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点心”,点点心意
关注我们 探源中国

茶余饭后,追剧闲聊之时,嘴里没嚼着点小吃零食,我们总觉得差了点意思,现代各种点心铺子、零食专卖店,很好地满足了我们正餐之外的口腹之欲。
民以食为天,对吃有讲究这回事儿,不仅是现代人的专属,古代人早早探索出了自己的门道。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所谓的“京味点心”。
历史渊源
京味点心,顾名思义,就是北京地区代表的点心,也是各地多种吃食融合之后的产物。
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纷纷涌入的同时,也把五湖四海的饮食带到了这里,不同朝代不同统治者的饮食风格,也给北京增添了多样化的色彩。
元代蒙古族偏爱奶味点心,明朝统治者起家于南方,带来了南派点心,清朝皇室则喜爱满族甜点。除此之外,北京民间还有其他各种风格的点心,比如回族点心。因此,京味点心的丰富程度不言而喻。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粽子、豆花等吃食有南北派之分,点心也有。简单来说,南派点心带有南方的细腻温婉,以甜口的甜糕为主。口感甜糯;北派点心则以烘烤为主,特点是酥脆可口的酥皮。
京味点心的南北两派,也叫做南北两案。前者诸如绿豆糕、梅花蛋糕等,如今北京知名的稻香村,其实就是具有南派点心风格的店铺;后者又细分为满汉糕点和清真糕点,代表有萨其马、核桃酥等,而其中非常知名的就是“京八件”。
京八件
京八件,一言以蔽之,就是八种口味和形状各异的京味糕点。但其实“京八件”本身并非八种固定糕点的名称,而是指在糕点上刻上诸如“福”、“禄”、“寿”、“喜”等带有美好寓意的字词,摆放在八个盘子里,因此得名“京八件”。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
京八件又分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细八件,其中说得最多的还是酥皮大八件。
三者的馅料基本一致,主料是枣泥、山楂、白糖等,辅料为玫瑰、蜂蜜、果仁等,口感绵软甜腻,所以叫作“蜜馅”。
区分之处主要体现在外皮的材料与做法。酥皮大八件的外皮要经过两次和面,外皮膨胀且分层;奶皮和酒皮则只经过一次和面,只有一层外皮,制作外皮时,会分别加入牛奶或者黄酒、白兰地,因此分别叫作“奶皮”和“酒皮”。
在清朝,京八件是皇室御用点心,被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期逐渐转入民间,成为普通百姓也能享用的珍馐佳品。近年来,京八件成为民族品牌,发展出了名为“新京八件”的旅游产品,是“新北京特产”的代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
点心这个名称背后,其实也有一个令人动容的小故事。相传东晋一将军,目睹战士浴血奋战的英勇之姿后,感动不已,遂命人制作糕点送往前线,表示自己的“点点心意”。
点心传至后世,或许蕴含其中的具体“心意”有所变化,但终归是包含着制作者以及送礼者的美好祝愿,念及于此,或许点心的滋味也会变得更加甜蜜呢?
参考文献:
张伟峰.京八件 跟着时代在演变[J].炎黄地理,2020,(09):60-63.
备注:
封面图,《宫猫记》手卷局部,故宫博物院官微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