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生关键选择,学习笔记(二)~
这其实是下篇,课程是跳出换行转岗坑,职业路径的关键选择
其实这个模型就是选行业选岗位选老板——我现在先回顾一下上篇
选行业要注意细分赛道,学习下行业的周期性规律,岗位选择不仅仅是看热门收入搞,要注意自己能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时长、压力等等,也要看岗位的升职加薪前景,课里用了收入变化统计数据举例,不过对于职业发展路径就没说了,这个在能力上有段位表,在路径规划上有举例,但是。。。。我真的觉得在通用能力结构被满足了后,很想去搞搞清楚不同的专业岗位能力,非常期待起明开发新的课程
然后岗位选择还要注意是不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每个公司的业务引擎是不一样的,这个也得看
然后是选老板,跟对老板,可以带着坐飞机,也算是转运借力了吧
其实总的来说,这几个能力还是超级的综合,大部分人,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费姥姥劲儿了。。。。。但是还是要感谢给了方向,最起码知道要考虑的是哪些要点了
我个人认为,真的是要会写简历找工作,有足够大的圈子,选几个个人认知范围内判断这几个条件平均水平的公司,然后再在里面选氛围选工作时长什么的

关于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行业的变迁史,这里面的要素是选择下手时机,其实基层类的也只能看个感觉,建立起初级认知吧,对于变迁史,认知、资源、主导角色、组织关系,主导角色、支撑技术、信息通道、配套产业需求、配套产品需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我还是得去重新理解下。。。。其实感觉变迁的推力不在这里面,这些是帮助理解格局变化的
那么接下来,就很期待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差距了
这篇是跳出换行转岗坑,学习职场方向的,不过理解应用的确是需要有背景认知,就来补充下吧,回头也理解下现在的选择

首先是换行用场景来理解,用出国旅行来理解,语言差异,文化差异
行业核心问题的默认思考方式
传统企业讲,客户,功能,需求,流程,互联网企业讲,用户,场景,痛点,漏斗
传统是认为了解客户需求,而互联网是认为用户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痛在哪儿
场景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物下的需求,这个功能匹配场景
流程是业务流为客户分配,漏斗是客户的衰变轨迹,如果衰减大,就要改引擎设计了

来理解下行业的核心问题
首先,传统企业定义的,应该是工业时代的那种企业,而互联网企业定义的,就是催生出来的满足人与人联结、人与商家联结、人与信息联结的这些企业
工业时代的,制造业,高科技制造业也是工业啊,只是研发更高端,管理更精细
有信息流业务流——做出来产品到市场收到反响,公司自认为知道客户需要什么,结果,柯达被市场干掉了,诺基亚摩托罗拉成了过去的故事
如果从分类上, 传统企业讲客户是2B,互联网讲用户是2C,我觉得其实应该有更底层的理解
传统工业,是制造业,有很多局限性要打破,生产流程就是从采购生产到分销,或者建立直销渠道,而互联网企业,做的是软件产品,不需要什么原材料采购产线之类的
制造业的产品使用都是日常场景,生活必须性比较强,我们不能没有纸巾。。。不能没有床。。。等等之类,而互联网的软件服务,就是提升生活质感的,不同的人对生活质感的理解不同,兴趣爱好什么的范围太广了,所以它得是对痛点解决的尝试,知道自己无聊但哪个打发时间比较爽,哪种比较适合大众,都是需要试出来的,话说,像还珠格格这种,在很多教授那里都被批历史严谨度为0,但是——大众口味就是如此,为什么会有雷剧,其实因为有市场
所以这些对人性的理解,不是个人的追求,日常使用的东西是要耐用的,而互联网的产品很多是“有毒”的,过气很快的,人跟人的差异有多大,传统跟互联网思维的差异就要有多大
这是我个人的初步理解

