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飞针飞行的纯物理学分析
最近看了一些飞刀、飞针的视频,感慨人类的身体竟然能被利用到这个程度,明明不是直线发力,却能让其接近直线飞出。于是用残存的一点中学物理知识记忆,来分析其发力和飞行原理。
在飞刀或飞针的发力中,无论是从体侧向前,还是从肩上向前向下,手部的运动轨迹都不是像弓弦搭建点那样直线向前,那么是怎么实现直线飞出呢?看了一些旋飞,发现了奥秘:

如图所示,这是『尤里』体系的滑按技术,其修正的核心是在刀飞出去之前,食指在上蹭住了刀背的重心之后。这样如果食指此时的运动方向是向前下方,且向前的速度已经不及刀身自己的速度,则食指充当了拽尾阻力,可以在脱手前修正飞行方向,并且抵消任何之前发力所形成的角动量。
这里有个关键点,就是滑按的位置必须在刀身的重心之后,这和箭的尾羽相同。于是针对这一问题,西方的总优化方向是加长刀身,从而让重心离刀尾尽可能远(听说国标比赛的飞刀标准长度是30厘米)。而日式的棒状手里剑似乎更注重减少尾部重量?

当然,我也见过棒状的,又称飞针。它的处理手法,我猜是利用握不住,让其在手中先滑行一段距离,滑到指尖在其重心之后。
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其距离和初速度。由物理学知识,分解为水平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

上面那副图假设飞刀水平飞出,下面假设其飞出略带仰角。
水平飞出最好算。
h = v_yt *t/2 = g*t*t/2
由其算得滞空时间
t = sqrt(2h/g)
将重力加速度g=10m/s/s代入,得知滞空时间在飞出高度1.5米时为0.55秒,1.8米时为0.6秒。
在高度相同时,此时间恒定,则落地距离l越远代表初速度越高。
l = v_x *t
v_x = l/t = l * sqrt(g/2/h)
我们还可以算出这个速度相当于从多少高度自由落体时的落地速度。
令 g * t' = v_x
h' = v_x * t' /2 = v_x * v_x /2/g = ... = l*l/h/4
设h = 1.5m,l=6m,则 h'=6m. 即初始速度为水平时,高度在1.5m,飞6m落地,初始速度相当于从6m向下自由落体的落地速度。
上图中,为了更精确的画抛物线,我把h改为1.62m,则在飞行6m下落1.62m就可以推导出飞行2m时下降18厘米,以及飞行4m时下降72厘米。
看下面那副图,为了抛得更远,『小明』决定在抛之时加个向上的速度分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从最高点落下相同的1.62m时,即AB段是和之前等价的。所不同的是在之后,由于最高点更高的缘故,又多下落了BC距离,且在之前竖直分速度受地球引力影响,做匀减速运动直至0,多飞了OA段。在仰角不大时,起初的OA段显然对延长距离起的效果更大。
再看DC段,D的起点是1.62m和上图的高度相同,DC段明显小于AB段,这是何故?因为在D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速度向下分量,所以DC段的落地时间要小于AB段。假设低于h才是有效上靶高度,则抛射的代价是可上靶距离变短,且上靶角度偏向下。
为了弥补上靶角度偏向下的问题,我看到不少抛射直飞都『过度滑按』,如图中紫色代表的飞刀,在初始时角度比其速度角度更仰,利用空气阻力逐渐在空中减小这个仰角(和箭支尾羽的原理相似),直至最后以不那么偏下的角度上靶。
当然,最近据说俄罗斯的某人用抛手榴弹的方式抛了34米上靶,我看视频中的最高点都6米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