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如何与江湖人相处的?
说到“江湖气”大家都会想到五侠小说,金庸笔下的仗剑走天下,那么谁是最能搞定江湖人的人呢?许多人都在猜准备拆解的人是谁,猜杜月笙最多。杜老板确实是一个非常会做人的人,但他本身就是江湖人。今天拆解的这位,人不在江湖,却被江湖所拥戴,这才是真的厉害。这个游走于江湖中最终成了大事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国父孙文,我们称呼他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是共和制的缔造者,直到今天,每年的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上都会竖立起他的巨幅画像。
|双花红棍孙中山
孙中山一生奔走在各色人物之间,是一位江湖中行走的顶级高手。他是著名帮会洪门的“双花红棍”,红棍就是元帅, 双花红棍,就是内外有职衔的超级大元帅。 换句话说,洪门的管事人听他的调遣。
清朝有三大帮会,红花青叶白莲藕。
红花就是洪门,也就是天地会。《古惑仔》里的洪兴,就是一个洪门的堂口。
青叶指的是青帮,这个字也可以写成“清”,黄金荣杜月笙都是青帮弟子。
白莲藕是白莲教,是以山东河北为发源地的秘密宗教,嘉庆年间,白莲教在川陕鄂起事造反,声势很高,甚至还有一支队伍联合了宫里的太监,从北京宋家庄(就是地铁五号线那一站)出发攻打皇宫,在龙椅上坐了几十分钟。道光皇帝当年还是皇子,用鸟枪打死了反贼二人,回来在爸爸面前获得了不少的加分。
洪门一直主张反清复明,青帮是站在清政府的一派,白莲教一直都是政府打击的对象。
这三派都有实力,孙中山加入洪门,毫无疑问是最正确的,白莲教带有严重的迷信色彩,青帮忙着自己圈地发财,只有洪门,和与洪门同气连枝的“哥老会”,一直都和清政府关系不好,是革命可以团结的对象。
之前有一部电影叫《十月围城》,很多人看完之后都感叹,说这个电影可以叫“让领导先走”,这个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会党人士和江湖人士保护孙文的那种气势一点没有虚构,在当年,很多人都愿意为孙文大哥而死。
我们之前说过,书生气十足的人,对江湖气有严重的不适应感,孙中山是一个革命家、留洋学生,他是怎么让这些会党大哥倾心的呢?
|一个大夫的人脉
首先, 孙中山是个不错的大夫,这在他早期帮他积累了不少的关系。
我们关系户同学里,当医生的同学还相当不少,有的人说自己努力钻研业务,不善于交际,问我应该怎么办。
其实医生交朋友最容易了。
能够接触到各行业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老师,一种是医生。
老师的资源可能维持六年或者三年,过后除非大家有更深度的利益交换,不然可能关系就不灵了,学生总有毕业的时候。(衡水中学这样的名校校长另算。)
医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患者,即使安全治愈也会对医生客客气气,谁敢说自己能不求于医生的呢。
富有的、有权势的患者,对自己的性命特别珍惜,在清朝末年,传统医学不能对付的疾病,现代医学已经有了不少的办法,而孙中山学的就是西医。
西医孙中山要写信给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那个时候没有公开的电子邮件,孙中山能做的事情就是托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同乡关系。
1890年.他给自己的同乡、办洋务、外交的官员郑藻如写信,但是当时郑已经半身不遂,病休归乡,信件寄出后就没有下文了。
第二次上书时,他选择了写信给李鸿章。
孙中山请求前任澳门海防同知魏恒写介绍信给盛宙怀,盛宙怀再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堂哥盛宣怀(这是大清国的洋务大咖),最后当面恳请盛宣怀把自己引荐给李鸿章。
还记得我们关于“帮忙”的系列攻略吗? 这是一个麻烦的请托,涉及到了三个中间人。
魏恒很轻易就答应了他。魏恒一家子都是孙中山的病人。
魏恒患痔疮二十多年,“其苦已甚,其累日深”。孙中山诊治七天后,“其痔遂脱”。于是全家老幼都无比信任孙中山的医术,有任何毛病都请他看诊,最后也确实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魏在推荐信里说:“(孙)善中西医术,知者甚多,妒者亦不复少”。
我们把任何一个大夫介绍给自己的朋友,都是一件很不错的事,大多数人不会拒绝。
当时孙中山除了上门看诊,还分别在医馆、中西药局和镜湖医院诊症,三个不同的地点分别对应着葡萄牙人、中层以上的华人和看赠医的赤贫华人。
行医时,孙中山照顾了各个阶层人士的利益,可以算是广结善缘。
