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恒河里:婆罗米共和联盟的隐患
有个前提要提一下:不能想当然认为某“语”书面用且只用某“文”,和认为某“文”一定用某“字”,比如写英语用英文 (拉丁字…),俄语用俄文 (西里尔…),而汉语不用“汉文※”。某些情况下,也不一定是中文 (汉字),可以用阿拉伯、拉丁、西里尔字母拼写——没错,说的就是东干语。
西北师大:东干留学生为什么要去西安“拍西门”?
东干人是中国西北回民后裔,历史上曾两次迁居后逐渐定居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中亚各国,约有14万人。
※注:统一码里 3190..Kanbun|汉文 是日语训读用字符
由于是虚构的设定,本文不会出现地图。可以开张地图在边上对照。
“印度只是个地理名词”
目前印度除了英语外前十本国语言 (不妨测测你装的字体全不全):
Hindi|印地语|हिन्दी
Bengalese|孟加拉语|বাংলা
Telugu|泰卢固语|తెలుగు
Marathi|马拉地语
Tamil|泰米尔语|தமிழ்
Urdu|乌尔都语|���←请假装这是乌尔都语
Gujarati|古吉拉特语|ગુજરાતી
Malayalam|马拉雅拉姆语|മലയാളം
Kannada|卡纳达语|ಕನ್ನಡ
Oriya|奥里亚语|ଓଡ଼ିଆ
①对照下图,统一码的基本多文种平面局部:

②以及对照我制作的,统一码的增补多文种平面里11000-11FFF范围的表格。
发现统一码[ SMP规划 ]( www.unicode.org/roadmaps/smp/smp-15-0-3.html ) 前几天更新到15.0.3版,于是尝试汉化表格里婆罗米系文字 (Brahmic scripts) 部分。
示例字体是 [ github.com/MY1L/Unicode/releases/tag/Last8 ].15版

③还需补充,梵语 deva天、nagari城,印地语用的文字是 天城体|देवनागरी|Devanagari,马拉地语过去用 莫迪|𑘦𑘻𑘚𑘲|Modi、现在是“बाळबोध”天城体。

好了,不算乌尔都语※用的阿拉伯·波斯体(Arabic (Nastaʿlīq)),由①②③可以看到这些都属于 婆罗米系文字 (Brahmic scripts)。不限南亚,北美原住民用的文字也受其影响。
※注:其实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一定程度上可互相口头交流,常合称为印度斯坦语,只是互相看不懂文字。
或许有人会想有无“印度普通话”概念。没有。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只约占总人口40%,其与梵语的联系可疑,历史上以泰米尔纳德邦为代表的地区曾爆发浩大的反印地语运动。孟加拉邦要求以孟加拉语为唯一官方语言,因为泰戈尔就是用孟加拉语写作,“他是印度最伟大的作家”。
甘地提出建立有印度特色的语言邦以争取英属印度不同语言族群的支持,尼赫鲁亦承诺兑现,但显然没办好。

不妨假设在某个“办好”的平行世界,南亚会出现一堆语言邦组成的 婆罗米共和联盟(Union of Brahmic Republics,简称婆联)和 使乌尔都语的 痕都斯坦(Hindustan),而“印度”是介绍上述国家用的地理名词。
但婆联有一隐患是,藏文也算婆罗米系文字——其邻国有很大动力开启打印业务。
另一个隐患是不能构建国族认同,它自己到时候也会解体为缅甸、孟加拉……等国。
印度不是印地安
由于这个地方自古不修史,命名的话语权自然就落到外人手里。
梵语 सिन्धु (Sindhu),是一个印度河流域的地理概念,并作为上游旁遮普和下游信德的代称↓
波斯雅利安人入侵之后,讹变为古波斯语“Hindu”(拉丁转写)↓
亚历山大东征后又被转写为希腊语“Ἰνδός”——“Indu”(拉丁转写,印度河:Indus)↓
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后——现代英语“India”↓
莫迪在执政期间采取措施,引导国家摆脱 "英国统治残余",做得远比香港好。
印人党一直把去殖民化当作政治使命,例如印度许多城市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印度当地语言拼读,另一是莫卧儿时期或殖民时期的拼读——孟买:Mumbai/Bombay,加尔各答:Kolkata/Calcutta——殖民时代的拼读如今基本都已被摒弃,2022年莫迪政府对 Rajpath“国王大道”改名,政府表示,新的正式名称 Kartavya Path“责任大道”将“消除殖民思想的任何痕迹”。

