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实践自然哲学开篇及物理哲学

2022-01-30 21:15 作者:飞翔的北方哥  | 我要投稿

                               实践自然哲学

作为实践哲学的原理,唯物辩证法符号形式是我们认识的基石。讲到自然哲学也自然要从这个符号形式出发。

某物:A   某物的否定:¬A   展开符:╲    剩余符:╱     统一符:凵

A╲¬A(正)

╱¬A╲A(反)

╱¬A凵╱A(合)

a      ¬a

  直观唯物辩证法的符号形式,我们发现我们的认识能认识的主体也属于感性存在。而感性存在在认识中只能以辩证发展的方式被确定认识。感性存在的辩证发展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种是“质”,感性存在的质的认识带来了实践自然科学哲学。一种是“量”对感性存在的量的认识带来了实践数学哲学。

  

                              实践自然科学哲学

   对于自然科学的质变,我们从已知观察的感性存在进一步直观于辩证判断。从主体出发直观感性存在的量变与质变过程,可以看到大致遵循物理-化学-生物的历程。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对于感性存在的把握在于不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所以对于没有观察到的变化,不做确定的断言。对于已观察到的变化做出合理性解释,这也是哲学的任务。接下来从物理哲学开始解释。

                                  物理哲学


唯物辩证法的符号形式  

某物:A   某物的否定:¬A   展开符:╲    剩余符:╱     统一符:凵

A╲¬A(正)

╱¬A╲A(反)

╱¬A凵╱A(合)

a      ¬a

   我们知道确定并且大致清楚的力有四种: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确定但是没有搞清楚还有引起空间膨胀的暗能量等。我们知道力是相互的作用,这种相互的作用是感性存在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故力在唯物辩证法属于最后的合题,是那个统一符。根据正反合的发展,我们去直观这五种力的形成机制。

1、引力

我们直观到的引力,是一种无边界的力,作用范围无视距离。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星系都受到同样的引力影响,故引力无边界。引力是一种基础,是混一。引力没有分裂,没有量。所以引力是原初合题,是第一个统一符。

从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开始。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引力的发生,前提是原初的存在物“是”与另一个原初存在物“否”。“是”向“否”展开自身,确定自身存在,存在物“否”向“是”反展开,向“是”证明自身存在。双方对彼此存在互相的证明,在“是”中统一成了引力。形成一种即有“是”和“否”并且内部有一种相互作用的引力的新事物暂且命名为“正”。引力在“正”中没有边界,普遍联系着正内部的“是”与“否”。“正”内部“是”与“否”混在一起,没有量,只有不断展开的尺度。随着“否”向“是”不断展开,不断形成新的正“正”,即“正”不断伸展自身的尺度,“正”的尺度彻底完成即“否”向“是”彻底展开,“是”完全变成新事物“正”。这一步有没有彻底完成,在这里不好下定论。

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是最强的力,作用距离很短大约在 10^(-15)~10^(-10) m 范围内。这样就为感性存在带来了边界,产生了分裂。强相互作用必须是强的,大于引力。这样才能在无视边界和方向的引力中建立边界,导致感性存在的分裂与量的形成。这是能直观的第一个统一符。这种分裂产生了原初的粒子,原初粒子内部有强相互作用成分,因为是在引力中形成的也有引力的成分。而强力没有方向,强力在色禁闭中有渐进自由,所以强力只是形成边界,并没有力的方向性。强力在引力的混沌中带来了时空的点。

继续用唯物辩证法原理考察强相互作用的产生。接上文引力的产生,新事物“正”形成,“正”的外部是有不进入“是”的“否”的剩余,和尚未被“否”彻底展开的“是”的剩余,及尚未向“是”展开的可以进入是的边界的“否”,这三种是跟“正”都是不同的存在,但是只有不进入“是”的“否”的剩余会向“正”展开,而后两种会形成“正”,其实是“正”尚未完成的尺度。这里将第一种非“正”存在即不向“是”展开的“否”的剩余标记为“反”。拥有引力的新事物“正”形成,“正”尺度展开的同时,可以向“正”展开的“反”也开始向“正”展开。“正”的内部是均一的混沌,“反”展开刺破“正”的均一混沌。被刺破的均一,在刺破处初步形成了可数的二,并分别与进入“正”的“反”建立新的相互作用,即为强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力必须很强,才能抵抗住“正”内部引力的撕扯。形成的既有“正”又有“反”内部用两种相互作用的新事物在这里给他命名为原初粒子。“反”进一步向混沌的“正”展开,会形成更多的原初粒子。这个合题有没有达到最大的限度,即混沌的“正”有没有全部变成可数的原初粒子,在这里也不下定论。

