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人工性?何谓做自己?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7411T7GC?from=search&seid=14922588912909043971
从网上约会中可以看到的一个问题是,它总是无意识地牵涉到自我商品化或自我操纵的一面。你要介绍自己,用某种方式展示某些特点,展示某些形象。你沉浸在别人该如何了解你的臆想中。
妙啊。虽然我对各类交友app没有什么兴趣,不过多多少少也下载过几个,填过几份个人资料。不知道在哪里听到这么一句话:爱情本质上是一种自恋,是对自我投射的依恋与欲望。在此处似乎恰到好处。在app上,你连结的是ta为你设置的幻象,对方连结的是你为ta设置的幻象。你首先期待的一定不是找到一个soul mate,而是成功地让ta觉得你是个_____的人。这个____的部分,有真的有假的,只有自己知道。
“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
谁说朋友圈就不是呢?(笑
但是很明显的,爱情肯定不是这么运作的。我把爱情的要素称作“媚癖”endearing foibles。你不可能爱上完美的人,你爱上的人总会有一些瑕疵。然后你说,尽管ta不完美但我仍然爱ta。 如果ta说你有点胖了,减两三磅就好了。实际上,减下去并不能使你变得完美,而只会让你变得平平无奇。完美的幻觉恰恰是这种多余造成的,想象如果没有了这多余的部分就会变得完美。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欲望客体成因。object cause of desire。重点不是欲望客体 object of desire,是欲望成因 cause of desire。
【精神分析 欲望客体成因】 插个眼
是否能用欲望客体成因解释诸如:'女生容易喜欢坏男孩'、'不好看的男孩依旧有漂亮的女孩青睐'、甚至是'出轨了依旧选择原谅ta'。
还是说这更类似于,‘我知道你不完美但是依旧喜欢你,我多么包容博爱伟大’这般的自恋?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现在有一个完美的女神出现在面前,我第一反应可能是,我估计配不上她。这么说来,似乎就可以反向论证为什么‘完美的女神找不到对象’。不完美的因素可能是建立初步沟通桥梁的契机。(通俗点来说叫接地气?)
即使生活中我们好像只是我们自己,但实际上我们总是在扮演自己 play being ourselves。我觉得大部分人私底下都是怪兽,我也喜欢生活在一个爱干啥干啥的社会中。 只是请不要过分表达自己。我喜欢懂得自控的人,我相信得体之举。这良好的一面调控这你扮演的某个自我形象。 另一个悖论是,我们其实可以非常精确地使用一个看起来疯狂的举动。 举个例子,我们正在友好交谈,谈到一半突然我生你的气你生我的气,开始破口大骂起来。 在寻常交谈中我们懂得自控,然后当我们控制不了时就炸了。 这个炸裂恰好是人为驯化出来的模式。
爆发并不意味着失控,反而,爆发是精确控制的一个典型例子。我需要在此时此刻用强烈的情绪表达我自己,所以爆发出现了,出现的恰当好处。不会出现的太早,因为没有必要,不会出现的太晚,因为来不及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那些无法控制情绪、容易发怒躁狂的人来说,他们本质上是否缺少或丧失了[用平和的情绪就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那些从不发怒的人来说,他们是否也丧失了[用精准的爆发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到这里不禁对号入座了起来,罪过)
不过,这里我不是清楚的一点是,齐泽克所说的请不要过分表达自己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