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理论笔记第二季(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 1 文学的本体视域

2023-08-30 06:55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Part 1 文学的本体视域

Chapter 1 文学的定义方式问题

Chapter 2 文学本质问题与文学事件论

一.文学本质问题

所谓文学本质,就是在追问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

1.文学是否可以定义

①文学不可定义

重要代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将世界分作“可说的”“不可说的”。前者是可以寻找到具体的定义的,而后者不存在明确的对应物,是不可说的。后来维特根斯坦又写了一本书《哲学研究》,提出了“家族相似”这个概念,指出很多概念是不断延展,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的。(维特根斯坦所举的例子是游戏)这种观念背后就认为,有些概念是无法定义的,因此也无需太纠结。维特根斯坦的一位追随者,莫里斯·韦茨(《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提出,给艺术下定也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艺术有一个不断变化的特点,经常会诞生新的形式与思想。所以一旦定义,就会有艺术家来挑战这个定义,例如各种后现代主义艺术。而艺术和文学在这方面上没什么太大区别。

此外,还有一位反本质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具体论述可以参见原书第二章。

②理论与经验的区别问题

在我们的观念中,文学似乎确实是存在一个界限的。这个界限是来自于经验的。也就是文学在经验上是可定义的,而在理论上是“不可定义”的。当经验与理论冲突时,我们实际上应该倾向经验。理论一定是源于经验的,应该寻找的是一个更好的定义方式,而非用“不可定义”糊弄过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某个概念,应该是有着其相对确定(而不是绝对确定)的含义的。

2.文学定义方式

最简单的是实指定义,即直接指出被定义物,实际上不提供任何有关被定义物的本质知识。然后是逻辑定义,将被定义物与另一个物体通过关系连结在一起。

①属加种差法

被定义项=种差+临近的属,即考察被定义项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和被定义项处于怎样的集合之下。通过属加种差法,可以尝试定义文学。

②文学的存在方式(定义文学的起点)

存在方式简单而言就两种,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而文学属于精神形式。

③文学定义

文学的属是精神,精神分作很多部分,包括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而文学在其中属于艺术。而文学的种差来自于文学的媒介,文字。所以得出文学的定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主流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语言和艺术这两个的定义更难理解了。所以实际上属加种差法一开始就有问题。

 

二.属加种差法的问题

①只是揭示了关系,不能揭示本质。相当于是在概念的大网中为文学找到了坐标,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揭示文学的本质。

②假设了种之间的差界限是清晰的,而这种假设是不可靠的。

无论是实指定义还是逻辑定义,本质都是下定义的一种方式。而对于文学而言,似乎凡是都有例外,所以下定义好像不太适用于文学定义。回归根本,我们下定义的目的是为了找本质,所以或许某种意义上,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关于文学的明确的定义。

 

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1.唯名论与唯实论

假设有一个叫做同类事物的共相的东西(本质),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的,而唯名论认为共相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共相是个纯粹虚构的词,使用这个词没有实际指向,单纯是为了方便。因为这两种存在,就出现了所谓的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认为所有的共性事物都存在一个同样的本质,而反本质主义认为这个是虚构的。当今哲学界更多倾向于唯名论。对于唯名唯实的问题,有一个有代表性的解决思路。

2.结构论或关系论

简单而言,结构论或者关系论的观点是,本质不是依赖于具体物质的,而是依赖于组成这个事物的特定的关系或者结构。例如十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虽然在器官水平等各个方面已经完全不同,甚至血细胞都换了一批了,但是我依然拥有者十年前的我的相同的身体结构的器官关系,所以保持了同一性。同理解释忒休斯之船。按照这个观点,文学的本质就是组成文学的关键结构,尤其体现在文学对语言的运用上。当然这个理论也是有瑕疵的。

3.本质主义的问题和缺陷

①预设了一个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关系。也就是说,一开始就预设了文学存在本质。顺便一提,西方有一个与本质主义类似的说法,“逻格斯中心主义”。

②误以为本质是一个普适性的既定事实。而事实上,本质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任何关于文学本质的定义,一定是特定时期或者特定意识形态下的文学。

