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I.12:超曲线(双曲线的一支)的基本研究

2022-11-05 20:42 作者:DrSlimeBall  | 我要投稿

设:有一顶点为A的圆锥,圆BC为其底面圆,过其轴的平面截得轴三角形ABC(I.3证明),同时有另一个平面,该平面与底面交线为BC,且BC⊥DE,与圆锥面的交线为截线DFE,F为截线的顶点,G为DE与BC交点,连接FG易得FG为此圆锥截线的直径(I.7 and 定义4证明)。 此时,二面角F-DE-B的平面角>∠ACB,所以延长FG与AC,最终会于圆锥上方相交于H点,再过点A作AK∥FG,且AK交BC于K,最后过F点作FL⊥FG且使得AK²/BK·KC=FH/FL成立 又过点N作直线RNS∥BC,作直线NO∥FL,连接HL并延长至与NO交于X,最后过L和X作LO与XP,使得LO与XP∥FG 首先与I.11的初步证明步骤同理,易得RMS三点在以RS为直径的圆上,且因为RS⊥MN,所以容易推出MN²=RN·NS 已知FH/FL=AK²/BK·KC=AK/BK comp. AK/KC,且因为易得△AKC∽△HNS 所以AK/KC=HN/NS 同理因为易得△AKB∽△FNR 所以AK/KB=FN/NR 将得到的关系代入已知,于是 FH/FL=FN/NR comp. HN/NS=FN·HN/NR·NS 又因为易证△HLF∽△HXN 所以HF/FL=HN/XN,且容易得到HN·FN/XN·FN=HN/XN,将这一关系代入FH/FL=FN/NR comp. HN/NS=FN·HN/NR·NS 最终得到HN·FN/XN·FN=HN·FN/NR·SN 化简得XN·FN=NR·SN 又因为已在圆RMS内证出MN²=NR·SN 等量代换得MN²=XN·FN 对于最后这个式子,不难发现MN就是纵线,FN就是横线,而XN则是通过f(p)得到(p=FL),且易知XN-FL=XO=t(t>0),又根据相似(△LOX∽△HLF),可以得到t/p=x/HF,这里的HF被称为横截边,令HF=2a,得到t=px/2a 代入后得到y²=(p+px/2a)x 最终我们就可以将它写成y²=px+px²/2a 由于对于最后的结果,我们得到的等式中乘以横线的XN>p=FL,也就是说最后得到的因子比竖直边大,画出来比竖直边长,阿波罗尼斯便将这样的圆锥截线命名为超曲线。 下面附图是书中对于超曲线命名缘由的解释,与我的解释类似。

I.12:超曲线(双曲线的一支)的基本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