传统要用户调研,互联网认为用户说不出自己要啥,用用户数据来迭代
那是,因为一个供应日常,一个供应时间消耗——供应大脑。。。。其实阶层固化里的基数就是高阶层的用户,他们的行为固化就是提供的产品要占据的地方。。。
个人认为~“思维层级高的人知道思维层级低的是什么样子”,但是具体是怎么样的神奇方向,其实还是想不出来的,就测出来吧~
今日头条是一家只会做ABtest的公司——靠的是速度
传统的客户调研,节点规划,需求评审,技术评审,互联网是用户数据,迭代,ABtest,小流量测试
所以我觉得,智能制造就是传统互联网化的点

传统重视流程,重经验请教确认,半年开发产品就算快了,会议绝密
互联网不搞流程,有想法就去试确认个啥,上午的测评下午就可以迭代,会议决策通报
那是有背景的,互联网要去打群众基础,上亿的数据秒回,大家的时间消耗偏好这根本只能说本质上理解一下,实现的时候脑洞很大的,跟实体产品完全不同的,试错成本很小,经验不可靠,只有底层人性的东西有指导性吧
而实业里面,试错成本太大了,经验就很重要了,需要高层的战略定公司的方向,到基层的脑袋是不需要的,大家认知不够容易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而在互联网企业,大家都去做流量做数据,这些东西瞬息万变,通报了明天就迭代了,没关系的吧
以上是我的认为

投资和实业的思路差异
其实看试错成本,看重成长空间,还有回报要求,基础的是身份
投资者的身份都是第一梯队的人,他们的要点,是找确定会进入第一梯队的人,就是他们是伯乐了,他们要找千里马,千里马这时候没被看重,他作为给机会的人,然后享受回馈红利
而实业家很多都是从基础做上去的,不一定能成为第一梯队,但是其实第二梯队也是很好的进步啊,人要给自己活路,不能不是第一梯队的人就不活了嘛,往上走就是正反馈啊,本来不会只能慢慢会啊,生活只要比过去好就很好了,又不需要第一流才好
所以,我觉得就是身份的底层差异决定了表面差异
实业当然是不确定性,投资就要确定性

在当前行业内找机会,要看行业趋势,细分赛道趋势机会,根本的还是要理解行业走向
这个就是抓那个行业发展规律线了,看的不是职位,而是有没有理解本质,而且,实际会验证你是不是真的理解本质
以后的红利,还是来源于目前的层级,能理解行业跟公司,那得上到四段六段,要不然,都是YY自己嗨,所以,累积认知,做好当下

如何选择一座城市
实体经济的运行,高度依赖于长期劳动人口
人口带动本地经济,因为以前听过课,一个大学生留下在城市里,基本预定了一套房&其他的消费,他需要收入,只要给个源头,有了收入,就有了后面的循环
老板有了收入,就有更多的投资,带去更多人有收入
所以作为一个消费者和基层,我是很向往长沙重庆这种城市的,看重招商引资的持续繁荣,大家幸福度比较高,而不是卖地皮拉动内卷的,当然北上深这种就是两者都硬那也赢了,毕竟能力最强的人还是要给个场所让他们卷一下的,创造力需要用武之地发挥出来
看这个劳动人口的一路“漏斗”就有点指导意义了
现有人口*生育率是新生人口,教育第一轮筛选,不工作的第二轮筛选,工作的再进行健康筛选,剩下的才是长期劳动人口
依赖资本引入投资工业,然后给长期劳动人口发工资,带活一地经济

绑架的房子不是绑定支出,而是不敢尝试新的可能
我的所有努力,的确也是为了从不确定的世界里,尽量的看清本质看到规律,找确定的不会错的——我的确就是个风险厌恶者
选城市,行业岗位老板

结束了这一课,我想要做一个小结,其实不管选什么,都是要洞见的,没有的,那就从基础的认知开始做决策,为什么要努力——因为不努力怎么能够看到本质规律,做对选择
好的选择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还是要努力
努力要用对功夫,用对办法,选好方向,而这些,又需要笨功夫和成长公式
不过,拿着一张模糊的地图,也好过没有地图,想清楚人生,就要搞明白自己想要个怎样的人生——这的确太难了,但是,自己不想要怎样的人生,还是可以知道的吧,那就,向着反方向努力去吧!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