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0s中后期的Pop Rock热单模板】Since U Been Gone

2021-09-22 14:14 作者:柏原Dellen  | 我要投稿


2004年,初代美国偶像冠军Kelly Clarkson的二专《Breakaway》基本制作完成。Kelly收到老板Clive Davis的要求,她专辑里将收录一首新歌——《Since U Been Gone》。

这首歌由流行热单制造机Max Martin和Dr. Luke创作,本来Max Martin是想着给P!nk的,但她拒了。然后Max Martin又想把这首歌给当时的国民甜心Hilary Duff,结果Hilary Duff试了一下,发现高音G5咬字完全上不去,就婉拒了。

Clive Davis说服了两位制作人,把这首歌安排给了Kelly。

Kelly Clarkson对这首歌持怀疑态度,因为当她拿到这首歌的时候其实还是半成品,是个不插电的acoustic版,没有歌词,旋律听上去也像没写完一样。公司比她还急,因为公司觉得这首歌是很好的,而且当时《Breakaway》发专日期和宣传安排已经预定好,专辑如果制作超期,后果会很严重。Kelly很淡定地飞去瑞典录了这首歌,她当时听完隐隐约约有觉得这是她自己想要做的流行音乐方向,于是她提出要把鼓和吉他的音量调大,让这首歌更rock。

《Since U Been Gone》最终作为了《Breakaway》专辑首单,如Clive Davis预料大火,在美国周榜卡2,在榜46周,位居2005年单曲年榜第4。在欧澳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Kelly凭借其在这首歌中展现的出色演唱获得了2006年格莱美最佳流行女歌手演唱。

2006年格莱美,Kelly拿下了最佳流行专辑和最佳流行女歌手演唱

Kelly的二专《Breakaway》也因《Since U Been Gone》、《Behind These Hazel Eyes》、《Because of You》和《Breakaway》同名曲等多首热单连续加持,在美国卖出了超过600万张,起码是其首专销量的两倍,连续两年打进专辑年榜前10(2006年第5,2007年第10),在英国也热卖破百万,让Kelly成功避免了选秀歌手的“出道即巅峰”+“二专必糊魔咒”。

《Since U Been Gone》被誉为00s最好的歌曲之一。在Pitchfork评选的00s十年最佳单曲榜中位列29,滚石00s最佳单曲榜位列18,Slant的00s最佳单曲榜位列13。在2021版滚石500佳单曲中,这首歌位列93名。

2021版滚石500佳单曲评语

之所以会获得这么多好评,一方面是因为歌曲本身质量够好,在旋律足够抓耳的同时,歌曲的结构分配尤其合适,bridge部分的衔接也很出色,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首歌的大火,标志着新一代流行风潮,也就是00s中后期新pop rock时代的到来。

00s前期,主流女歌手在美国要想取得不错的单曲成绩,基本都需要找个黑人制作人,feat个黑人歌手,然后做R&B、嘻哈音乐,以获得不错的电台播放量,从而提高单曲在榜单的成绩。

在2005年4月《Since U Been Gone》冲到Billboard周榜第2时,上一首通过非嘻哈歌曲达到第2的女歌手是Christina Aguilera,还要追溯到2003年2月,歌曲是《Beautiful》。

夹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天后之间的“白女三巨头”Gwen Stefani、Nelly Furtado和Fergie,就是这一时期以嘻哈作品获得电台青睐,得以大火的。

《Since U Been Gone》的大火在一片嘻哈统治榜单的时代打开了局面,流行女歌手终于不用抱嘻哈大腿也能出头。而《Since U Been Gone》的歌曲结构成为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被反复应用在其他流行女歌手的作品中,百试不爽,都火了。

尤其体现在Miley Cyrus、Katy Perry和P!nk在00s后期的作品中。如果把P!nk的《Who Knew》、Katy Perry的《Hot n Cold》/《I Kissed a Girl》/《Part of Me》、Miley的《Party in the USA》连起来听,会发现旋律是不同,但歌曲的结构是一样的:

  1. 大概都是每分钟120-135拍的快节奏。《Since U Been Gone》和《Hot N Cold》每分钟132拍,《I Kissed a Girl》130拍,《Who Knew》为140拍。《Party in the USA》是比较慢的,每分钟96拍。