3、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是一种非接触力。在强相互作用带来引力混沌的分裂,分裂形成的原初粒子

会在引力引导下碰撞接触,这种碰撞就是对强相互作用形成的原初粒子的边界的带来冲击。这种引力带来的碰撞没有撕裂比引力强的强相互作用。碰撞接触形成了新的边界,产生了新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强于引力,否则无法对抗,而且这种力作用于边界区域,是引力引导的接触产生的对抗接触的力,所以作用距离会很短。弱相互作用在四种基本力中,作用距离最短,强度也仅高于引力。作为一种非接触力,弱相互作用并没有将发生碰撞的粒子融合成新粒子。但是也产生传递碰撞的粒子,但使原初粒子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在这里也用唯物辩证法去考察弱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对于某个原初粒子来说,这个原初粒子之外的原初粒子与混沌的“有”及之前的“反”都是非他的存在。由于弱相互作用是粒子之间的非接触力,所以这个作用力的产生来自于原初粒子之间的碰撞。两个原初粒子,分别为A粒子和¬A粒子。初始的原初粒子边界尚未确认。两者再引力的引导下发生碰撞。这是一次确认边界的碰撞。这次碰撞并未有击碎强相互作用,只是确认了原初粒子的边界。双方在碰撞中抵抗引力作用,产生了一种强于引力的非接触力,弱相互作用。原初粒子也变成了新的带有三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在这里命名为弱相互作用粒子也叫弱粒子。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原初粒子都完成了碰撞,成为了带有三种相互作用的弱粒子呢,我认为没有,但这里也不下定论。

4、电磁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在直观中是最后产生的作用力,给粒子带来了电荷的特征。是一种长程力,但在粒子内部微观尺度下,强相互作用的夸克也都带有电荷。电磁力的强度在4中基本力中次于强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强相互作用的夸克带有电荷,电磁力的产生是突破了强相互作用的边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带上电荷。

我们再用唯物辩证法去考察电磁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电磁相互作用也是粒子之间的作用。而发生过粒子之间作用的粒子必然是碰撞过的粒子,所以电磁相互作用产生于弱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超新星的爆炸中获取灵感。弱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直到突破强相互作用的强度,弱粒子被压碎,产生新的粒子,残余的维持强相互作用的新粒子夸克形成质子等强子,被压碎离开强相互作用范围不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形成电子等。由于均来自于被压碎的弱粒子,这两种粒子建立了新的相互作用,即电磁相互作用。同时形成了传递这种相互作用的光子。随着弱粒子被不断的压碎,新的拥有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也不断的生成。这里光子的速度为什么是那个固定速度,可以这么理解,因为弱粒子强相互作用被击破的限度是一定的,那弱粒子在这个限度一定会被击碎,产生的粒子速度也就一样正好是目前的光速。

在这里我们可以去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弱粒子都被压碎了吗?我想没有,但是这里就不做定论。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可能发生机制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是科学家们确定的,比如星系的外侧的星球能够保持在现有位置,运动速度跟星系内部星球速度一样。说明有一种不发生电磁作用的暗物质在帮助这些星球保持位置。而我们直观整个唯物辩证法的力学哲学中,可以看到引力中的混沌与强相互作用的原初粒子还有弱相互作用的弱粒子都可能在扮演暗物质的角色。

暗能量是科学家对遥远星系发出来的电磁波,产生的红移得出宇宙在加速膨胀。那导致宇宙膨胀的这种能量科学家称之为暗能量。我们再去直观整个各种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能量可能是电磁相互作用形成之前的3种相互作用并没有达到完成的尺度,他们不断进展的发展对电磁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被认为是暗能量。

黑洞的可能

    对于另一个未确切明确的事物黑洞,我们在这里展开探讨一下。因为黑洞我们直观到来自电磁相互作用物质形成的恒星的坍缩,根据之前的其他的电子相互作用的形成机制。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统一符,即新的相互作用的形成。当然这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毕竟根据唯物辩证法,理性的判断后于感性直观。


实践自然哲学开篇及物理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