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级成长的秘密》重学,抽取底层逻辑(上)~
大部分职场人的坑,成长=方向*方法*笨功夫
错误认知1:勤奋=笨功夫,或者够聪明不需要那么勤奋,错误认知2:方法=收藏的好文章,或者去问大牛你是怎么做到的
成长=正确的方向*(聪明的办法的笨功夫次方)
努力不是线性的,而是1有门槛,2低层级时线性,3高级要工匠
聪明的人看方向不笨功夫,“勤奋”的人不看方向,风口上猪会飞——房地产和股市的风啊很多人以为是自己太聪明,天道酬勤是努力很多次遇到风口,不看方向大器晚成的够下功夫迭代方法,天才就是三者都强的
以为努力可以用方法技巧来弥补的,“智商”的耽误

另外,很多“方法”,什么七天成为高手,方法的底层其实是一个人的内涵,方法的适用场景,他的目标设定——方向感,目标感,认知的底层性,正确归因能力,策略的高度,行动动力,结果的判断性和复盘迭代力
笨功夫:觉得方法很厉害,然后研究提炼逻辑,然后使用,用一次觉得自己应该会对,但是实际上不行(有感觉),用十次才会了又是突破但觉得自己笨,用了一百次被称为大神,用一千次成了刻意练习——发现可以用在很多很多地方,这就是到了底层了(万事万物皆可社会学)
彼得原理是个表象,总卡点有四个,认知层次,思维层次,目标感,人脉资源
四个认知层次,认知级,理解级,结构化(部门业务抓大放小,抓重点),层级化(结构本身的抓大放小)
四个思维层次(方法),模仿,创新(举一反三),结构化(问题的几个方面和处理节奏,抓重点),层级化(问题本身的抓大放小)
人脉资源层次,被动协作,链接贵人(向上协作),结构化(跟老板、同级、行业资源等),层级化

打破彼得原理,正确运用成长公式——从右到左,笨功夫多了才有聪明的办法,办法多了才能判断正确的方向
笨功夫是基于目标的刻意训练,问题卡点:目标丢了,对自己第一次行动结果要求太高(完美主义),十次行动的成长在哪里,要求完美做不到的情绪
聪明的办法,只有笨功夫刻意训练做多了,才能知道别人说的好方法是什么。。。恍然大悟(还是讨厌那种讲故事的分享,垃圾)
然后能听懂别人说的了,看问题才有了深度,能够快速拆解问题并且选择方向

认知瓶颈的突破,先理解认知的层次
虚知伪知的“大道理”是用不了的,真知是能用来解决一些问题的,洞见是能解决更多问题的好用的,元认知是在所有场合都能起作用的底层逻辑
再牛的认知拿到手,也是用不出来的,还是要走笨功夫变成自己的
思维瓶颈(策略)的突破,是在认知之上的
是方法策略的层次,要突破就是要实打实的去用,先把第一种用熟,然后再用第二种到熟。。。然后最后就会悟了——这些方法本质就是一样的啊,变种(这在中考高考解数学题应该非常好用。。。)
人脉瓶颈,先搞定一个人,然后搞定一群人,最后自己攒圈子拉他们一起做事,社交的底层,产生价值链接和交换,拿什么去交换?
(所以彼得原理用的卡点不是按能力结构分类,而是成长内核和见众生,或者把见自己浓缩为目标感和底层认知,把见天地浓缩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对应的是成长公式里的笨功夫和聪明的办法,但是笨功夫是刻意训练看到的办法、变成了自己的聪明好办法,等等再讨论)

笨功夫练习:先自己做决策,需要信息;更多底层,审视决策;把问题分解为维度,创造决策
聪明的办法:思考各个主题的本质问题,战略价值的问题——抓大放小,这些问题的常见坑,抓住问题的本质并解决
给自己打造出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坑

现在来提炼一下本课逻辑
首先是讲成长的错误认知,正确公式,还有大部分表象下的底层本质——公式可以解释
然后是公式中的每个元素的错误认知和正确理解
再解释一个表象下的本质,这里面对升职卡点做了四点归因——这也是想要讨论的分类
然后对四点给出分别的解决方案
再回到正确的成长公式,每个元素该如何锻炼,方向是什么,最后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感觉像是FABE,feature,advantage,benefit,example——这也是一套解说逻辑