一个人无论是搞维新还是闹革命,都应该结交形形色色的人,这点上孙先生就属于早动手,早受益。
|谈论革命的人
李鸿章日理万机,没有时间接见孙中山,不过考虑到盛宣怀的推荐,还是让自己的幕僚接见了这个年轻人,孙中山给李鸿章的上书后来发表在《万国公报》上。后来的孙中山就逐渐脱离了办洋务搞维新的套路,走上了“推翻清廷”的路。
这期间的孙中山也走了不少的弯路,有一阵他和梁启超联手,大家最终因为政见不同而分手,但是还有一点往往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一个组织之内,不能允许有两个明星。
孙中山是个中V小V,梁启超的名气在那个时候还要大得多,而且梁的文章强于孙中山,梁启超一天写一万字轻轻松松。
但是孙中山的特长是演讲,他知道怎么能把一件事给讲通俗了, 同盟会会员李世泉后来回忆说:“当时我的年纪最小,每次开会演讲,都是由我给孙中山倒茶喝,我都大体能听懂孙先生讲的革命道理和爱国大事。”
这一点就 将孙中山和高高在上的理论家区别开来,年轻人、受教育不够高的人都容易接纳他的观点。
孙中山的演讲感染力很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他的对手谈论他的时候,称呼他为“孙大炮”,就说这个人爱放炮。
“大炮”在粤语里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热爱吹牛。今天我们说“嘴炮党”也是这个意思。
当时孙中山在加拿大华侨中间募捐,想要发动他们资助国内反清革命,买账的人并不多。有人问他用什么兵力去打倒清朝,他只是笑着说:“清朝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
对方觉得孙中山完全是在吹牛,笑话他是“孙大炮”,从此这个外号就流传开了。
孙中山后来在演讲中一次用这个外号自黑:“广州有很多人叫我做‘孙大炮’,好吧,现在我就要开大炮了”。不纠结,不动怒,这是强者才有的情绪管理能力了。
古龙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名字可能起错,外号是不会起错的。
“大炮”这个外号,其实增加了孙中山的辨识度,那么多家人在提倡革命,大炮这个名字最最深入人心。
关于大炮:
孙中山在清帝退位之后去见袁世凯,说自己不当临时大总统了,要去修铁路,有生之年要“修十万英里铁路”,袁世凯听了他的说法,心里满满的震惊:“这怕是个傻子吧。”
顺便说一句,中国有十万公里铁路是2013年才做到的,离十万英里(16万公里)差距还很大。
孙中山的信徒跟梁启超粉丝的冲突到后期变得非常白热化,这个时候中山先生那些有江湖气的追随者就有了大用,梁启超的粉丝组织聚会,孙中山手下有个著名打将名叫张继,擅长使手杖,打遍会场无敌手。
1935年汪精卫(还没当汉奸)曾经被刺客刺杀,就是年近五十的张继抱住了刺客,张学良缴下了刺客的枪。民国有不少这种神奇的人。
|孙中山历险记的主角
上上周我们分享过斯大林的故事,在组织需要他写检讨的时候,他索性写了一本书。
孙中山也做过类似的事, 曾经把自己的倒霉事变成传奇,自己也就成了传奇的主角。
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后,流亡到了英国。他在满清驻伦敦公使馆外游荡了几天,计划争取使馆内的华人支持革命。消息走漏后,使馆工作人员设置埋伏将他拘捕,预备秘密押送回中国处决。
他的老师康德黎多方奔走之后,孙中山被释放出来。
英国和美国的媒体都做了大幅报道,把他誉为“历史中之重大人物”。在释放后的第二天,孙中山就致函给伦敦各家报纸的主笔,感谢他们给予的帮助与同情。
多么知情识趣的人啊。
没过多久,他把这段倒霉经历写成了一本《伦敦蒙难记》。
你写多少篇文章,江湖人未必认识你,但是如果你变成了一段传奇,江湖上就有了你的传说。
尤其是遇险、被捕……死里逃生。
要知道江湖人都爱看戏听评书,佩服死里逃生的好汉。要论说革命成绩,黄兴出力更多、功劳更大(做炸弹还丢了手指),但是到武昌起义之后,所有人都认为孙中山是当然的领袖,就是因为他的名气大,他是一个传奇。
《伦敦蒙难记》是孙中山最好的公关,明明是工作失误误入敌手,这是一个低级错误,却最终名满天下,成了最大赢家。
|比江湖人的气场更强大
书生气十足的人,往往会在江湖气十足的人面前感受到压迫感。
其实越是成名立万的江湖人,越会对读书人特别尊重、特别客气。各种会党大哥见到孙中山的时候,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人不怕死,敢造反;这个人读书多,讲的道理对;这个人朋友多,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这个人身材不高,但相貌堂堂,会穿衣服,风度非常好;这个人还自己设计过服装(中山装)。
江湖人支持革命者,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呢?