③误以为文学的本质是唯一的。因为如果认为文学本质是唯一的,很容易犯一个错误——过渡概括。即概括了,但因为概括的过多导致什么都没说。

4.反本质主义的问题和缺陷

①反本质主义很容易导向虚无主义,反本质不等于无本质。

②没有区分所谓的绝对的本质主义和相对的本质主义。即我们可以承认没有绝对本质,但是可以存在相对本质主义,即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学是有特定的本质的。

③文学本质具有一定的可把握性,这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提到了文学性的四个维度(审美文化语言符号等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文学性在四个维度方面有着各种变化。而这四个维度,就构成了文学的一个大致的定义。所以我们将文学问题,转化为了所谓的文学性问题。从一个是非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强度问题。从《史记》是不是文学,《论语》是不是文学,转化为了《史记》和《论语》的文学性强弱问题。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看法。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至今(2023.8.20)也是众说纷纭。

 

四.作为事件的文学(额外提供一个角度,简要提一下)

2012年伊格尔顿《文学事件》。认为文学本质是就是一个事件,每次文学创作或者文学阅读都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就此,伊格尔顿提出文学具有的四个特性,此处不做过多展开。

 

 

 

Chapter 3 审美文化与虚构情景

Chapter 4 文学语言的独特性问题

一.文学的文化属性与审美属性

当我们将文学视作一种文化形态的时候,文学就有了历史性。但同时文学不是一般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审美文化,即具有审美属性的言语行为。进而,文学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

1.作为文化形态的文学

①文化的本质

古今中外文化的定义可能有不下一百种,这里选用雷蒙·威廉斯的定义: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理性,包括感性,包括人与人,包括人与自然,等等之类)。因此,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层次结构。

②文化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文化存在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人活在世界上,要与世界打交道。所以几乎所有文化定义中都有一条:文化是人创造的。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是某种文化,通过语言来回应人与世界的关系。

2.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

①审美文化

以审美视角来对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的重塑。因此,这种重塑是可以不同于现实的。重塑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审美,从而符合人的某种审美理想。而审美的本质(之一)是无功利性,通过无功利性来实现人的某种需求。同时审美的本质(之二)是能带来愉悦的。

当你把文学视作一种审美文化时,它就注定和现实生活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使得文学可以呈现出一些现实生活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因此对于文艺作品,不能用现实逻辑去约束它,而要用审美逻辑去约束。

②文学提供虚构情景

文学通过虚构情景,让人能够释放情感。又同时因为文学的无功利性,使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被压抑的情感可以释放出来。科林伍德《艺术原理》指出,人的情感分作负荷阶段和释放阶段,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关系。而艺术的功能就是将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这种观点可以解释所谓的对悲剧的喜爱。悲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完美激发了人被压抑的对于完美的欲望。当然对于悲剧美学还有许多其他解释。同时也可以解释对于恐怖电影恐怖游戏的喜爱之类的事情。而这一切恰恰体现了,艺术作品作为对于现实的代偿的功能性。因为现实中有许多不满的东西,而在艺术作品的虚构情景中得到了补偿。

注意,这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的功能只是代偿,文学作品同时也有着建构现实的功能,此处先不提。

 

二.文学的语言属性与符号属性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①陌生化与自动化(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

②非指涉性和指涉性(或多义性和确定性)(或深度和浅度)(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韦勒克《文学理论》)

③虚拟性和现实性(或描述性与解说性)(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

④内指性和外指性(施蒂尔顿《虚构文本的阅读》、弗莱《批判的解剖》)

⑤情感表现和信息传递(或可感性和非可感性)(瑞恰兹《美学原理》)

⑥生成性语言和惰性语言(保罗利科《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即文学语言的意义可以被不断的生产,而日常语言没有生产的余地

⑦伪陈述和陈述,即文学语言中事实的真伪并不重要,文学不指向现实的真伪。例如“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因此考察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现实影射并不重要。

当然事实上这些界限都是相当模糊的,日常语言不一定没有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语言也不一定真的有这些性质,也确实许多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日常语言差距不大。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分明的区别呢。

⑧述行语言和记述语言(约翰塞尔《言语行动表达与意义》、奥斯丁《如何用语言做事》)

