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章 文士之笔-谯周

2023-06-12 13:35 作者:suzuyuki13  | 我要投稿

本作的第一个人物,叫做谯周。 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不奇怪,因为此君活跃的年代已经是三国后期,我们先来看看优秀的国产游戏代表作品《三国杀》里他是个什么形象。 观星知命?怎么和我们诸葛武侯的技能组这么相似,别急,后文小生自会道来。 谯周出生于巴西西充国,属于土生土长的“老蜀人”,《三国志》中记载他早年丧父,与母亲和哥哥一起生活。虽然家里十分困顿,但此君不事生产,天天就钻研什么《尚书》、河图谶纬这类上古典籍,反正本事没看出多大,读书人那股子臭傲气可一点没少,正规的诸子百家别人是看不起的(原文为诸子百家非心所存),州官闻名而来请他去当学伴文秘(师友从事)别人也是不去滴,颇有“名士”风范,陈寿给他的评价是“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基本属于是没优点找优点,反正我不信一个父亲早亡不帮助分担家家事的人有什么“朴素内敏”,当然,谯周算是陈寿的老师,又是后来的官方标杆派人物,这样吹吹也无可厚非,刘彻在汉书里还是太阳钻进王夫人肚子里生的呢。 谯周的政治道路始于蜀国最伟大的那位教父,建兴中年,诸葛亮开府领益州牧,成为蜀汉实际上的第一把手,提拔谯周为府内劝学从事。至于谯周是怎么攀上这根高枝的史书无载,但谯周闭门读书确实也不是白读的,他精研六经,河图谶纬什么的更是张口就来,非常神棍,蜀汉谯半仙被老乡们传的神乎其神,更无敌的是别人还会预言绝技,《三国演义》里就有谯周夜观天象劝刘璋投降刘备,当然这是假的,那时候谯周不过十五岁,尚宅在家里读书呢。历史上他的神棍事件却着实不少,要死的时候还在当谜语人,说啥“典午忽兮,月酉没兮”,什么意思呢,陈寿解释了“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司马昭也还真的就在八月病死了。至于为啥,谶纬这玩意,姑且就听听吧,我反正倾向于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本来这句话就是文字游戏,怎么说都可以。 谯周与诸葛亮的交集不多,《三国志》里记载了两个事情,一是谯周刚刚去臣相府里上班的时候给老诸作工作报告,一屋子里的人看到谯周都忍不住笑(这长得什么样啊,领导面前都没法忍住),等谯周汇报完走出去,有司就说“刚刚各位同志有点不严肃啊,谁笑的站出来。”结果领导诸葛亮来了一句“我看了都忍不住不笑,你怪他们干啥。”嗯,我们诸葛武侯一向是实话实话的;二是建安十二年,炎汉赤星诸葛武侯陨落五丈原,谯周那比死了老娘都还急,星夜兼程奔赴五丈原,连当时后主刘禅下诏禁止奔丧都不管了。谯周奔丧到底是为了啥,不好臆断,总之,这件事之后,谯周继续坐稳了臣相府的位置,紧紧团结在蜀汉第二代领导蒋琬的周围,晋升典学从事,益州学阀圈里当之无愧的一把手。 延熙元年,刘璿当立太子,谯周转为太子家令,成为重点培养的下一代政治圈生态核心人物。 蜀汉后期,蜀中政治腐败,刘阿斗就是那根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上梁(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刘阿斗大智若愚,隐忍背负,简直胡说八道,以后我写阿斗篇的时候会着重说说我们这位“蜀后主”)。咱们的谯周同志给后主上了一道疏,洋洋洒洒从王莽篡汉说起,告诫阿斗要循昭烈帝遗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别在那搞腐化运动,有一说一,这篇文章援引古义,写的有理有据,身为家令依然能直言上疏,也殊为不易。这件事后,谯周徙任中散大夫,可能是刘禅为了一个能听进言的美名,也可能是刘禅真听进去了,总之谯周算是正式进入中央智囊团。 中散大夫,已经可以针对政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了,也就在任上,谯周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仇国论》。 本着大家读起来愉快,除非必要,我一般不会大段的引用正史,但这篇《仇国论》写的非常精彩,而且和那篇《论新编历史剧XXX》一样,一经发表,就在蜀国的政坛上掀起了滔天巨浪,所以这次我有必要翻译一下。 首先,我先给大家简述下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诸葛亮死后,接任的蒋琬、费祎都采取了修身养息的政策,没有再大规模的北伐,但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再也无人制衡的姜维连续五年兵出陇西、石营、狄道,上邽,打的其实也不错,但是内政腐败的蜀地耗不住了,百姓雕瘁,巨大昂贵的战争机器让最可怕的一股气氛弥漫在蜀国的朝野内外,它的名字叫“投降主义”,也就是在这种氛围内,《仇国论》诞生了。 