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感的一些看法

今天我大胆写一写对通感的一些看法。当然我并非文学专业,可能有些例子会有错误。还望大佬批评指正。
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借助通感这种表现方式,来使描述更加生动,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独特的观感。
所谓通感,来看下百度百科的介绍: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简言之,就是将自己神经感官打乱,然后重组。看到你所听到的,闻到你所看到的云云。当然用好了会生动,用不好会生草。比如,“我垂着头走在街边,银杏叶簌簌地往下掉,一道道扑朔的黄影,像鸡你太美的歌声,回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虽然都有黄色的共通点,但这样无厘头的修饰,只会让读者投笔从篮。
因为垂头走是比较沮丧的,可能是手机坏了,或者被人甩了等等。所以为了符合心境,上面的句子可以改成,“我垂着头走在街边,银杏叶簌簌地往下掉,一道道扑朔的黄影,在咯咯咯地笑,我胡乱地踢散秋风。”
可见感官可以乱,但情绪不能乱。首先,我们想想描述什么的时候可以用上,即找出描述对象。
一般来说,人的信息来源70%以上是靠视觉系统贡献的。所以很多通感,会形容看到的东西。下面简单举例几类。
听觉形容视觉。比如,“约翰逊望着窗外失神,还没有等到援军的救助。脸上的八字胡,像一首凄凄的挽歌,葬送了这个小国的春天。”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敌军的不断攻城,约翰逊的军力伤亡很大顶不住了,所以从看到的胡子来描写表情,像听到挽歌一样来预示最终的结果。
嗅觉形容视觉。“鲜红的夕阳,散发出腥臭味,落叶将惨烈的战场埋葬。”战争很残酷,甚至夕阳都染上了血迹。这么一看,简短的几个字就把氛围渲染了出来。这也是通感的妙处。
味觉形容视觉。“笑得好甜”。“我想咬一口这粉蓝的天空。”总之,就是想象一种食物来描写。
触觉形容视觉。像常见的“冷笑”即是。笑容是看到的,但用皮肤感受到的冷来形容看见的笑,言简意赅的表达了对方的情绪。“一道寒光扎进黑衣人的左肩”,这句也是通感,把极快掷出的匕首比作光,这是看到的。用寒,来表示掷匕首人的果断,冷酷。
综合性感觉。把视听嗅触觉全混在一起,这需要设想一个场景和一个简单的故事。比如写一首曲子的感受,可以写成下面这样。“分别向评委和观众席鞠了躬后,他从袖管掏出了一只短笛,开始了表演。低沉的前奏悠悠的响起,像漫步在雪天,路上依稀几个行人。雪花片片,渐渐积聚,越来越重,随着暴风的裹挟,遮住了双眼。只能闷着头踩着一深一浅的脚印。一片白茫茫,漫长而无助,就这样慢慢拖着脚走。。忽然一丝桂花一样的香味飘来。抬起头,眯着眼,看到一个披着斗篷的婉约女子走来,然后擦肩而过。顶着风雪憋着气继续往前走。末了,才回过头,看着她远行的脚印慢慢被大雪抹尽。曲罢半晌,我才回过神来。他像一株梅树一样,静静地在台上站定。”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真的是极致的通感。
还有一些我不知算不算,就是描述对象是抽象词。像“相思苦”“情意甜”这类怎么划分。有待进一步学习。
先说到这儿吧。最后,本人水平有限,真正要学习这些还是要看大师的作品。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