当今有一个很重要的学派“语用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的内容,而在于语言的运用。记述语言的特点是对事物进行描述,而述行语言不是描述,而是某种许诺,暗示,暗示说话人要执行和实践他所说的内容。例如“太阳从东边升起”和“我保障明天就去做”。

文学语言之所以是述行语言,体现在文学语言背后体现出对于读者的某种说服,劝说读者走入作品描绘的情景中,相信作者所说的是真实的。所以这个过程对于文学语言而言要使用说明技巧,怎么改变语言都没有要求,只要达成让读者相信这个情景可能存在即可。

⑨保罗·德曼在《阅读的寓言》中指出,语言中存在一种矛盾性,即字面意和修辞意可能截然相反。当这种矛盾性出现的时候,就孕育了成为文学语言的可能性。所以他认为,语言文学就是含蓄意义与清晰意义之比超过日常标准。

 

 

 

Chapter 5 文学情感与后情感文学

Chapter 6 文学形象与文学真实

一.文学的情感性和形象性

1.情感性

目前而言,我们认为没有情感的文本不能算文学。

①情感和欲望(需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至少是因为有话要说。而有话要说,极为可能意味着现实存在着某种匮乏,以及存在某种审美理想。情感可能就来源于克服这种匮乏的诉求。而其中文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情感的独特性方式。

②情感与主体

情感是生命本质的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的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并且这种个性和情感需要以特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学作品表达情感的一个独特方式就是通过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与其背后的情感体现为某种绑定关系,这也意味着文学作品一定有着主观性,情感背后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读者看到的似乎更多的是作品的个性而非社会的共性,也因此我们需要跨过前者看到后者。

③后情感文学

在消费社会的今天,在文化工业的今天,情感可能是被建构出来的。同样在文学作品中,情感可以具有某种虚假性。例如当今很多网络小说网站会对小说进行分类,分类的背后就意味着某种情感,某种主题,已经被模式化。

后情感主义文学(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的情感有几个特点:虚拟性,表演性和代理性。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作家的情感表达可以不依赖于自身经验甚至自身想象力,而按照固定套路模式去生产情感,而另一方面,这种情感的高度普适性,使得个体对这种情感的共鸣是可以被构建出来的。

此外,后情感主义文学在情感表述上有着三个特点

(1)可复制性

这也就意味着情感失去了内在体验,变成了一种话语。

(2)与主体的分离

情感有意识的拉开了与主体间的距离,即情感不再属于主体的一个独特性经验。这也就使得读者更容易形成认同。

(3)情感话语的泛滥

情感话语的泛滥导致情感的无限制贬值。例如古代的感伤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怀才不遇,个人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而近代的感伤围绕一种个体的被异化展开,而当代的感伤更多成为了一种符号。

2.形象性

文学需要依靠形象来抒发情感。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为什么需要依靠形象。首先,文学抒情的中介是语言,而语言是有公共性的,是理性的存在。但文学表达的内容是情感,而情感是私人性的,感性的存在。私人性的情感需要通过公共性的语言表达,就必然会导致一种损耗,而形象就可以在其中构成一种转换的媒介,因为形象同时具有公共性和可阐释性。形象可以表达出一种语言无法表达出的东西。

文学理论中有个经典命题“形象大于思想”。因为作者需要借助形象去表达自己私人化的主观情感,所以造成的效果就是,形象可能会比作家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

所谓形象大于思想,就意味着作者创作出一个形象的时候,这个形象所产生的生命力,一定要比作者创作时的想法要多得多,毕竟形象是不受作者控制的。往往好的作品,形象与思想之间的鸿沟会非常大。下面仔细讲一下形象大于思想。

3.形象大于思想

①至少包含两层意义:作品所包含的含义超过了作品的主观意图,作品形象所表达的意义与作者主观目的存在矛盾。一个比较经典的情况是,作家一定程度上无法把控形象(人物)的发展。

②原因

(1)形象的不确定性和间接性

形象不是直接对应某一个特定的诉求,形象就是一个人,而人的目的是不确定的。所以很容易发生不受作者的主观意图控制的情况。

(2)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读者的欣赏,或者说阅读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讲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而从历史角度看,作者的创作往往受到时代限制,而作品会随着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意义。

