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克拉考尔】历年考研真题、考点解析、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答案解析
一、克拉考尔(名词解释)
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建立了他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该书的副题:“物质现实的复原”,体现了他的中心论旨,因为他把电影看作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其全部功能是纪录和揭示我们的周围世界,而不是讲述虚构的故事。他研究电影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类电影的研究,寻找出一条最符合电影本性的发展路线。为此,他详尽地分析了电影的材料和方法,摒斥了一切“非电影化”的形式和内容,树立起他的“电影化”标准。他的结论是,只有拿着摄影机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摄录那些典型的偶然事件,才能拍出符合电影本性的影片克拉考尔被认为是西方写实主义电影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对传统的故事影片所持的排斥态度引起了很多争议。

二、物质现实复原论(名词解释)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提出的现实主义电影观念。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如果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它便是一门不同于寻常的艺术”,“是唯一能保持其素材的完整性的艺术”,为了达到“复原”的目的,电影只能发挥“纪录”和“揭示”两种功能,而排斥一切经过艺术家设计、有明确思想意图和在故事结构上有头有尾的影片。排斥纯视听形式的实验影片,因为这种影片“固然倾向于避免讲述故事,但它们在这样做时却很少考虑电影手段的近亲性,它们忽视摄影机面前的现实”,“它们废除了故事的原则,只是为了树立艺术的原则,也许这次革命’中艺术得到了好处,电影则一无所得”。看电影的意义在于使现代人有可能把注意力从内心世界转移到生活的外部现象上来,而现代人非常需要这个“转移”,因为现代人患了“思想空虚症”和“认识抽象症”,唯有电影才有可能帮助人们“通过摄影机从这个世界取得经验”,使其“从冬眠状态中,从虚假的不存在状态中彻底恢复活力”。
三、克拉考尔的美学观念(简答、论述题)
1.电影的照相本性
1960年,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中提出了“物质现实复原论”的现实主义电影观念。“物质现实复原论”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这一照相的本性,正是电影与其他传统艺术的本质区别。因此,传统的艺术观念不能适用于真正“电影化”的影片,因为传统的艺术是“从上层到基础”,即从思想意念出发来消化物质现实材料,唯独电影是“从基础到上层”,即从对物质现实的如实反映开始,最后走向一个问题或信念。
2、物质现实的复原
克拉考尔进一步指出,电影的基本特性是电影的记录与揭示功能,他认为:“在再现物质现实时,电影表现在时间中演进的现实”,电影眼中的现实世界是鲜活的、身处流动时间之中的现实。借助这个观点,克拉考尔将照相本体论的电影美学推向极端,认为由于人们容易忽视自然界的某些事物,因而电影对于物质世界客观记录并表现出来的现实,比实际描绘的现实更加丰富,他认为:
(1)电影倾向于揭示在正常条件下看不到的东西,在客观记录的前提下能够发现人类肉眼无法看到或不能看到全貌的事物。
(2)只有电影能够毫不歪曲地呈现一些触目惊心的事物,如自然灾害、战争、暴力事件等。
(3)电影甚至能够以精神非正常的人的视角去呈现其所存在的外部世界。
3、电影是现实生活内部的反射与再现
克拉考尔始终都在强调,电影这种揭示内在运动的能力是以记录可见物质现实为前提的,“电影愈能帮助我们认识组成情节的一切情感和理智活动的外部根源、发展和含义,它就愈电影化。电影必须导引我们深入物质生活世界,否则它就不可能恰如其分地说明这些内在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正是这一世界的产物,并深藏在这一世界之中。

四、巴赞和克拉考尔纪实主义观念的比较
(简答、论述题)
巴赞与克拉考尔通常被视为纪实电影理论的两大代表人物,并有着现象学这一共同的思想来源。在“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纪实电影理论的理论主题等问题上,巴赞与克拉考尔也有着一致的认识,他们都认为电影与现实是一种对应的关系,电影的本性是纪实性地再现现实。不过,二人在理论实质的侧重点上是有所不同的。
1.文学意识与哲学意识
巴赞的电影理论思想基础是一种文学意识。巴赞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精深的造诣,其电影理论研究与文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对电影的解读也常常与文学有关。在他看来,电影本质上无非是使用了另一种技巧的文学。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中,巴赞宣称,导演“直接用电影写作”,“可以与小说家相提并论”。而巴赞的写实主义电影观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电影中的“新现实主义”,这种带有批判色彩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创作观念和手法,同文学中的写实主义一脉相承。
而克拉考尔的电影观念则以哲学意识贯穿始终。克拉考尔一再重申,电影不是艺术。他认为,思维的抽象化使现代人类失去了对世界的具体感受而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而唯有电影能够担负起恢复感性、拯救人类精神的使命,能够“使我们第一次沉醉于组成物质生活之流的各种物象和事件”。电影被赋予了一种形而上的职责,可见“复原物质世界”是达到“哲学拯救”这一神圣目标的中介,而电影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探索这个“物质世界”。
2.神话观与科学观
巴赞理论的出发点是一种神话观。他认为,人类的造型艺术史就是摹仿现实、追求形似的历史,复制神秘的客观“现实”,是人类几千年来向往的神话。而电影的意义即在于,电影影像第一次能够摆脱人为干预和时间不可逆性的影响,实现了完整的神话;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各个发展阶段即逐渐实现这个神话的过程。
而克拉考尔从一开始就明确认识到电影作为科技产物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即电影具有某些科学方法所固有的特性:科学探索功能。摄影机通过高强的捕捉能力精确复制现实,有助于科学求知并产生美感,蒙太奇等技巧的使用则有助于揭示显示表象背后的丰富意义。克拉考尔认为,照相和电影的发明为接触物质世界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正是电影的科技性使它承担起哲学拯救的神圣使命。
3.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
在巴赞“现象学现实主义”的概念中,不难发现,他强调主观真实多于客观真实。巴赞对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十分重视,他认为电影创作者不能有意欺骗观众,因此,要既具体又本质地表现客观世界的真正现实主义,就需要有意强调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精神内涵上的真实。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只要符合现实主义的自觉精神,《诗人之血》这样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即便题材和表现对象是虚构的,也符合真实的标准。
而克拉考尔把“现实”理解为“物质现实”,所以他的真实观更倾向于客观真实。他宣称,电影只适合“攫取事物的表层”,即客观真实,而不适合表现“内心生活、意识形态和心灵问题”即主观真实。在他看来,精神层面的题材都是非电影性的,唯有客观物象才是最高级的电影素材,而电影的重要任务,就是用科技属性去复制这个“物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