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通俗易懂地聊聊什么是HDR

2020-06-01 10:50 作者:Netflix_Watcher  | 我要投稿

前言:

  我看过不少的HDR科普视频,科普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只是把官方广告阐述了一遍,事实上是很难理解HDR到底是什么。

  最早17年,我刚刚踏入HDR的世界,查阅不少资料。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像样的中文文献。随后只能在google上查阅大量英文资料,各种白皮书。

 3年过去了,我也有了自己的OLED电视,也把doom9上的帖子都看了一遍(惭愧,没学会什么压片技术)。

 然而我还是能看到不少踏入HDR世界的玩家,认为HDR只是噱头,无意义的产物。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我尽量抛弃了专业术语,能比喻的也用比喻的形式来描述什么是HDR。

HDR是什么 :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人眼看到的颜色都是靠光线反射物体到我们的眼睛,这样我们才能认知到这个世界的颜色。不同物体反射出的不同光线量,决定这我们所能看到世界的颜色。而且我们人类的眼睛真的非常厉害,能看到非常之多颜色,能认知到非常之多的光线亮度。

  但我们用数码技术记录现实世界的影像,很难完美还原我人眼所看到的内容。更别说显示技术上也有先天性的局限性。

   如何让数码影像更真实,更像我们人眼所看到的信息。很简单的目标,增加颜色的记录量,也就是色深。再拍摄数码影像时,如果记录的色深越高,颜色也就意味着越多。相对的,色深越高,影像文件也就越大。

  作为一个商业产品,分发速度是必要的。超高色深带来庞大的文件、载体、传输时间的成本,绝对不适合优先发展高色深。同时影像记录上才会选择一些性价比的做法,例如YUV420。

  这时候另外一种性价比的做法就这样想到了,光线量。实时记录物体不同的光线量,来营造更真实的画面成像,而且成本不高。记录下0-10000nits之间所有亮度信息,每一帧画面的不同位置的亮度信息实时记录下来,完美营造出真实的画面,实现这些的技术,就称为HDR高动态范围图像,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记录着大量的亮度变化信息的框架。这就是4K时代的精髓,为了让数码影像更真实。

  之后随着商业运作HDR就这样开始普及了,色深也从1080p时代8bit增加到了10bit。(当然色深的提高还要其他的好处)

  对比1080p时代,记录的亮度只有大概是0-100nits/200nits,算是很低的了,而且亮度信息是固定的,这就是SDR低动态范围。对比人眼所看到的信息,1080p时代的蓝光画面是比较灰的。

  相机拍照的hdr概念也是这么一回事,相机hdr只是记录控制单个画面不同区块下的光线量。


  所以总结一下:hdr并不是一种特效,不是后期渲染的功能。hdr是承载新一代画面的技术,一种次时代的影像制作规格。


从显示技术上聊聊HDR:


  显示屏/电视上,要还原那些每帧都在变化的亮度信息,这就得要求面板必须能控制每一个背光灯泡的开、关、强、弱。但是这个技术很难实现,索尼的LCD技术算是业界顶峰了,把背光灯泡阵列分成40-60区块,再控制每个阵列组的开、关、强、弱。

  但依旧有无法不可避免的问题。开启一个灯泡组,不可避免会照亮隔壁没开灯的地方,也就意味着低亮度显示的区域,会被隔壁的高亮度灯泡给盖过去了,俗称叫做亮度blooming。这叫做LCD无法做到真真的暗的原因。

  所以LCD如何遮光是个业界难题,而索尼在这方面来说真的是王者地位。三星、LG、tcl那一票人做lcd真的过家家水平。

  这时候OLED优势就提现出来,OLED不用背光灯泡,OLED的每一个像素都会独立发光,这就意味着OLED可以做到像素级的控光水平,每一个面板像素都可以开、关、强、弱的变化。所以才有OLED能完美显示HDR效果的说法。  而且OLED的像素都在统一平面,单一像素的发光不容易盖到隔壁不发光的像素。

  这就是所谓的OLED能做到真正的黑根本原因。

  但是OLED也有自己的弊端,亮度峰值不高,600nits是普遍现象,索尼就是普通玩家600nits水平。高水平的oled技术LG做到800bits,神级别水平松下做到了1000nits,三星在小尺寸OLED上做到1200nits。反观LCD可是随便能做到1000nits的。

  那什么样的亮度标准才算合格呢。几乎能认证一切产品的Vesa 400/600/1000 HDR认证,我相信不少人在PC显示器上看到过,基本上给钱都认证。所以作为电影行业的高标准肯定不适合这种。

而UHD联盟的HDR亮度标准相对来说才是最好的

   LCD: 0.05 cd/m² to ≥1000 cd/m²

   OLED: 0.0005 cd/m² to ≥540 cd/m²

这就是现在优秀的4K HDR显示器材必须要有的水平,


  现在有观点认为OLED和顶级LCD在HDR显示上不分轩轾、各有所长:顶级LCD更注重高光区域的还原效果,OLED则更注重暗部区域的还原效果。

 不过像素级的控光水平,依旧让oled在HDR综合表现上好于LCD,怎么说我们在拍摄电影画面的时候,是按照像素记录光线信息的。

  那有没有把这两者优势结合起来,抛弃弊端的显示技术。有的,那就是mini led/mirco lcd。把背光灯泡做的非常小,让背光源做到像素那么小,那背光灯泡阵列就可以分成200个区块以上,那在高亮度情况下一样做到了像素级的控光水平。

