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底层之人性理解力,无处不在、无不可驱~
各专业共性的底层,就是人性与数字,如同阴阳一般,所以运营的二三课是构建人性理解力和数字分析力
通常讲运营是按功能划分内容,比如拉新一节课,转化一节课,促活、裂变等,其背后就还是人性和数字,叶教喜欢风清扬的气宗,笨功夫打内核,剑宗学太多剑招,只是巧,气宗以力破巧
所以叶教的课,讲的是底层,而不是表面的技巧——我也不喜欢讲技巧的,以前学这种的,就觉得没有讲到核心,很多技巧自己都不适用,应该有更底层的东西,自己可以造自己的打法出来,更适合自己
而且正如叶教讲的那些文章标题,什么一天涨粉2万什么的,看名字我就反感了,虽然我也写过21天从找工作小白到长板什么的。。。但那是发给教练的汇报,他们知道我是有笨功夫和积累的

几个问题,那些技巧他们自己能复制吗?我很喜欢宁静的演技,那真的是综艺上一秒进入状态,那才叫自己的能复制,专业能力其实是天赋+笨功夫的,找到自己的天赋,专业有底层逻辑这个还是要学的,然后就是笨功夫了
那些涨粉能持续活跃吗?嗯,就如那些流量一样,是不是流量,看一时的数据暴涨,然后看几年后的表现,昙花一现的话,评价——评价就免了,确认自己想要的不是这种就好了

想到自己这几天的烦恼,比如遇到一个喜欢自己的人,这不是什么能力或可复制的东西,这种是运气的,运气很好,但是自己要的是可复制的自己的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可以告诉我喜欢的那些人,我很好——这不还是想证明自己么,难怪自寻烦恼。。。
包括师兄的创业项目,一切都是不确定,过往的经历告诉我,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后生活会瞬间变得童话般美好,所以,能把握的,就是现在而已

很多的观察者就没有看到全盘,很多事情的真正归因是观看者没有的视角,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以为自己的归因就是底层逻辑——如果学的都是些表面的东西,然并卵
即便遇到了真正的高手,比如说我们学了叶教的课,笨功夫实践创造了自己的打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懂合集规则懂资源配合最后呈现结果,但把这一套复制给其他人也未必有效,因为方法背后有成长内核,人不一样,目标群体不一样
用户也不懂自己,产品经理和用户经理要比用户更懂他自己,否则如何驱动用户,用户大部分都驱动不了自己——比如我以前就无法早睡,不同用户群体的规则合集是不同的,K12和职场培训,虽然付款的都是大人,但是人对自己和对孩子的要求是双标的^_^
懂得底层,无论是做运营,产品,营销,还是销售,都是可以的,都是驱动用户

个人的领悟,首先,我能用第一条去吐槽同事,因为她存在感太强了,总觉得自己很厉害——不就是抢了我的存在感么,不就是压了我的自恋高位么^_^,所以,我引以为戒,不要做这样的人,平白无故就遭人厌烦,这何必呢,也不能真正的指向能力或者实力,不过是对尊严和自我实现的错误认知罢了,不过是不合适的方法在做代餐罢了,拉低人生效率
所以,引以为戒,其不善者而改之,就不用在心里占用情绪了
第二个,叶教最早在笨功夫的内容里就讲过,看起来好用的方法其实也不可能一下子学过来的,就有个冰山一角的图,正如我分享如何写总结的方法给别人,他的理解总是不对味,其实个人经验,被点醒了个认知或能力缺陷,就默默的努力个半年一年的才能有点突破的,每天指点也是没有用的,隔半年以上汇报一次,是对自己和教练都友好的姿势。。。
第三个,自己以前会因为搞明白了底层逻辑,会创造自己合适的打法做出业绩,再能总结出来,别人如果也是这目标,照着做就一定能成——自己都写的这么清楚了,一点不藏私,但现在才懂了,驱动别人去做。。。其实就是管理啊。。。自己做事的能力是第一层,让别人做事的能力,就是管理,是第二层啊。。。我以前真的是想太简单,路漫漫我只开了个局。。。

叶教太好玩了,只能去西藏才能洗涤心灵的,那是自己有问题,不是地方有问题
哎,所以啊,如果觉得公司有问题的,那肯定不是,还是自己有问题。。。QAQ
如果要借助大量的外物和外部环境才行。。。那我的确是现在只有专业的课程或书籍给我才能学到专业啊,不过叶教的意思是,专业能力是通的——到元认知才能一通百通,无论是运营还是销售还是生活恋爱,并不是切割开来的
把人生过成一个整体,心中有佛,不用去西天,经就在自己手里
更重要的是透过表象看见底层

