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京剧的“大俗戏”和“高雅人”
接着上一个动态的内容咱们继续聊: 话说《四郎探母》《大探二》《龙凤呈祥》这路戏究竟好在哪儿呢? 仅仅是唱腔好、有爆点、角儿多热闹吗? 要是这么理解,我就不会说《状元媒》(乃至《赵氏孤儿》)是二流剧本甚至是二流剧目。 话分两头,先说思想内核,很多人嘲讽这路戏充斥着“东宫娘娘烙大饼”似的臆想,这话不错,但这么理解是片面的。中国古代本身就以化家为国、家国一体的理念建构社会,伦理性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特征。 《大探二》是儿戏,难道“大礼议”就更不是闹剧了? 《烛影摇红•贺后骂殿》是假的,可太祖诸子被赵老二屡屡针对难道也是虚的? 只不过老百姓受限于知识水平,只能用民间伦理来阐释国家大事。可事儿虽然是假的,情是真的,理是真的,触动人心的东西是真的。 看了戏的都知道海瑞是青天,不看戏的反而指责海瑞是“万年青草”、与国事无补……话说咱能不能少看点黄仁宇,他要能看懂这些事儿,还至于当果军的排长嘛?如果说这还算是看过书的,情理可恕,那些张嘴说秦桧是赵九工具人的混蛋是从哪本书上学的这路知识????? 再说戏本身,之前看过一眼川剧版的“美人计”剧本,辞藻很华美,上来就是权、瑜定计,再下面吕范过江,然后是尚香射猎……我就纳闷,合着当代有文化有理论的职业编剧讲故事就跟幼儿园小朋友似的,按时间顺序摊大饼?回过头来看看咱传统戏《龙凤呈祥》,上来先是刘备过江,君臣二人满腹狐疑地踏上程途,没有上帝视角,所有的故事迷雾都随着主人公的行程一步一步揭开。之所以我们觉得平常是因为我们看的多了,我们看的多了难道不正是因为故事经典嘛?《让子弹飞》的台词人人会背,难道这也是个大俗戏嘛? 我在想,如果当代还有人想重写《探母》,绝对是第一场交代宋辽交兵,展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无奈与苟且……俗死了,你费尽心机写那么多碎场子,还不如就把“见妻”保留下呢……我前两天洗漱的时候看《南北和•哭城》,作为一个梆子小白,啥也不懂,一边刷牙一边瞄两眼,就这么还能把我镇住,这就是艺术张力!这压根不是唱个“余派秘本”“冬皇余韵”能代替的! 昨天听《洪羊洞•盗骨》,我就觉得很有意思。有人说《洪羊洞》的逻辑基础是迷信,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话还是没说透。如果迷信是逻辑基础,那这个戏绝对在当代没法引起共鸣。事实上,作为“剧目”的《洪羊洞》在肢解后,现在确实是个“死戏”,只剩下“洪三段”和散板摇板,成为余杨一门“玩弄”唱腔艺术的空壳子。但想让《洪羊洞》起死回生的诀窍,绝对不是把“令公托兆”“孟良盗骨”“八王射猎”这些场次加上就够的。因为“迷信”已经说服不了观众,故而还得需要继续寻找它的思想内核。 我个人觉得是命运。 试想一下,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心向南朝的老军程宣来到北国后一直开启摆烂模式,唯独孟良来到以后,他好不容易敬业一回,结果还间接害死焦赞了。这不是命运的无常? 焦赞劈了孟良,八王“射死”六郎,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却无意断送了对方的残生,这不是命运的捉弄? 六郎明明算是“善终”,可究其原因,仍是赵家人的缘故,阴差阳错中,只落得跟金沙滩上死去的父兄一样的下场,这不是命运的安排? 从身体不爽到魂归天界,《洪羊洞》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杨六郎——镇守三关的大英雄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没有那么多的慷慨激昂,但也绝对不是甘心屈膝于命运的安排。在死神面前,杨六郎是个平凡人,但他已经以一种不平凡的姿态去面对死亡。 我相信前辈名家们说不出这么多道理,但心气儿一定是跟我相通的。所以他们通过唱腔传递出来的东西,才足够深沉而动人,这是远非技术层面所能囊括的。但凡看过谭鑫培关于《失空斩》如何改动的故事,都能理解到谭鑫培是真正的戏剧家,而不是只知道机械的唱念做打。正如我看到胡少安《战太平》感受到的那样,他虽然是旧艺人,但他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脑子里的东西绝对不比任何人粗浅。换句话说,这里真正粗浅的是当代的很多演员和观众。 其实说到这儿,就能呼应昨天的话题上来,其实很多谬误通常不是外行主张的(因为他们压根不关心这些),反而是内行宣扬的。有时候烂观众不一定是新观众,很可能就是老观众。他们听京剧,自以为爱戏如命,实际上都是爱自己。他们爱京剧,不代表他们为了京剧好,甚至有个别人,主观上是盼着京剧逆历史潮流而动,彻底走向死路的。当然,除了少数“反动派”,大部分人的问题还是认识水平不够,就像松二爷玩黄鸟似的,他自己真没那个觉悟,能成长为动保人士,故而也不该就此苛责他们。 很多人爱京剧,但又视之为“雕虫小技”,看不到这里有救赎人类灵魂的道路。老觉得这玩意儿俗气,没文化,不如琴棋书画、昆曲、茶艺有“内涵”。在我看来,最没文化的反而是那些附庸风雅之辈。 余叔岩有文化吗?说实话,我没看出来。 但赵燕侠肯定有文化的,鲜樱桃、韩世昌、阳友鹤……这些人个顶个有文化,或者说他们就是文化本身。 扯句闲白,凌珂讲《辕门斩子》的时候,介绍自己自己把见到穆桂英后唱的“心头害怕”改成“喜在心下”,得意洋洋地自诩改动有方,说整个“斩子”都是杨六郎为了引穆桂英下山的局,前面跟太君、八王吵架也都是假的。 能把父兄之死当作闲话说出,可见凌珂这个人已经不仅是有没有文化的问题了,已经是全无心肝,怪不得能跟袁腾飞交往呢……他自己都不相信忠臣孝子,拿什么感动你们呢? 演戏看戏最重要的是啥?可能是有一颗光明诚实的心吧,有这颗心才有机会成为好演员好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