谯周架空了两个国家,一个叫因馀,一个叫肇建,因馀国小而肇建国大,两国世代相仇。(其辞曰:“因馀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 因馀得想办法破局啊,国人高贤卿就向伏愚子问到“现在国家百事不定,上下劳心,以前那些以弱胜强的案例,是不是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经验呢?”(因馀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伏愚子回答说“按照以往的经验,那些大国往往因为自身强大,貌似没什么弱点而骄傲怠慢,位处小国的则因为忧患而常常思考出现良治,这是世间恒常的真理,周文王和勾践也是因为体恤民众才能以弱胜强,你说的经验就是这个道理。” 高贤卿说“但当年楚汉相争,最后项羽欲划鸿沟为治,张良以老百姓只要一安定下来再调动就难了为理由,撕毁协约,最终把项羽干掉了,这不是说明凡事也不必全用周文王那套吧。按你的理论,现在肇建之国妥妥的骄傲怠慢,那不得乘他病要他命啊。”(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句践恤衆,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旣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 伏愚子说“假如让汉高祖穿越回上下阶级久固,民众习性延续了千年之久的殷商,他也没戏,所以刘邦能成功的时代也只有在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秦末乱世。现在我国和肇国都立国很久了,国际形势不是秦末而是六国并立之势,所以只能用文王的办法,汉高祖那套也是瞎扯淡。人民疲劳,就会乱象丛生,有句谚语叫【射再多射不中,不如好好瞄准了再打】。智者不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就转移目标,总是等待时机而后动,所以商汤、周武王能不战而克,就是会审时度势的原因。” “如果还是穷兵黩武,一旦军事失利导致连锁反应,那就是华佗三连了,至于那些能奇变纵横的奇才和孤例,就不在讨论范围里了。”(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乆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劒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博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旣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搔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从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有人说,武人之刀,文士之笔,皆杀人之具也。我不认同,文士之笔比武人之刀可怕太多了,他无影无形,他可以作用千年岁月,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瓦解一个国家的意志。 因馀,不就是那个弱小的蜀国吗,肇建,不就是强大的魏国吗? 高贤卿主张用“张良之法”,要继续进取,是妥妥的主战派。 伏愚子要“审时度势”,妥协派。 你主战派“高又贤”,我绥靖派“伏在地上的傻子”,怎么你这高又贤被我这傻子回答的哑口无言啊?! 你看你能的,你们一个个都是奇变从横,超谷越山,不坐船就能过河的SUPERMAN,我这种二傻子咋能和你们比呢,你们这么能怎么没见把洛阳打下来啊? 毒啊,太毒了。为啥毒呢,我相信现在大家都有一丝疑问,人家老爷子说的没错啊,现在都打成这个样子了,国民都“雕瘁”了,你姜维还在天天闹着什么北伐,这不是穷兵黩武是啥?孙子兵法也说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可胜”,人家老谯说的“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可是大大滴正确。 是,是有道理,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不能更改的,那就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姜维北伐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北伐”,而是“怎么去北伐”。