二次提炼一下,本课是指数级成长的秘密,成长是目标,如何做到成长
这里把整个过程和权重公式化,非常棒,一条公式说完所有内容,元素和元素的权重
这比起职场能力架构表格,要多了一个顺序和权重——不过能力架构彼此之间比较独立,相互支撑但不是顺序关系,而且彼此之间权重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如果有顺序和权重关系,就能公式化
先说错误认知,再展现正确认知,先说表象,再探索底层,最后说如何实践
这有点像产品介绍页面,有的喜欢把我们的好VS竞对的不好放一起,有的就喜欢介绍自己的内部各处好在哪里,当然都会介绍怎么使用

再次提取逻辑
成长公式的错误认知,正确认知
成长公式中元素的错误认知,正确认知
成长公式应该如何指导实践,执行顺序
人生种种成长路径表象下的成长公式底层
人生停止成长的彼得原理表象下的四个归因
每个归因的成长层级,以及如何实践不停去突破层级

再再次提取逻辑
整体路径的错误和正确认知,路径各部分的错误和正确认知
整体的执行中部分的正确实践和顺序
不同路径表象下的底层整体
路径卡住的底层整体,底层整体的各部分的正确认知和实践指导

再。。。次逻辑
底层路径和表象路径,整体路径和各部分,理论和实践,对与错
表里,整体局部,理论实践,对错

里和理论都属于底层,表象和实践都属于终端,表象是结果,实践是行动通向结果,其实表现和实践都有点举例的意思
所以整体是一个思考力树,整体局部是归因的逻辑分类

艾玛,抽取到上面,表里,理论实践,整体局部,对错,前面三个都是思考力框架的层次,最后一个是思考对象本身的两个面
抽取成这样感觉就非常美^_^!!
那按照这个逻辑重新梳理一下课程内容
首先,目标是讲清楚成长,指数级成长是正确成长的特征,所以讲解目标,还是成长
那目标就是讲清楚正确的成长公式,然后往下分三个逻辑局部——MECE,然后每个逻辑后跟着是感性部分:数据、举例等,这里就是表象和实践
然后错误的成长公式,往下也是一样的结构
然后是停滞的升职——这个是我想讨论的,为什么用的逻辑分类既不是能力架构,也不是成长公式元素
然后再是顺利的升职,跟上面又是一对反例
所以现在的有些破坏整体逻辑美感的,是停滞的升职是停止成长的一个表象,却不是一套逻辑体系

下面就先把课程细节给过一下,最后再看看那个感觉破坏整体美感的。。。
首先,错误的成长公式,是以为元素之间是并列关系,彼此互相可以弥补,比如方法可以代替努力,努力可以抵消无优势的方向
并且以为元素本身很简单,勤奋努力=笨功夫刻意训练,找到好文章好课程就get了好方法,专家说了好方向大势都知道
实际上,元素之间是顺序关系,笨功夫才能迭代出好方法,自己的好用方法多了才能判断出正确方向——我觉得方向跟买股票肯定有类似的,不仅有判断好方向,还要判断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出,all in还是怎么控制仓位,绝对不简单^_^毕竟这可是最高难度啊

笨功夫的刻意训练,其实不是简单的用100次,而是用成长内核跑100次。。。个人觉得自己学起明,就并不是重复学,而是。。。迭代升级学^_^,包括做销售,招聘等等
好的方法,其实本身的含义就是“把别人的好方法变成自己的好方法”,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过程大家都知道,先学再用,血泪之后,反思再用,血泪之后,再次反思再用——最终变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这学习的过程,是把文字抽成认知理解决策,然后实践,然后反思就是复盘——其实,这就是一整套的成长内核,所以,自己的好方法,本身就是笨功夫,笨功夫本身其实就含着学习实践好方法
公式里的笨功夫,其实是跑成长内核循环的次数,而公式里的聪明的办法,其实就是笨功夫跑办法过程,而正确的方向,就是在这无数次循环中,总结出了行业大势的自己可识别的特征,什么是朝阳,何时进,何时退,有多少精力可分配又分配多少

本来觉得一篇能over~
没想到真的还得上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