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悟了!这些月入上万的设计师原来是这么避免内卷的!【杰视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这两年的电商设计,越来越不好做了!
随着一群人唱衰互联网增量变存量,整个电商市场对电商设计也越来越苛求了。
为什么?
一方面,竞品增多,新老品牌的强势入局蚕食瓜分流量,用户端每天接收到的新讯息早已过载,为了在千万信息流中留下宝贵的印象,电商设计的标准里,不知何时衍生出了“差异化”“不一样”这类字眼;
另一方面,市场品类趋于成熟,除了少数的科技产品,大多数同类商品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技术壁垒,趋同化下,宣传与包装不再是品牌的附加产物,而是品牌征战市场的先锋军。
搞差异化、贴标签、拓渠道、利益出让...现在的电商市场早已不是当初的蓝海,已经变成了一片红海,不,不准确,应该说变成了一片血海。
在剑拔弩张的互联网时代,品牌想出头,靠什么?
大刀阔斧地改革商品?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操作稍不留神就可能经脉逆行,暴毙身亡,不妥;
差异化的视觉表现与更具人情味的品牌包装,即使溅不起什么水花,但也损失不大。
于是,电商设计,成为了这片“血海”中,品牌之间的前哨战。
不聊这样的策略是否得当,毕竟我们不是每天百万上下的资本家。
但无疑,这一市场战略的转变,让电商设计以超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在近一两年从无人问津变成了品宣主力。
这个趋势,对电商设计师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
虽然我们都在吐槽设计师们每天笑嘻嘻,月薪3700,但是,平心而论,这两年电商设计师的平均薪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我们这边收集到的学员反馈来看,从几年前的毕业月薪6K、7K,发展到现在入职8K、10K甚至12K的也大有人在。

这是行业红利。
但是,就像七伤拳,爽过了,也要付出代价。
最直观的,每年在分享6·18和11·11优秀页面的帖子下方,最大的吐槽就是:
“太卷了,这页面抄都没法抄!”
哪里有红利,哪里就有扎堆入局的人;
人多羹少,优胜劣汰就浮现了。
即使我们的设计师,也经常看着各家大促页面感叹,视觉水准升级实在太快了,完全没办法松懈。
这样的形式是不可逆的,作为电商设计师,怎么办呢?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个道理。
点科技树吧。
之前讨论过,以为学习和内卷完全是背道相驰的两个概念,为了挣表现比谁加班久是内卷,为了技术领先而学习知识,是【外卷】。
这一点,不止我们线下班的同学拎清楚了,我们线上班的同学同样看得通透。
此前给大家展示合成班同学学了两节课以后,交出来的透视作业。

而之前的作业,绘制不同透视角度下的场景草图,他们再一次超模了。

不仅是一点透视与成角透视,许多老司机也会出错的三点透视他们也开始大胆尝试起来。

仰视与俯视的视觉效果有什么区别?很简单,自己画出来感受一下。

还有同学做了阴影着色,进一步放大视觉观感。

这不是杰克的参考答案,这是学员自己的作业练习。

有朋友或许会吐槽:
“我一搞电商设计的,学那么多干啥。”
如果你再翻看这两年的电商设计页面,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优秀的电商设计师,哪个不懂透视,哪个不会合成?

也有同学会抱以这样的想法:
“太卷了,电商设计不就是卖货吗,至于设计成这样吗?”
这个问题不是电商设计师应该思考的,电商设计师的职责是洞察品牌市场的审美喜好,精准地将消费者的痛点与需求表现在画面中。
卷还是不卷、平面还是三维、图片还是视频,不是设计师或甲方独断的。
电商设计发展到今天的状态,是市场、消费者与品牌方的共同推手。
所以,与其花费精力纠结这个既定的趋势,不如把这份精力用在学习与自我提升上。

当然,关于学习,不同的人情况不一样。
很多朋友很羡慕我们线下班的同学,羡慕他们辞掉工作,只身来到成都脱产学习3个月的勇气。

进入社会以后,受迫于生活与生存的压力,很多人很难再一门心思不管不顾只学一门技术了。
如果无法再回到学生时代的全日制学习,
至少,将自己的闲杂时间用起来。
互联网最大的福利在于,打通了地域的隔阂,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倾囊相授。
晚上少打两把排位,周末少看一场电影就行,线上学习的魅力无过于此。

蓝海→红海→血海,开荒红利→业内竞争→同行内卷,这其实是各行各业的基本规律,只是互联网的出现看似放大,也加快了这一行径。
人人都在抱怨【卷】,但如果仔细观察,往往抱怨得起劲的那帮人,自己却老老实实在跟着【卷】。

时代会一直发展下去,佛系和抵制内卷不是偷懒的代名词,如果心中不是桃花源,那就用努力去适应这种发展。
电商设计,门槛低,但天花板极高,优胜劣汰,更是这样。
残酷吗?生存本来就很残酷,不残酷的只有过家家。

适应、迭代、进化、生存。
这是小说里苗人养蛊的奥秘;
也是社会里生存下去的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