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hmiadzin Cathedral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亚美尼亚语:Էջմիածնի մայր տաճար)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母教堂,位于亚美尼亚瓦加尔沙帕特(Vagharshapat)。它通常被认为是古代亚美尼亚建造的第一座大教堂,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教堂。
最初的教堂建于四世纪初。根据传说,在301年至303年之间由亚美尼亚的启蒙者格列高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建造,在国王提里达梯三世将基督教作为国教之后。它建在一座异教寺庙上,象征着从异教到基督教的转变。当前建筑的核心是由瓦汉·马科尼扬(Vahan Mamikonian)在波斯入侵中严重受损后于483-484年建造的。从建立到五世纪下半叶,埃奇米阿津是亚美尼亚教会最高领袖的所在地。
虽然从未失去其重要性,但大教堂随后遭受了数个世纪的忽视。1441年,一个由数百名宗教人士组成的总委员会在埃奇米亚津举行会议,投票决定在那里重新建造。大教堂由基拉科斯(Cyriacus)在1441年至1443年间修复。当时埃奇米阿津处于黑羊王朝的控制之下,但在1502年,萨法维波斯控制了亚美尼亚的部分地区,包括埃奇米阿津,并授予亚美尼亚教会一些特权。从那时起,圣埃奇米亚津的母亲教廷一直是亚美尼亚教会的行政总部。在16世纪和17世纪,亚美尼亚因其位于波斯和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位置以及这两个帝国之间的冲突而遭受苦难。与此同时,沙阿阿巴斯一世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将多达三十五万亚美尼亚人驱逐到波斯,作为焦土政策的一部分,埃奇米阿津在1604年被掠夺。自1627年以来,大教堂在摩西(Moses)的领导下进行了重大翻修,当时圆顶,天花板,屋顶,地基和铺路都得到了修复。从那时起,大教堂经历了多次翻修。十七世纪下半叶增加了钟楼,1868年在大教堂的东端建造了一个圣器收藏室(博物馆和文物室)。今天,它融合了亚美尼亚建筑不同时期的风格。在苏联时期曾短暂衰弱,但埃奇米阿津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再次复兴。
作为亚美尼亚基督教的中心,埃奇米阿津不仅在宗教上,而且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是亚美尼亚的重要地点。这是一个主要的朝圣地,是该国访问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与附近几座重要的中世纪早期教堂一起,大教堂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