买电池——的确是不知道电池是什么型号,叶教说他的朋友、起明人,其实都有这个困扰
小米的创新——标大大的5和7,人性喜欢简单
这种电池的复购率,一定很高,颜值高又简单
人性喜欢简单,大家都说知道,但是很多都用不起来
再比如,复利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但是真的用复利思维来做自我成长的,不多——其实就是复盘嘛,哎,我现在都不会对自己的能力自豪了,我现在关注的是如何和人共识去团队协作。。

淘宝买衣服换码率25%,如果只附上衣服各部位长度,比较难选的,人性喜欢简单,所以附上建议身高体重的,就会好选很多,对于儿童只建议身高基本就可以选了
所有“人-物”交流的场景,就是运营发挥的地方,人和人的交流,销售和营销的战场,人和数字的交流,财务和技术的场景

人有可被触发的惯性行为,暗示可以触发特定行为
运用惯性偏好优化留存率,比如视觉触发——把那个×搞得找不到,高亮的颜色会惯性引发点击,比如“残忍拒绝”,就是人性希望自己是好的这种
文字性的代金券,召唤活跃率,一张券,日期前有效,幸运用户7日有效
偶然性是有惊喜的,人性是喜欢简单的,优惠券金额和日期直接显示

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人——这其实是错的
对于人来说,集体荣誉感比个人利弊更影响人的决策——身份认同
运用身份认同来过滤流量,很多人抽烟,并不是因为喜欢味道,而是因为可以装b什么的。。。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需要人思考,不同品牌的烟象征财富,但澳大利亚直接用很直观的吸烟后果的图案,做所有烟的外壳,所以大大降低了吸烟率
朋友圈里的很多营销推广的文案都含有很多人性的:勾起身份认同,诱发损失恐惧,挑拨竞争对手

看剧培养人性理解,宫斗剧培养职场能力——理解人性,玄幻剧培养破境理解——卡点突破
言情剧经典场景:睹物思人,人性理解:事物触发回忆,所以有标记的送礼,京东送鼠标和鼠标垫——高频使用场景,电商的用户召回
用户的活跃周期=恋爱的生命周期,引入/成长/成熟/休眠/流失,获客/升值/留存
爱情教会的:相比说话内容,更在意态度,争吵是不能改变对方的,自己改变了对方,也就改变了,不要追问对方不愿意说的,但是对方想知道的还是要适当交代,已有的总比不上尚未拥有的——这就是人性
所以在客户服务上,也是态度更重要,就是要持续的创新才吸引客户

有效用户筛选机制,和珅在赈灾粥里撒沙子,就过滤掉了薅羊毛的,互联网运营里面的补贴机制,也很多都给薅羊毛的捞走了,作为运营,如何过滤薅羊毛的
千金买马骨其实是引流机制,引流过来之后就主客对调——挑选机制了
凿壁偷光其实是蹭资源,蹭热点流量的也是借用资源

吃货的人性延展
好吃吃多也会腻——人喜欢新鲜感,运营形式要有变化
自己喜欢吃的别人不喜欢——人的偏好不同,瞄定目标人群运营
正宗的外地菜不适合本地人——人的习惯大于一切,不要挑战用户习惯
小龙坎感觉就比老四川好吃——文字是有穿透力的,注重起名
我们不需要所有认知都是对的,不需要搞什么实验来验证所有认知,我们只需要觉察认知快速应用在职场上,快速刷新使用——创新需要灵感,把各种触发当灵感就好了,好使就用,不好使就换,不需要普世成立,我们不是出书派,是实战派的
这一点感觉要想一下,今天跟闺蜜聊她对能力的认知,我觉得她认可的理解不对,于是一通表达,但是心里总是不得劲,我又不是要给闺蜜搞教学的,跟闺蜜达成共识比争我对她错更正确,于是补充了一点对她的理解的抽取,后来她很高兴的引用我对她的理解并点赞
我的确想过自己的认知很多也都是一种偏见,要怎么都纠偏吗?叶教说,我们不是出书的,大家职场实战解决问题就好了——所以,在运营第一课里,我发现的数字错误,其实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指数级的成长比线性的更值得追求——复利、复盘
先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