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所经历的两次高考

2023-06-08 03:28 作者:HowtoSolve  | 我要投稿

十几年前的今天,我正经历着自己的第一次或第二次高考。

高中是一段关键且难忘的岁月,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某一部分就源于那时。

我天生记性不错,初中的时候,能轻松记住文学、历史、地理的知识,但是对物理化学则缺乏兴趣。但我爸说理科招人多,以后好找工作。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选择了理科,开始了从文科生到理科生的漫长而艰难的转型。

高一军训的时候,晚上需要上自习。有一天,进来一个目光犀利的中年男子,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画出每个角的三等分线,要求证明三等分线的交点可以组成等边三角形。

这个题目的难度很大,我们班全军覆没。老师后来也没讲答案,我觉得他只是想测试一下我们的智商。后来,我到了大学,逛图书馆,才在无意之中与这个图形重逢,我才知道这是一个著名的几何定理:Morley's trisector theorem。

虽然没能证明此题,但这个图形却印刻在了我的心中。我感受到了数学之美,神秘而奇妙。我的数学成绩一开始一般,但是我舍得下功夫琢磨,我就逐渐发现数学是个具有美感的游戏,我或多或少发现了一些法门。

可是,我不太喜欢物理,总觉得不如数学好玩。我觉得数学里的符号和公式很有趣,但是到了物理中,就失去了魅力。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工作以后,我才发现,这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从小感知外界的能力比较弱,观察和动手能力不强。数学不需要什么经验,它可以让人封闭起来,在那个抽象的世界里一直游戏。沉溺于这种思维方式,是很难与现实世界接轨的。

杨振宁说过:如果一个人接受了数学的结构,他很可能走得太偏了,很可能对现实的物理和生物世界中更实际的、更难搞的问题不感兴趣。老先生果然目光毒辣!

数学是形而上的纯粹。物理形而下,浑涵、驳杂、具体,更接近现实,更能全面地锻炼一个人。两者的关系大概是“虚实相生”,共同构成了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


我不太喜欢运动,而是长时间在教室里“用功”,但是效果不佳,因为自己的注意力早已失去了焦点,还哪里谈得上思考。我们每天早晨要跑步,但我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我记得高中三年只有一次主动跑步的经历。

我讨厌应试教育,虽然当时不觉得痛苦,但是想想高中三年的生活,没读过一本小说或科普书,没去过一次电影院,没出门旅行过一次……


整整三年,我的心态可以说非常不稳定,极易浮躁,活在各种幻想中。我总觉得自己可以如何如何,但在现实中却遭遇各种打击。天真的我一直不能发现自己是个妥妥的笨蛋。

高考结束后,父亲给我打电话,告知了我的分数——只能读二本。

我忘不了当时的心境,那是一种强烈的意外和震惊,但又都在情理之中。

我既不服气,又不甘心,选择了复读,背着行囊去了河北衡水中学。当时,她还不像现在这样闻名遐迩。

衡水中学的训练极其严格,让我感到新鲜,甚至有趣。跟这里相比,我们之前的高中简直就是儿戏。

我被分到了一个实验班,一共60多人,我的学号是50+,这是按照高考成绩排序生成的数字。

我在这个班里,大部分考试位居下游,偶尔中游,最差的一次是倒数第一。没错,倒数第一!

我感到崩溃和羞愧,每次出入教室,都感到某种压力和耻辱。有时候,我会对第二次高考失去信心,心中感到一种悲痛和迷茫。

但这次考试毕竟不是我的真实实力,我甚至变得轻松起来:倒数第一都考过了,以后还怕什么呢?

第二次高考,我最满意的是数学成绩140+,总分在班里29名(并列),全省2000+,去了一个末流985学校——我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其实我可以报一个更好的大学,但是这是第二次高考,以稳为主,不敢造次。

我们家里没人读过大学,报志愿神马的,都是看着专业名字瞎猜的。我们村有个人经常去南方出差,经营小型电子产品,他说干这个不少挣钱。所以,我就填报了电子类专业。

这个专业要学很多课程,其实我接受的是另一种应试教育。

我在大学期间,每年做一两个关于高考的噩梦。还记得其中一个是:我擅长的数学考试,马上要交卷了,可是我的卷子都是空白的。这时候,突然响铃了,我也惊醒了……

后来,我想换个城市读研究生,这是后话……


高中毕业十几年以后,当年让我all in的两次高考,早已变得淡漠。

我觉得人们高估了高考的价值。一次考试的成败,远远不能决定你的命运,这只不过是漫漫人生征途的开始。决定你未来的不是学历,而是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据说很多人毕业后就不再学习,但这种事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毕业以后,我自学了老师没教的英文词根词缀,经常去逛油管推特。

