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党郡治宫殿建筑在今长治二中校址上

2022-02-06 13:3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上党郡治宫殿建筑在今长治二中校址上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6期 郭新虎(长治二中)

摘要: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上党郡为36郡之一,公元前205年又设置上党郡,2004年长治二中校址发现汉代建筑遣址,可能是汉上党郡治。

一、汉代陶建筑材料

上党,位于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故称上党。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36,上党郡是其36郡之一。汉承秦治,郡治在今长治二中校址上。

当代研究秦汉文化专家,在认定古代城市时,首要条件是依据该地发现或捜集的砖、筒瓦、板瓦、建筑工具等,秦咸阳城、汉长安城、昆阳城、李固城、西汉京师仓、陕西茂陵城等都发现了上述陶建筑材料或工具。

2004年,长治二中动工修建体育馆,挖出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的土坑,这里是一处汉代宫殿建筑遗址,从唐代起历代地方官员修建潞安府学(2004年笔者发现康熙42年6月27日府学碑),宫殿遗址早已破坏。施工队将土坑挖岀的大部分土运往城外,剩下一小部分存入院内和操场,作为将来回填土。笔者就是在这些回填土中发现了汉代宫殿的陶建筑材料的。现介绍如下:

陶砖砖,建筑材料,用于砌墙,砖长30厘米,宽14厘米,厚3厘米,一面饰细绳纹,一头宽,另一头较窄,为制砖时模型变形的缘故(图1)。

板瓦板瓦承接水流,以泄雨水,横断面为弧形,这次现了几百块板瓦。板瓦残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2厘米,面饰绳纹(图2)。

筒瓦筒瓦覆于屋脊和瓦为上,压于左右相邻仰置的板瓦上,防止雨水漏入房内。筒瓦长36厘米,宽13厘米,高7厘米,内壁为布纹,外饰绳纹(图3)。另一个筒瓦,残长23厘米,表面饰绳纹,中间一圆孔,铁钉穿孔将筒瓦固定在房顶的木头上,以防板瓦、筒瓦滑坡(图4),这种方法表现出上党工匠的智慧和才能。

云纹瓦当瓦当是古代建筑材料之一,起着保护椽头和房檐的作用。云纹瓦当,陶质,圆形,直径14.5厘米,厚2厘米,中心饰半球状并坐落在四角形上,周围饰变体云纹,构图清新,布局严谨,美观大方(图5)、(图6),这块瓦当与汉长安城遗址六村堡出土的云纹瓦当直径、纹饰相同(图7,汉长安城遗址六村堡出土,直径14.5厘米)。

长乐未央瓦当(残),直径15厘米,瓦当留“未”和半个“长”字(图8)。另一块,瓦当留“乐央”二字,瓦面至今留下朱色彩绘的遗迹(图9)。长乐未央瓦当多在秦都咸阳、甘泉宫、长阳宫、西汉京师仓、秦汉陵寝、汉长安城出土(图10),傅嘉仪《中国瓦当艺术》中指出,从王莽到东汉光武帝和明帝时期,"瓦当的代表作品中有长乐未央……"

长乐未央,吉语,尽情地欢唱。汉代统治阶级用长乐和未央命名宫殿的名称。长乐宫,该宫是秦代兴乐宫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初为汉高祖刘邦的居所,所为太后常居。未央宫,地处长安城的西南部,•为服务于皇室的人员居住的场所。汉代的能工巧匠将长乐未央用在建筑材料之上,并对瓦当进行美化。长治二中校址上发现的长乐未央四个字安排在四个框内,字体隶书,笔画粗壮,字迹苍劲,为汉上覚郡宫殿建筑所用过的材料。

云纹半瓦当直径11厘米,高6厘米,中间饰草叶纹,为汉代常见的瓦当(图11)

二、建筑工具石夯

夯,是建筑的工具。秦汉宫殿用土做墙,要做土墙就要在墙基堆土,土是松而软,不能成为墙体,做时将土加水闷湿,在墙的两侧使用木板作为挡土的夹板,这时再用夯打土,把土打坚牢,这叫夯土。

长治二中校址上发现的石夯,为汉代郡治宫殿建筑工具,夯体下端为圆锥体,直径、高均为12厘米,上部有直洞,深3厘米,与西汉陕西茂陵出土的石夯形状相似(图12)、(图13茂陵出土)。

三、汉文化的传入

汉朝政治统一,社会开放,为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秦汉实行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守,他们中有的立下战功,有的曾在皇帝身边为官,对都城宫殿的建筑比较了解,到各地做郡守,把咸阳、长安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制陶工艺带到地方,使郡署内的工匠很快掌握制瓦工艺。另外,从秦开始,每年在全国征调几十万人建造宫殿,完工后工匠们也将建筑技术和制陶工艺带回故乡,有的工匠在郡署周围开办手工作坊,烧制砖瓦,供郡署建筑使用。

四、郡治地形的调査

长治二中校址地处上党门西北侧。在2000多年前,这一带地形最高,南面是一条河,西面有十几米深的天然沟,北面也是一条河,东面悬崖下为沼泽地带,是天然屏障,郡治建在高处容易排水,另外河水还可以饮用,河边水草是牲畜的主要饲料。从军事上讲,这个地方容易防官,据原长治二中一些老领导、老教师回亿,学校操场南,原有一座汉代点将台(郡治的城堡),20世纪60年代学校走“五七”道路,在该地修了砖瓦窑,点将台从此消失。箭头,前几年学校修建后勤办公楼,一位医生住房与后勤楼一墙之隔挖地基时,发现了二枚箭头,2004年8月笔者对这位医生进行了专访,他确认在后勤楼建筑时的土堆上捡过二枚箭头,可惜未能保存下来。郡治以北约1000米也是高地,当地人称其为“分水岭”。20世纪50-70年代山西省文管会在该地出土了东周一汉代10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多为地方官员的随葬品。郡治与分水岭,一南一北隔河相望,同为高地,这里可能是官员处理政事的地方和寓所,分水岭则是其基地。

五、结论

通过对汉代建筑材料的介绍、文化传入分析、地形考察,特别是云纹和长乐未央圆瓦当的描述,笔者认为汉代的上党郡治不可能在长子城西南(地方志一处记载秦汉上党郡治在长子,《水经•浊漳水注》“秦上党治长子城”),有可能在壶关城今长治二中校址上(秦汉时长治称壶关),奪关城不是秦汉置壶关县治,而是郡治(至今未发现汉代县治使用云纹和长乐未央瓦当建筑材料的记载)。

上党郡治宫殿建筑在今长治二中校址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