需要想的是投入产出比,需要想的是军事路线、屯田办法,需要处理的是怎么消化内部问题以更好的面对外部的根本矛盾。 改进的是方式,而不是道路! 你蜀汉存在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是刘汉的“昭昭天命”,现在另外一个,是曹老板加九锡,是曹丕三辞三让走正规程序从汉献帝手里接过来的,人家也是“昭昭天命”。 在司马昭弑君篡位之前,这种君权神授就是中国最正统的思想,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全,绝对不可能有两个“昭昭天命”。 这个国家同仇敌忾的那一股气都吊在那了,那魏国必须就是反动派啊,肯定要打倒啊,不然你蜀汉的法统性能体现在哪? 你现在在那阴恻恻的好像在担忧民众,好像理中客一样的说啥可为文王,难为汉祖,要我评价的话我就给那著名的六个字,已阅,狗屁不通。 但是,历史不是我能决定的,人性也不是我能决定的。 谯周的这篇文章说他接蜀汉灭亡的全锅那是不负责任的,但一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因为他给蜀国从上到下所有阶层指出了另一条路:上层想的是投降说不定输一半,也不是不能接受吧;底层民众想的是,魏国也没那么坏,姓刘姓曹姓司马也没多大关系。 大家都觉得,尽力了,可以准备迎接新生活了。 裴松之在作注的时候引用了东晋孙绰对谯周的评价,那是骂的相当难听,不过孙绰自己设想的局势也比较理想化,略过不表。只是借用他总结的一句话“康复社稷,岂曰天助,抑亦人谋也。向使怀苟存之计,纳谯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构,令名之可获哉?” 最坚固的碉堡往往从内部攻破,时常怀有一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只要没被踢下桌子,就永远有翻盘的希望,才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 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内部被贪腐和失败主义情绪瓦解的蜀汉,冢中枯骨而已了。 但是谯周还在搞事,《晋书》记载谯周说:刘备刘备,备就是准备好了,阿斗叫刘禅,禅就授予给别人嘛,这不就是历史上晋穆侯、汉灵帝将王位传给子嗣的“祥瑞之象吗”?-这是一个典故,大体上就是说晋穆侯、汉灵帝给孩子起名很奇怪,所以灭国了,谯周在这用什么“命子之祥”来类比刘备和刘禅的名字,可谓恶毒至极。(蜀刘禅嗣位,谯周曰:“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若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甚于晋穆侯、汉灵帝命子之祥也。) 这叫谶语,谯周已经公然攻击国家领导人和上一代已故国家领导人,而且用词特别恶劣,至于他还有一个刻字反动言论的因为记载于《搜神记》上,算野史,也就略过不表。 诡异的是,谯周已经明目张胆到如此地步,但是依然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可见蜀汉内部现在一团散沙至何处了,刘阿斗被指着鼻子骂一点表示没有,无能到了极点。 然后就是属于邓艾和钟会的故事了,这里先按下不表,但我想单独提一句蜀后主传里的一句话,钟会之乱后,“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藉,数日乃安集。” 跑不掉的,终归跑不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放弃枪杆子的蜀国民众不过是待宰羔羊而已。 263年11月,绵竹城破,谯周完成了他最后一项工作,终于全面劝降刘禅。刘禅率太子及满朝文武抬棺至邓艾军营投降,蜀国灭亡。随后,司马昭以谯周全国之功,封其阳城亭侯。但这时候谯周突然病的连话都说不出清楚了。 司马炎陈帝后,又拜这个全国典型为骑都尉,谯周求休还家,司马炎不许,你个老东西要作为标杆死在任上,告老还乡?门儿都没有。这时候谯周还在搞封建迷信,在那预言自己后年要死了。 泰始六年秋,加封谯周散骑常侍,终于疾病战胜了谯周,至冬卒。 好了,这就是我们三国“小”人物的第一位选手,为啥我写他呢,谯周这个人很有代表性,你说他不对吧,嘿,你没法说他全是错的,你说他对吧,这就更可怕了,你居然认为秉承这种思想的人是对的,如果谯周可以理解,那汪精卫、秦桧之流岂不是都可以理解了?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越读的多越觉得这句话深刻。也不深谈。 第一篇到此为止,第二篇我要讲到的是当时蜀国和谯周背道而驰的两个人。 北地王-刘谌。 武侯之子-诸葛瞻。 越是黑暗的地方,人性的光辉越是闪耀!

第一章 文士之笔-谯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