我对数学一直充满兴趣,还记得上文中提到的莫利定理吗?我现在能掌握两种证明方法:三角函数和几何构造。这是我在工作后学到的。

我以前不太喜欢物理,但我读了一些科普书后,也能欣赏物理之美了,我还重买了一套大学工科的物理教材,发现物理思维是贴近现实的。直到此时,我才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理科生。



我记得高二那年,买了一本《求学》杂志(2005.1),里面有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我读大学的时候,还想起过它。这篇文章就在下面,是我逐字抄录的,谨以此纪念自己的高中生涯。


文/谢博,广东省2004年高考状元


一月份确定清华保送资源,而后再参加高考。投入紧张的大学生活后,高三的生活似乎变得茫远而模糊。追忆起来,拿到成绩单时的兴奋早已淡去,沉浸在记忆深处的却是一夜夜苦读之后的满足的微笑,一次次跌倒之后再爬起的胜利的喜悦,老师偶尔报以嘉许的目光。

高三的一年时光,拼搏过、迷茫过、努力过、颓丧过,其中的一些感触与记忆,值得我一生铭记。下面,我和大家一同分享我对高三备考的一些体会。

确实,我的学习方法没什么特殊,即上课专心听讲,课后高质量完成所有作业,除此之外就是用笔记本整理知识框架和精彩例题,记下心得体会,基本上没有超出老师的要求做些别的。

不过,非要说独门秘籍的话倒有一个,那就是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基本秉承了这样一条原则:第一轮复习,70%的时间看书,30%的时间做题;第二轮复习,20%的时间看书,80%的时间做题;第三轮复习,50%的时间看书,50%的时间做题。这里的“看书”,除了阅读书本之外,还包括整理笔记和研究例题。

可以说,我的学习方法是再平常不过了,但我确实是一直坚持这么做。其实,老师是会对教学过程有一个合理的安排的,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出适当的题量。只要切实跟紧老师,每个人都应该能否具备决胜的实力。

然而,某个人总结出来的某个学习方法,并不是广泛适用的。每个人的学习基础、客观条件、个人特点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根据这些客观条件摸索、总结、创造出特别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对独孤九剑的摸啊书,道出了一个至理。独孤九剑的要诀是“无招胜有招”。这部剑法只有剑意,而没有剑招,讲究的是随意施为,随兴而至,一旦发现敌方的破绽,马上用尽一切方法进行攻击。只要有效,招式多么荒唐都没有问题,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既定的招式。这就如“白猫黑猫”理论,只要能发展经济,什么方式都可以拿来用。同样的,只要有利于取得高分,任何方法都可以拿来用。别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用来参考的,根据所处情景和个人特点,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

所谓“无招胜有招”,其实,只要剑意存乎一心,无招即是无数招,任何时候你都会有最适合此时情境的一招。

那么,如果学习方法是“剑招”的话,什么才是“剑意”呢?下面,我把我对此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剑意之一:在拼搏中寻找快乐,高三生活就由酸涩变为享受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话道出了拼搏中的快乐本质——一种成就感,一种生理欲望的满足。数不清多少节课堂,当我从老师的讲解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对一些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便感到由衷的快乐:啊,多好,我又学到了新东西!数不清多少个夜晚,当我高效地工作着,拼搏到深夜,然后终于身心俱疲地躺在了床上。在闭上眼睛睡觉之前,我能够对自己说:我今天已经基本上用尽了我所拥有的一切可用的时间,我今天应完成了我所应当完成的全部任务。这时候我便会带着一种满足,踏实入睡。每当我这样充实地读过一天,我就会感觉到,我无愧于天赋的生命和不断流逝的时间,一种淡淡的愉快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于是,第二天我又会以一种微微兴奋的、充满力量的状态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我觉得,在学习中保持那样一种“微微兴奋”的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当我们真正能够从学习中,从拼搏中寻找到快乐,那么高三生活就由酸涩变为享受。记得曾经在一个深夜,在日记中我对自己说:能够这样地度过一年的生活,收获的快乐或许大于高考本身的意义。

