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斋戒
经常有同学问“新闻或其它媒体报道中,经常可以听到‘斋戒’一词,只知道与宗教有关,但具体意思却不清楚。”
为方便同学们了解,在此作一简单介绍。
古代在祭祀或重大事件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就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 ( 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 ) ,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
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这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而现在大家听到的斋戒,多指伊斯兰教礼俗,与上面习俗是不同的。
斋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hāijiè,一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二指八关斋戒,佛教用语。
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
在《古兰经》中的阿拉伯用语是“扫姆”,原意是坚忍和克制。穆斯林所遵循的伊斯兰斋戒制度,从日出前开始直到日落后,停止饮食,并且克制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