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咨询之测验解释篇(主体我、客体我的解释)

在生涯辅导中,大致有一个流程——确定生涯发展阶段(舒波生涯发展理论指出,人一生的发展阶段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详细可参考之前up发的文章);分析个人需要并设定目标,选择测验工具(常见的测验工具有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兴趣测验、人格测验、价值问卷、生涯成熟问卷);评估自我信息了解的完整度,即自己对自己是否了解,评估职业信息搜集的完整度(这两个评估实际上对应的便是认知生涯模型中的知识层面——关于自我的知识和关于职业的知识);探索自我与职业、环境的关系;清晰化生涯决定;实行生涯决定(工作),评估工作满意度。以上为一个循环,到达最后的“工作满意度评估”后,又进入一个新的生涯发展阶段,开启一次新的循环。
可见,在生涯辅导里,测验有很大的作用(帮助当事人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与职业适配性等的工具)。而测验的实施、评分,在测验手册上都有详细的解说(不同的测试有不同的说明),在此不详述。而关于测验的解释,虽然在测验手册上也有详细的表述,但是,还要格外注意这部分的操作,否则,生涯咨询中的心理测验就变成了贴标签的过程。
要使生涯咨询真正对当事人的经验产生有效的作用,需要让当事人在测验中“看到自己”,而不只是看到测验的分数。
正如金树人说的:“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习以为常,是觉察的死角”,而正是这些死角的累积,导致了生涯困惑的产生,也使得我们常常犯“同样的错误”。然而,这些模式化的“自动错误”,通常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在个人没有充分觉察之前,即便有人为我们指出来,也不太可能会改变。就像多数思政老师、教导主任那般直接告知“错误”,其实给学生带来的改变是很小的,只有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进行了自我觉察,改变才可能发生。其实心理咨询也是这样,一般不会直接告诉来访者,“你错了,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而是引导来访者自己去探索、发现阻碍自己成长的“石头”。
心理测验的结果就相当于“直接告知”,如果没有咨询师负责人的“解释”,结果只会变成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无法给当事人带来成长或改变。更有效的做法是,将测验的结果还原到个人的经验中。当得到心理测验结果时,不断地引导当事人去思考经历,将自我经验与测验结果融合,让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当事人丰富的生活经验里,产生共鸣,把测验结果的意义内化到当事人心中,指导当事人改变。
从“自我”的角度看,心理测验的结果更是有趣。在生涯辅导中,测验会让人看到“客体我”。什么是客体我呢?举个例子,当我在问:“我是谁?”时,这里便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作为提问者的“主体我”,是此时此刻经验感受着“疑惑”的“我”,另一个是问题中的“我”,即“客体我”(将我作为一个对象来认识)。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没有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时,都是以主体我的角度来生活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过生活),主体我是此时此刻存在着的(活在当下的我)、是反应我自己独特的部分的;而客体我,是在我们反思总结自我时出现的,是过去经验的综合,对于客体我而言,总是在“回忆”中产生,只有根据已经过去的经验才能够总结出客体我(不管怎么说,一旦你意识到并表述了自己是什么样的,那个“我”就已经不是当下的了,被认识的自我其实已经存在于“过去”了),而认识客体我,我们会更多的比照与他人的相似度。实际上,心理测验的结果,即表达的是“客体我”的部分,而咨询师要引导当事人将测验回到个人经验上,唤起“主体我”(当事人此时此刻对过去经验的感受和体验),将心理测验结果的作用增加。所以,如果自己一个人做心理测验(那种权威的,有信效度说明的,不是坊间测验),要想有好的效果,就尽可能地根据测验结果和个人的经验,写一篇总结(解释自己为什么是这个结果,或者为什么感觉这个结果和自己不相符合,“真相”到底是什么)。
以上,都是关于心理测验解释的一些“理论”(关于为什么的解释)。而关于如何解释,也需要注意:
要询问当事人在施测时的感受(重要,如果当事人有情绪做测验,则会影响效果);要让当事人参与解释,而不能全盘有咨询师单方面“告知”结果;减少使用专业术语;在解释时要保持中立,不做任何评价(有可能咨询师觉得结果不好,而当事人却觉得没什么或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