  2. 一段电吉他/贝斯旋律伴随着强劲节奏的短intro(一般在10秒以内)。这几首歌全部符合,Katy Perry那几首intro连5秒都没有。非常电台友好型。

  3. 和弦进行简单,且整首歌几乎就1套和弦进行。如《Since U Been Gone》是G-Am–Em–F,《Party in the USA》是F#–A#m–D#m–C#,当然为增色,在bridge部分会有变化。《I Kissed a Girl》主歌Am-[Bdim-C]-Dm7-[F5-Em],副歌Am-C-Dm-[F-Em],Bridge部分F-Em-Am-G,以Dm结束。

  4. 副歌部分一般在歌曲进行到30s-40s出现,不会超过50s。副歌常有和声,但一般为歌手本人和声。在制作时极有可能并非歌手本人录制,而是把歌手副歌的音轨复制两份以合成和声效果。

  5. 主歌部分制作极简,基本上只有人声、底鼓、合成器、吉他。而副歌部分所有乐器一起涌入,歌手开始上高音,连续轰炸,同时节奏更加强劲,给听众以听觉的强烈冲击,这一下既pop又rock。好处是层次非常分明,坏处是需要调低音量。

  6. bridge和pre-chorus部分是整首歌流畅的精髓,这一部分的处理特别精细,会把歌曲情绪搭配歌词很自然地推上高潮,这点尤其反映在《Who Knew》。《Who Knew》作为一首伤感的pop rock歌曲,听上去伤感,但其实运用的是自带积极色彩的大调。之所以会呈现伤感的效果,就是编曲贴合了歌词的走向,配合P!nk出色的演唱就顺利地在最后一段副歌把最终决定放手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这些歌正是Max Martin和Dr.Luke打造的。

然而,这首歌实际是二创作品。《Since U Been Gone》结构基于2003年Yeah Yeah Yeahs的《Maps》。Dr.Luke在Billboard采访中承认,他们创作时都在听很多独立和另类的作品,他跟Max Martin推荐了《Maps》这首歌。Max Martin也觉得歌很好,但是他觉得少一段能够让这首歌流行起来的hook。

Billboard对创作过程的报道,2010年Dr.Luke自己说了关于《Maps》的这一部分内容

两首歌最终在定调(都是G大调)、吉他的切分节奏、第二段副歌与第三段副歌之间的bridge部分、以及和声后的那一部分呈现出明显相似。

Yeah Yeah Yeahs的创作者Karen O在接受滚石采访时表达了对这种操作的不满,称《Since U Been Gone》这首歌简直叫做对《Maps》“精准复制粘贴”。然而,对于歌曲结构的抄袭目前尚无法律认定,且框架抄袭是否属于抄袭这个也确实存在争议,而旋律、编曲方面的抄袭又被巧妙地规避开了,所以尽管能听出许多地方高度重合,但仍然无法定性抄袭。

后来,《Maps》的作者们想要在创作《Since U Been Gone》的创作人中署名,但没有获得同意。

Yeah Yeah Yeahs在《滚石》杂志采访时的评价

滚石心里门儿清,这个pop rock结构原创是Yeah Yeah Yeahs,但它的细化、明确和推广,以及产生的影响是Max Martin和Dr. Luke通过《Since U Been Gone》做到的。

也许是出于补偿,在2010版滚石500佳歌曲排名中,《Maps》排在386,《Since U Been Gone》排在482。

而在2021版滚石500佳中,滚石的编辑们必然是没有忘记《Maps》的贡献,因此这首歌也排到了较高的位置,位居101。但随着时间流逝,《Maps》毕竟是远没有《Since U Been Gone》火的,很多后来人忘记了甚至根本不知道《Maps》,特别是在2021版滚石500佳为追求“多元”,而放弃专业性,引入了非专业评审,这也导致在一些歌曲的排名上出现了明显的误差。《Since U Been Gone》虽然引领了一代pop rock风潮,但其最核心的,能被称作“Great”的歌曲结构创新,主要应该归功于《Maps》,所以这首还是应该要排在《Maps》之后的。

【00s中后期的Pop Rock热单模板】Since U Been Gone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