫,而不是单纯认识的活动。不然只是不曾知。

14.心学不要去当一门纯粹哲学的学说去研究,其是实践的事情。

15.做事要用敬(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枝想。做事不是你想就能成的,树的花叶枝,只要根深则可成,且花叶枝即使生出,若根不够深,冬天也会凋敝。)

16.王阳明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

17.真理不在口中的辩论,而在实践中听到的天理。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by 王德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