让自己从黑、灰社会进入白社会;让自己的朋友执掌政权,自己的处境会更好;看着对脾气的人成功,也无比激动。
|江湖人会选择怎样的读书人做朋友
1.不事儿
能在台上讲庙堂道理的人很多,愿意坐下来,和我们喝酒谈心的人也很多。
两件事都能做的人,只怕就没那么多了。
所以读书人只要自己实力强了,去跟江湖人结交,不会结交不到的。
2.有激情
江湖人容易被理想所打动,如果这种理想带一点叛逆气质就再好不过了。
3.懂我的痛点
这些海外洪门的成员都是华侨,他们加入社团很多不是为了威风和厉害,而是为了不受欺负。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孙中山本身是华侨背景,哥哥一直都侨居海外,他理解华侨被人欺负、被人排斥的那种感受, 跟他们谈论驱除鞑虏,建设强大的中华,这些人是非常心动的。
4.不炫耀、不矫情
孙中山能说英语、日语、国语和粤语。徐克的电影《黄飞鸿》里曾经设计了一个黄飞鸿和孙中山见面的场景。
黄师傅参加医学会议,讲“人有五行,金木水火土。”老外全部懵逼脸。这个时候孙中山站了出来:“我来帮你翻译吧。”
孙中山用英语是这么说的:“人类有五个重要器官,心肝脾肺肾。”
当年看到这个场景,就觉得徐老怪真是一个懂人情世情的人,如果历史上的孙中山真的遇到黄飞鸿,他一定会帮这个忙,而且一定能帮得这么好。黄飞鸿如果遇到孙中山,也一定会成为愿意为他献上性命的人。
江湖人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一旦认可了你,会向整个圈子去推荐你。
孙中山选择加入洪门之后,他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他在内地洪门当了龙头,出去之后就很快被海外洪门(致公堂)所接纳。
几位大佬都佩服他,着力在捧,这个时候的洪门也有保皇派,反对他加入,但是孙中山的支持者力量更强。
“我们反清复明,孙先生推翻满清,正是我们自己人。”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就无法反驳了。
担任了“双花红棍”之后,孙中山就有了会党当中的影响力,还有会员们的资金支持。
真正的气场不是粗声大嗓。
大家可以找来孙中山的演讲音频听一听,非常柔和,带点南方口音的老先生在讲道理。
当然,他从来也不是单凭着理论去说服人。
他也会谈论利益:
“这是建国债券,10美元一张,革命成功之后,值100美元。”
孙中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讲家,他曾经说过: “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
有朋友向他请教演讲之法,他就给对方开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演讲清单。
1.练姿势
“登上演说台,风度姿态,马上就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
开口讲演的时候,举止动作又要使观众有安静祥和之气,最忌轻佻作态。要处处出于自然,有时严重,唤起注意,不可故作惊人模样。予少时研究演说学,对镜练习,至无缺点为善。”
今天我们想要练习做一个好的演说者,就可以先找一个全身大镜子,从纠正自己的仪态开始。
前几年春晚有个节目,京剧老生和流行歌手同台表演,很多小姑娘当时纷纷发微博说被老生圈粉了:身姿挺拔,仪态优雅,看起来特别精神。
这是长年不辍练功的结果。我们可能很难达到人家的程度,但是健身、舞蹈和瑜伽等运动都可以改善一个人的仪态,大家都可以去尝试一下。
2.练语气
“演说如作文,但是以气为主。
气贯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说至最重要处,言语声、掷地作金石声。至平衍时,恐听者有倦意,宜傍引故事,杂以谐语,提起全场之精神。谠言奇论,一归于正,始终贯串,不得支离,动荡排阖,急徐随事。予少时在美,聆名人演说,于某人独到之处,简练而揣摩之,积久,自然成为予一人之演说。 ”
说的是 演讲需要有抑扬顿挫,同时要一气呵成。紧要关头要适当强调,平淡的地方可以讲讲段子来让大家打起精神。
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听那些名人演说,在他们讲得好的地方细细揣摩、模仿,天长日久, 这些优点都会变成自己的。
3.演说须笼罩全局
“凡大演说会,有赞成者,亦必有反对者。登台眼观四座,有何党何派人,然后发言,庶不至离题。出言不慎,座中报以怪声,此演说家之大忌。必使赞成者理解清晰,异常欣慰;反对者据理折服,亦暗中点头;中立者喜其姿态言语,亦易为左袒。万不可作生气语,盛气凌人。予在华盛顿,见有议案本可照例通过,但某议员登场忽骂及他党,致招否决,此一例也。演说纲要,尽于此矣。诸君他日归国,有志于政治,即有需于演说,故为君等告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开口之前就要确定台下坐着哪些党派哪些人,然后才好掌控局面。要让赞成你的人清楚理解你的意图,感到欣慰;反对你的人也被你折服;中立的人则会因为你的姿态言语好看而偏向你。
千万不要发怒,盛气凌人,如果挑起不必要的冲突,就有可能会招来意料之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