  这是非常新的技术,APPLE也在布局。甚至tcl去年就推出了mini lcd电视,但是技术不成熟,灯泡还是不够小,显示技术还一堆bug。华硕倒是有一台mini led显示器PA32UCX-P,售价高达3w元。


总的来说mini led/mirco lcd是未来显示技术上最有潜力的发展之一。在OLED也在进步的前提下,mini led/mirco lcd能否代替OLED,这还是无法断言的。



从规格上聊聊HDR:

  hdr有很多种规格,像HLG,HDR10, HDR10+, DOLBY VISION。这些都是影像巨头们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而推出的产品规格。这些HDR规格包含了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到影像显示一整条的规范。谁的市场份额越多,谁就越赚钱。


 现在电影方面普及度前三:

各大公司都支持的<HDR10>。

电视技术支持很积极的<DOLBY VISION杜比视界 >。

三星为了对抗杜比与谷歌推出的<HDR10+>。


  这3个的hdr底层原理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制作标准上,与显示技术都有很大区别。

  像前面说的,我们可以记录0-10000nits亮度变化,但是没有显示设备可以承载0-10000nits变化。那我们只能降低标准,0-1000nits的影像内容,对应VESA显示标准就是HDR1000。0-1000nits是现在最低的影像内容标准了,没有比这个更低的了。

  但是还是有设备无法做到0-1000nits变化,例如OLED。而且0-4000nits,0-6000nits的影像内容,市面上可不少。例如张艺谋的《影》4K碟就是0-6000nits的作品。

   显示设备无法做到怎么办,那就只能去压缩亮度信息来匹配面板的亮度范围,这就是 <Tone mapping色调映射>。但是问题来了,压缩亮度啊,有些场景亮度已经够低了,再被压一下,不就一坨黑了。万一黑人在夜晚下,压缩亮度后那就是“柯南黑衣人”啊。 

  这时候杜比公司就很有远见性了,在每一个亮度信息下写上不同的“标签”,专业名称叫做<dynamic Tone mapping动态色调映射>,告诉电视机上<Tone mapping色调映射>功能,这个地方可以压缩亮度,那个地方不能压缩亮度,压缩多少都写着好好的。

  同时既然压缩了,那肯定是劣化效果啊。杜比做的更狠,进行色深扩展。用图像数据来把10bit/色深的视频扩展到12bit/色深,用更多的颜色效果来补充压缩亮度信息后可能产生的画面劣化。虽然说是用算法模拟的10bit到12bit,但是足够了。

  而且越高的色深,在YUV420转YUV444的运算精度也更好,更不容易出现画面劣化。这就是为什么在10bit面板上播放12bit的视频,依旧好于10bit的原因。所以业界常说杜比视界是最好的hdr效果,有道理的。

  但是杜比视界写“标签”,还有图像扩展数据这种事情,完全依赖人工后期,纯人工的,所以杜比视界电影不多。

 而HDR10+就是杜比视界简配版,HDR10+就写上了“标签”,没有色深扩展功能。

  不过杜比视界这么依赖人工后期,早晚会被HDR10+抢饭碗,所以杜比公司直接也做了简配版。 迷你杜比视界层MEL,就是去除了色深扩展数据。而完整杜比视界被称为FEL杜比视界层。

  MEL的制作方式最早是运用在流媒体上,例如网飞这些的电影杜比视界就只有<dynamic Tone mapping动态色调映射>数据,。随着HDR10+的占有率提高,MEL开始大量运用在UHD光碟上,例如《小丑》就是标准的MEL杜比视界。

  具体光碟上是否会上FEL杜比视界,就看电影公司是否愿意砸钱做光盘后期了。



从HDR处理上聊聊HDR:

  既然HDR10电影那么多,我们总不可能就看垃圾效果吧。如果注意观察<动态色调映射>的数据,就是每个亮度信息下写的“标签”,都是有相似的规律的。一套<动态色调映射>的数据制作标准,可以用在大部分HDR电影上啊。所以说MEL杜比视界制作真不怎么费钱,杜比公司就是用简配版与三星打商业战啊。


扯远了,说回来。


  既然都是相似的规律,那做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每一帧每一帧匹配亮度信息,自动写上“标签”,再固化在芯片上,实时演算出来。这就是各大电视厂商的芯片功能<动态色调映射>。当然不同厂商叫的名字也不一样,LG就叫“动态色调映射pro”。

 索尼那边拆分成了各种各样的名字,统一叫X1算法。

  当然各大厂商训练出来数据库效果有好有坏,按照19年OLED电视的排名来说: 松下>LG=索尼。

  我相信PC玩madvr来处理hdr的玩家们,也会自己写一些亮度匹配。但是就写个十几个,跟那些高端芯片上的几万条数据肯定没法比。


总的来说,HDR绝对不是噱头,阻碍HDR的只是显示设备没有及时跟上而已。但是现在已经很好了。松下OLED电视做到1000nits,索尼的8K LCD做到4000nits。iphone 11 pro/max就把OLED做到了1200nits,常见的HDR亮度已经可以驾驭了。


当然HDR还有很多专业知识,像HDR的核心PQ曲线,EOTF,更复杂的BT1886,杜比视界的profile4/5/7/8,各种HDR制作标准等等。这些太过理论的东西,就不阐述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wiKi。


接下来可预见的未来还有mini lcd/led,新一代OLED工艺,我相信未来HDR将成为视频技术的一种标配,现在我们看到的不完美的HDR显示只是未来的黎明。


通俗易懂地聊聊什么是HDR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