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先別談二次元了,「老幹部次元」才是AI繪畫的藍海(2)

2022-10-16 10:03 作者:胡逆天  | 我要投稿

  「我們家的故事,要是拍連續劇,十部都不夠噢。」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長輩說過這種話。我就聽我奶奶講過。那時候我們看《大宅門》(2001),奶奶說「我們家以前就是這個樣子的」。我想,這我應該多瞭解一些,何況我還是讀歷史系的,之後就問了幾回,聽了不少片片斷斷的故事。老年人的敘述時常會跳來跳去,還會重複,間中夾雜幾句感慨,最常見的感慨就是「可以拍電視劇噢」。

  《大宅門》就是改編自導演郭寶昌的幼年見證。天下那麼多人,到處都有精彩複雜的故事,但能夠拍成影劇的,何其稀少。原因無他,這事太難了,天時、地利、人和、資本、技藝,一樣都不能缺。郭寶昌花了55年才終於把這劇拍成。

  普通人能做到的傳承記憶的方式,首先是口述,再來是圖畫和文字,文字要排在圖畫後面,因為文字發明得比較晚。但即便是現在教育普及了,寫得出通順文章的人也不多──這種事需要練習的,而大多數人雖有潛能,但沒那個動機去練。畫畫就更是如此,誰都能畫幾筆,但要畫到好看還言之有物,就要練很久。

  即使是口述,要把記憶組織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也不容易。我們歷史系有一門功夫叫「口述歷史」,就是引導、協助當事人講故事,留下史料,如果有圖像配合更好。說來容易做來難,裡面有太多細節。如果講述者頭腦清楚又見過世面,像是李宗仁、張學良那樣的大人物還好,記下來自有一堆讀者和相關人士能幫你辨偽存真;如果是普通人,頭腦又沒那麼清楚,你第一步要整理出來都費勁,考辨就更麻煩。雖然困難,也不是做不到,但就是麻煩。除非有特殊的意義與價值,或是有酬勞,一般人不會想做到底的。我也是大三修課時,為了交作業「訪問自己家人,做口述史」,找奶奶聊了幾回,整了幾千字出來,之後就沒再練了。後來也還有再聽奶奶講古,但就沒有再寫什麼。

  「要是能拍戲的話……」我不知道奶奶心裡想過多少次。或許奶奶也會在腦海裡做個導演,編排記憶裡的人事物,然而沒有人看得到。奶奶讀書不算少,但自己不寫東西,也不會畫畫。大多數人不都是這樣的嗎?想過,但想想太難、太麻煩,就算了。我們也一樣。

  一般人頂多也就是寫幾篇憶舊文,零零散散投給報紙雜誌,或是什麼同鄉會的文集,現在則多了網路平台。少數人有心,也上了勁頭,能出到一本或幾本書。注定賺不到什麼錢,也沒什麼獎好拿的,就是了卻一些心願,給自己家人,也給國家留下一些記憶。這也就沒理由去到拍劇拍片這麼大製作的程度,量力而為,用文字這種最經濟的方式,配幾張照片,也就夠了。

  然而現在我們有AI作畫了。

  還沒到能拍片的程度,但我們可以先從小薄本開始。

  我有個小學同學,她大概在懷二胎的時候,給兩三歲的大女兒做了一個繪本,差不多正方形版面的薄薄一本,內容很簡單,就是一家人開開心心,迎接妹妹到來。我去她家的時候,她給我看,然後我給小孩唸了一遍。唸的時候,我是很有些訝異的。

  訝異什麼呢?我訝異的是,這個繪本,它印得和市面上賣的那些童書一樣好,畫也畫得不差,但完全沒有尋常故事書和戲劇小說少不得的那些奇情、高潮、反轉──通通沒有,就是平鋪直敘的家庭溫情。

  我訝異,因為它違反了我習慣的閱讀預期。隨即,我就猛然驚覺:我這訝異,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見異則喜,這是我受過的學術訓練。

  這本小書,需要坊間小說那些奇情、高潮、反轉嗎?我這同學,有想把它公開出版大賣特賣嗎?不需要,沒有。它的目標讀者只有自己家人,而且主要是才三歲的大女兒。它的作者,我同學她她大學學的是媒體,出來做過一段時間記者,所以她會編輯排版,講故事整出個基本的起承轉合,把這樣一本小書做到和正式出版品一樣的質感都沒問題,然而她不需要遵從什麼暢銷書的法則,不需要貼合我們文人作家、段子手、樂子人那些語不驚人死不休、不皮一下不開心的慣習。

  這和我頭幾次看同人漫畫、同人小說的體驗是很像的:「怎麼就這樣?」很多同人作品,並沒有經典和商業作「該有」的要素。「你如果想賣/想拿獎/想要人來看,應該還要加一些……」這種話我們都很熟悉吧。那麼反過來看,如果沒有那麼普通、大眾的目標,人也就可以只專注在把自己想做的做出來就好。

  當然,如果無利可圖,單憑興趣,通常是不夠讓人願意多費工夫去做哪怕只是薄薄一本小冊子的。但如果把「自我實現」和「給自家小孩看」兩枚砝碼加上去,又有電腦可以大大減輕工作量,事情或許就不同了。

(待續)


先別談二次元了,「老幹部次元」才是AI繪畫的藍海(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