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哪些电影的构图突破了一般意义的长方形构图?

2020-12-09 13:30 作者:博然讲电影  | 我要投稿

构图(COMPOSITION)和画面长宽比(ASPECT RATIO)不是一码事儿。 举个不恰当的比方: 小明要设计一座游乐园,他得考虑里面旋转木马摆哪儿,吓死人过山车摆哪儿,棉花糖机和煎饼阿姨摆哪儿,骗你钱让你去打气球的大叔又该何去何从。 然后他还得想想把这个游乐园是往正方形造,还是往长方形造,或者像冯小刚这次调皮地把它造成圆形。

如果把每一个镜头想象成建造这个游乐园的过程的话,那么 前者就是构图,后者就是长宽比。

所以,题主说的圆形构图,长方形构图两个词本质上是不成立的。

圆形和长方形是小明,阿不,小刚选择这整个游乐场的形状,但是无论外边儿的墙围成啥样,里面的过山车啊大摆锤啊还是得往里放,你说是吧?

不恰当的比方到此结束。

所以我重新理解一下题主的问题并按此作答:

有哪些电影的长宽比选择不是常规的 1.85:1 或者 2.35:1 或者 2.39:1 ?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长宽比是1:1的电影是不普遍存在的。看图:

我知道字小看不清楚,但是只要看到最上面的就好了。 没错,电影历史上最早的长宽比是4:3,还是个长方形。只不过是一个比较方的长方形。

所以现在问题变成了,为什么某些电影要选择不普遍的长宽比?

例如,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变来变去),How The West Was Won (Cinerama),Tango(2:1),潘金莲(1:1)等等。

一个电影的长宽比的选择能反映很多事情,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原因。我没法面面俱到,只能抛砖引玉。


安德森在布达佩斯里用了1.37:1,1.85:1,以及2.35:1,每一个长宽比都有自己成为普及选择的时间段,而安德森就是用这样的长宽比去反应电影里的时间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说一下Cinerama 用大白话说,就是拿三个35mm的放映机,安上27mm的镜头,往大屏幕上一起射。

结果就是这样:

这就是你(如果能)在电影院里看How the West was Won 的效果。

至于为什么……这种大西部片,这么拍多屌啊!! 只不过太贵了,不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拍摄模式,于是很快就被取缔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上一部摄影的戏刚好也是16:9同4:3之间切换的,上一些热乎截图。


——————————————————————————————————————————

至于表达怎样,电影的大千世界里表达繁多,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个明白,个中滋味还需自己细细品尝。

我好像记得冯小刚自己说用圆形1:1的长宽比是为了制造一种偷窥感和疏离感(经知友通知,罗攀老师明确说过没有这种意图,这句没有考证的话就此删除),把观众彻底放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上。至于为什么,我猜大概这样,这个故事能更冷一些吧。


有哪些电影的构图突破了一般意义的长方形构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