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3:关于游戏本体、圣痕和周边等衍生体系的若干思考 下篇

本文承接【崩坏3:关于游戏本体、圣痕和周边等衍生体系的若干思考 上篇】

4,蹭热度、捞快钱,这个时代需要各种“好高骛远”吗?有种冲突感让我不知道如何表述。
最近有不少事,比如央视老牌主持人去世、肺炎疫情堪称国难、一代球星科比死于意外等,每一件事都是“热点”,而热点就是热度,热度就是流量,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做出各种蹭热度的内容来,质量参差不齐,但这“快钱”是赚得飞起,让人是真羡慕。

我则会不断问自己“Shall I?”说实话,这些内容在我的日常体系中基本属于“知道即可,不会大书特书”。但人性中的逐利,还是会刺激人不断生产这种内容。
羡慕归羡慕,但细盘一部分高流量的“此类”作品,深觉完全没有任何营养,其文案之粗糙,拿来当砂纸都不过分,甚至部分词句或观点就是从“知那个乎”和各种论坛上搬过来的。事实上,蹭热度本身也是门技术活,看一个制作者是“流量主”还是有真才实学,有个很简单的指标——逻辑。

逻辑又可以粗略分为2个观察点,第一是行文逻辑,主要观察视频文案前后的起承转合是否有“因为所以”的关系,即使是讲故事,也要有起因、过程、结果这三叠进;第二是视频体系的逻辑,如果短时间内的作品产出都归属于相近范畴,或者是类似评书般“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逻辑性。
以此来套用,若整个视频中“情绪多于逻辑”,通篇都是“假大空升级版”的“老铁双击666”,虽然几分钟是在“讲述”,实则一两句话,140字就能概括,大概说明制作者足够心机——反正流量就是钱,有人看就行,何必在乎所谓的逻辑和背后裹挟的道德感?

同时,如果1月1日,财经是个爆点就聊奢侈品,2日疫情有动向就大谈病毒起源,3日球星去世就哭天抢地好似世界末日——如果是个团队运作,那还说得过去;但如果是【个人】,只能说是个【成功】的流量主,因为有粉丝有流量有现金,很爽。
对于这种蹭热度赚流量但没有底层知识体系的“呵呵呵呵”,既然这些人粉丝增长数和视频流量蹭蹭蹭,说明完全契合市场需求。历史就是如此相似,每逢重大事件,又会有一群人借势成为“代表”——很多时候,别人的成功自然有其道理,作为看官,有时抱着“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个好思路。

话说,微博最热的那个时代涌现出多少“意见领袖”,而时过境迁,“leader”虽然换了一批又一批,套路还是相似的——“煽动情绪,言不由衷,下口千言,离题万里”。问题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看,更为可怕的是,奉为圭臬,历史的年轮总是会留下相似的痕迹。
我有时觉得,个人品牌的成功,或者是“商业化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做几个“恰饭视频”,或者捞快钱,蹭点热度,骗一圈粉丝,然后继续抓热度输出各种极为低幼的“莫名其妙”。我挺不喜欢这种模式——虽然我不否认很多人因此而赚得多活得爽。

从时间轴的角度看,单纯有品牌但没有系列产品,尤其没有精细化内容,很容易被时代抛弃,我越发觉得,以“捞快钱”为核心捡钱时代就要过去了——门槛太低,涌入者太多,平台会被这种劣质流量拖死。
内容精细化包括:产品输出的价值观、产品质感(类似艺术品、有档次的日用品、廉价质量一般的日用品等)、目标受众、商业理念等。似乎,我才格外明白“商场如战场”的深意,情报、布局、攻守、扩张,皆要稳住基本盘,以步步为营的目标,有时持久战,有时闪电战。

又说回平台,其实做内容的平台国内成气候的也就几家,买版权从来都不是旱涝保收的轻松活。若论整体发展态势,可能小破站还真有可能跻身国内互联网公司TOP10——现在也能看得出目前平台想发力的趋势,以前是平台自由放养,后来是平台引导方向,未来则是平台提供渠道,制作人提供内容进行输出,金主提供资金和方向。
如果这么看起来,平台倒有点反噬如今广告公司的趋势。事实上,我2017年翻大卫·奥格威的几部著作时(虽然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他亲笔撰写),一直在琢磨他的理论同时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甲方,我烧钱的目的首先是让品牌和产品广为人知,其次是刺激人的购买欲(转化率),那么,花最少的钱做最有传播作用的营销才是最合乎商业逻辑的,对吧?——比如之前恶搞的段子,2元钱如何成为全国头条,答案:矿泉水。

那么,如果我把商业逻辑撕裂,重组为:金主出钱,平台提供渠道,创作者自制各种广告,受众自发传播广告这样的四元一体逻辑,整个广告产业估计也就被彻底颠覆了。因为从传播论角度看,这样的传播成本更低,传播效果更高,“玩家”的主动参与性更高,受众从被动接受广告成为广告制作者,这对于品牌认知度和情感积淀的升级强化可不仅仅是一个level。

可能成熟的大广告公司还会做一些有档次有质感的商业广告,但从创意角度看,群众的智慧可是难以想象的——然而,我隐约看到不少平台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真正规模化的不多,但这绝对是个趋势。说实话,即使你做鬼畜视频,能把一个冷门品牌做到妇孺皆知,那从商业化看也是绝对成功的。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崩坏3》本体,还是米哈游这家公司,在商业化、盈利性上,似乎并没有考虑深度布局——也有可能是各种潜滋暗长。《崩坏3》本体似乎也没什么热度,米哈游最近的“爆点”也是毁誉参半。

平心而论,最近1、2年国内手游产业发展之迅猛,吸金之“无情”,着实让很多人虎躯一震。由于资本的聚集,吸引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投身手游领域,无数新手游在质感上的提升像是来自另一个次元——这是好事儿,但也势必会出现大量手游“捞快钱”,忽略内涵的趋势。
如今,各个游戏在技术上的差距并不难超越,但内涵(比如引经据典、架构一个足够耳目一新的世界观、塑造若干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着实没几个突出代表。想来实在是件极为可惜的事儿。所以,能不能跳离游戏本体,去说点受众面更广,但又不是那么阳春白雪的东西呢?

这应该是我在这个历史上罕见的“九州之冬”需要进一步琢磨的内容。当然,如果你有任何建议或意见,也期待你通过评论和私信,与我交流!我相信,你们才是真正的智囊!

常规推广一波自己的作品: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