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学不进去?可能是资料本身有问题

很多小伙伴反映,说「行测资料」看得头疼,经常学不进去,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复习得不够努力?
确实,「看不下去」有时候是自身的原因,但不要盲目反思,因为某些行测资料本身说不定有问题。

「行测资料」好不好,第一要素是考生能不能看下去;第二因素考生是看完之后能不能把资料中的知识、技巧应用在实战中;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排在这两个因素之后。
大家可以看看手头的资料,是否符合这两个要求?——之所以说这两个因素最重要,和行测本身的性质密不可分。
一是「考生能不能是看下去」。绝大部分行测题的绝对难度都不高,5大板块中的4个(「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和「判断推理」中的「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都和中小学教材密切相关,凭借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就差不多能做出来。唯一需要熟悉下题目的,只有「判断推理」中的「图形推理」「逻辑判断」2个分板块,但两者绝对难度也不高,知道大致思路后大部分题也能解出。在所有绝对题目难度都不高的前提下,「行测资料」如果让考生看着头大、不想看,那只能说资料的质量太低了。
二是「考生是看完之后能不能把资料中的知识应用在实战中」。如果一个行测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体系极为庞大、方法多种多样,但学完之后发现这些东西在实战中无法顺利应用,甚至不同的方法纠结在一起,让自己无所适从,那这就是劣质的资料。
西瓜这里给大家介绍下「劣质行测资料」的特点,一定要注意避坑:

劣质「常识判断」资料:大篇大篇抄中小学教材、生活常识百科、法律原文的;直接把各种学科(如经济学、新闻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点盲目堆砌的;关于「时政」单纯凑字数,直接把新华社报道Ctrl+C、Ctrl+V后简单罗列、不分重点的。
此类劣质资料毫无整理难度,内容极多且学习价值极低,纯粹误人子弟。
劣质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题目直接标注「行测常见近义词/反义词/典故」「公考最常出现的X百个成语」,特别吸引人,点进去一看全文内容没有一丝原创,100%复制粘贴——要么和别的公考培训机构相互抄,要么一字不差地把「百度百科」「百度汉语」搬运过来。
看这种资料不如直接看「百度百科」「百度汉语」或「成语词典」,因为出处更加细致,解释更加全面。
劣质的「数量关系」资料:特别喜欢给「数量关系」细致分类的都是劣质资料,尤其是那种把题目分成十几类还每类列出细致公式的——复习了还不如不复习!考生在考场上做不出「数量关系」难题,根本不是记住不公式,绝大部分是找不到解题的入手角度!
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凡是喜欢在教材中使用大量的正确率超过60%以上例题甚至模拟题的,都是垃圾资料,因为绝大部分「数量关系」题正确率都不到60%,<40%的高难度题也比比皆是,因此用简单题甚至模拟题的资料根本用不到实战中。
判断推理:「劣质行测资料」的重灾区之一。前三个板块的毛病都有,导致有的小伙伴甚至因为学劣质的判断推理资料而学习得心态崩溃。「垃圾资料」的标准可参考上文。
资料分析:「劣质行测资料」的重灾区之二。很多「资料分析」的资料竟然要求考生背「基期」「现期」「平均增长率」等公式,这种最基本的知识点还需要背吗?更有甚者,有的「资料分析」还让考生单纯计算3~4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全然不顾90%以上的题目根本不需要精算的事实,这要不是浪费时间,什么是浪费时间?
事实上「资料分析」是整个公考(包括申论和面试)中对实战要求最严格的板块。西瓜一直强调,资料分析必须「严格控制时间(初期至少8分钟5道题,最终要求至少是6分钟5道题,最好控制在5分钟5道题)」,必须最大限度贴近实战,最好纸、笔、答题卡都要模拟实战环境,在每一道题上都要磨练提到计算速度的技巧,否则「资料分析做对不做快」毫无意义。
总结:
在开始备考行测前,一定要首先了解「行测资料」的价值。「劣质行测资料」很多,考生学不进去,很可能是因为某些培训机构直接Ctrl+C、Ctrl+V或故意整一堆特殊名词符号、编一堆记忆公式来让自己的资料显得「高大上」,从而误导了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