剑意之二:强健的体魄能够抵抗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和挫折

在高三的紧张复习中,我的体育运动一直没有搁下,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锻炼的过程可以解除一天学习造成的精神疲劳,提高头脑的灵敏度,保证效率;其次,强健的体魄可以提供充足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使人能够抵抗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学习的道路上去得更远。高三的生活是很苦的,有的人太想一蹴而就了,于是打疲劳战,对自己的精力竭泽而渔,在刚踏上征途不久就倒下了。因此我还是主张可持续发展,保证精力,保证效率。

我基本上每天下午都进行4000米的长跑,做20个引体向上;晚上临睡前做20个俯卧撑,再压压腿,松开韧带;我还一年四季洗冷水澡,每次洗完都感到精神为之一振。有了这些,我睡得好,吃得香,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游刃有余,不曾感到很累。

记得曾有同学聊天时说:你学习成绩好,又已经保送了,当然有空去运动了。我们得拼高考,哪有空啊。其实真正的因果关系是,我每天去运动了,所以我成绩好,而不是我的成绩好了,才有空闲去运动。这位仁兄的拼搏精神一直值得我敬佩,可是他的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所以,不论高三有多紧张,体育锻炼不能搁下了。

剑意之三:我在长跑中悟得一个道理,就是……

很多时候,好东西是强求不来的,它总在无意中降临。所以我们应惯于在无常生活中持一颗“无为无不为”之心,不必太在意结果。重要曾经努力,曾经付出,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这之间有一个道理,是我在长跑中悟得的。当我定下一个目标,比如说十圈,如果我老想着尽快达到那个目标,那么我就会总是问自己:怎么还没到啊?于是不久就觉得很累了,并产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相反,如果我完全不去想那个目标,而只去想:让我跪到前面那棵树下去吧,让我跪到前面那个石头上去吧;或者只是看着蓝天或脚下,只顾一步一步往前跑,那么那个目标不知不觉就达到了。事实上,前者心浮气躁,他觉得自己很累,实际上努力的绝对值还是很小的;而后者心态沉稳,在不知不觉中,他努力的绝对值已经很大了,他却不觉得很累,甚至在成功之后,还混混乎不知其所以然。

可见,持一颗“无为无不为”之心,正是为了使我们排除成败对人的干扰,获得恒久的动力,一往无前。

世间之事,岂能尽如人意?只要曾经努力,尽可无愧我心了。

剑意之四:坚持中成就理想

坚持的意义不言自明,每个人都知道,但能切实做到的人却不多。

高三一年,不少人会定下一些目标,诸如:每天写一篇随笔;每天做一篇现代文阅读;每天做一篇完形填空;每天背20个单词;每天看英文报纸……如果能切实做到,那确实是能收获高考成功的,但能坚持的人又有几个?

我的语文老师曾拿出一篇文章来鼓励我们,它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我把它贴在书桌右边的墙上,学习累了就站起来朗读一遍。短文的题目是《坚持》,这里列出来和大家分享:

坚持体现着沉着。人都是有些欲望的,为了实现某一个预定的图谋,最容易心急如焚,火烧火燎。这实际上是很难归入竞争范畴的,在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身上只不过是一种浮躁和慌张而已。滴水不求朝夕之效,故能坚持穿石的日子;穿石之后,依然平心静气,坚持自己的步伐。这就是沉着。沉着拒绝急功近利,所以才会勾起人们的长久怀念,所以才会对所有的人永远地发挥作用。

坚持的姿势是不很壮观的。因为它常常要我们把头埋得很低,把眼光盯在脚尖,把嘴巴腾出来帮助呼吸。于是,就不可能气宇轩昂,就不可能目光远大,就不可能慷慨陈词,而只能以一副艰难的样子维持着自己的不屈。

坚持下来很不容易。鲁迅先生非常赞赏虽然是最后一个但仍然坚持跪到终点的人。这样的人在赛程中可能最不引人注目,但却最能鼓舞我们这些虽然平凡但仍要生活的人。其实,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竞技状态来面对我们平淡无奇的日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一鸣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豁然开朗的境界,必然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是坚持。

这篇短文鼓舞了相当长的一段日子,而且仍将继续鼓舞下去。但愿它也能鼓舞读到它的每一个人。


我所经历的两次高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