另一方面,早在公元前129年张骞出使西域,抵达中亚七河流域的大夏(巴克特里亚),他在当地已听说了सिन्धु (Sindhu),了解到这个国家居然在做转口贸易向大夏贩售四川的布匹和竹制品,这是最早证明茶马古道存在的证据。该国被张骞汇报为“身毒”,由司马迁记于《史记》,到《后汉书》中又被转写为“天竺”,直到唐朝玄奘回国后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明确指出,“详夫天竺之称 异议纠纷 … 今从正音 宜云印度”。
由此可证“印度”是玄奘在印度最为辉煌的戒日王时期于当地听到的正音,并非 India 转译,其历史源流可考。因此,无论如何改名剔除 India,不影响我国称呼它为印度。
或者说,Bhārat/巴拉特/婆罗多 只是音译,भरत可意译为“印度”。
我叫尼德兰!
好的,荷兰!
摩诃婆罗多(महाभारत)
不提2013年电视剧 Mahabharat (IMDb: tt3212600)取自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摩诃(móhē),佛学用语,梵语译音,其意为“大”。而婆罗多 (भरत),梵语中是恒河流域的代称,也是《摩诃婆罗多》中传奇国王婆罗多,及其统一的北部印度代称。其婆罗多王国(Bharatam)当地家喻户晓。

近期网上流传改名之说可能不准确,因为印度本地自称一直都是 भारत (Bhārat),尽管 [ भारत का संविधान|印度宪法 ]( legislative.gov.in/constitution-of-india/ )第一条第一项“国名解释”英文版是:
1. Name and territory of the Union.—(1) India, that is Bharat, shall be a Union of States.
但对应的印地语(天城体)版顺序不同,第33页是:
1. संघ का नाम और राज्यक्षेत्र—(1) भारत, अर्थात् इंडिया, राज्यों का संघ होगा।
也就是说其实也就改个英文名,与中文名还是无关。
但注意,这意味着印度向全球申明其欲扩张其版图到我国,莫迪之前在古吉拉特邦当首席部长时的表现可见一斑,更不用说“湿婆军”。而如旁遮普等不识印地语不接受印度教的邦恐怕也不会接受。
痕都斯坦的信德
[ ISO 15924 四字代码 ]( www.unicode.org/iso15924/iso15924-codes.html )中,与巴基斯坦比较相关的代码有二:
Aran:Arabic (Nastaliq variant):阿拉伯(波斯体),波斯语“纳斯塔利格” by 姜
Inds:Indus (Harappan):印度河文(哈拉帕),统一码已有规划待收录

乌尔都语通常用波斯体书写,看起来和阿拉伯国家用的阿文字体差异很大。
英属印度大搞分化,1800年起大设立乌尔都语学校,把印度斯坦语变成两种语言便是成就。
乌尔都语的文字虽是阿拉伯字母,但字体是最难做“正确”排版的,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以至于当地出版报纸需要手写,在线网页需要贴图!

感兴趣可以看看 [为什么乌尔都语坚持使用 nasta'liq 字体书写?]( www.zhihu.com/question/301987309 )

其实巴基斯坦不叫印度才是奇怪的事。
最初使用国名“印度斯坦”的,波斯眼里最初的 Sindhu 哦不 Hindu 就在巴基斯坦。印度河及其流域、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明 (Harappa Culture) 或 印度河谷文明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遗迹均在巴基斯坦境内。只看汉译可能看不出सिन्धु (Sindhu) 与信德省 (Sindh) 几乎是一个词,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摩亨佐·达罗(死丘)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
顺带一提,在英属印度时期由于建造铁路,不少来自哈拉帕古城遗址的砖块被用作道碴,遗址受到严重的破坏。
近期网上流传巴改印之说,但如上所述,巴基斯坦也不会继承殖民者赋予的“India”自取其辱,而可能是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痕都斯坦 (Hindūstān),也就是 Hindustan“印度地方”。
(虽然 Hindustan 一般译为“印度斯坦”,但若 भरत 也译为“印度”就不好区分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