③作者自身思想的矛盾

作家的主观意图不等于作家的全部思想。典型代表托尔斯泰。

 

二.文学的想象性和虚构性

1.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①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某种反应,真实性作品即为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真相的。这个理论问题在于,什么叫做现实生活真相。

②真相不是现象真实而是本质真实。《西游记》即为比较有象征性的代表。关键在于什么叫做本质真实,这又回到了什么叫本质的问题。如果将本质看作是共性,《少年维特之烦恼》之类的作品又如何评价。以及共性又是哪一类人的共性。

③文学作品讲究艺术的真实。又引出“什么是艺术真实”。有人提出即是通过形象反应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而这也会有问题。

关于文学真实性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这里提出一个思路。

我们谈论所谓文学的真时,往往强调的是与现实相符,即一个透过文学认知现实的过程。在这种要求下,文学具有某种认知性。但是文学的真实不能止步于认知性。我们在谈论“真”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到真的多义性。简单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的真,一个是价值的真,而文学的真实应该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前者即为所谓的认知性。但是在真正的阅读过程中,读者真正关注的是价值之真。所以文学不求真而求真,文学不求事实之真而求价值之真。

 

 

 

Chapter 7 审美意识形态及其论争

Chapter 8 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审美意识形态

1.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

①肯定

(1)1982年,孔智光《试论艺术时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

(2)1982年,钱中文《试论人性共同形态及其评价问题》,文艺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意识形态。钱中文教授提出了所谓的“审美反映论”: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层面的反映。

(3)1989年,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提到了所谓文学的独特性。文学的独特性指的是审美反映。

(4)1992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材》,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5)1999年,童庆林《审美意识形态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②反对

(1)1988年,董学文,提出文学存在的非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结合。同时,他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出自于马克思,而马克思指出的是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形式,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

(2)2003年,周忠厚《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3)2006年,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阐释文学意识形态的复杂性。

2.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证逻辑

①《文学理论教程》

(1)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引用马克思)。

(2)文学是具有特殊性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

(3)文学的本质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意识形态

②马工程《文学理论》(文学的性质)

(1)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两本教材虽然在表述上不太一样,但是在逻辑上其实没有太大区别。这个逻辑从思路上讲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这种定义方式有点类似于属加种差法,因此也有着属加种差法的问题。总而言之,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至今仍然相当激烈且复杂。

 

二.文学与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概念内涵

①意识形态的本质:想象

(1)意识形态不是知识,也不是科学,因此意识形态不能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判断对错。

(2)意识形态是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是一种“本该如此”的想象。而当这种想象受到挑战的时候,个体就会为自己的意识形态辩护。

(3)这种想象,同时是一种“本不属于自我”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想象是被建构出来的。即个体对于事物的想象是被商品社会提供的。

(4)意识形态是一种作用于实践的想象。当个体建立了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的时候,就会付诸行动。

②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询唤

询唤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广告,广告在当今社会的主要功能也是建构意识形态。询唤即为,不断的建构个体成为主体,建构个体的认同,也就是一个人获得自己是谁的感受的过程,包括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为了符合这个社会地位需要做的事情等等之类。

2.文学与意识形态

文学是建构意识形态的很重要的部分。首先谈一下文学中的意识形态批判应当如何实现。

①分析作品如何建构了自我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形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意识形态中的某种镜像(拉康镜像序列理论),而镜像的作用就是照见自己,寻求某种认同。同时在叙事策略上(讲什么不重要,怎么讲重要),尤其是一些叙述的套路中,也常常涉及着各种意识形态。此外,还有叙事类型等角度,此处不再多展开。

②分析作品存在的离心结构

离心结构指的是,作者表层所说的意思(中心),和深层传达的意思(离心)之间的偏差。

③分析文学作品传播过程当中的接触,改写与误读

尤其是很多童话,其随着时代的改写和被翻译为国外作品时所遭受的改编,都有着相当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文学理论笔记第二季(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 1 文学的本体视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