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學格物通 湛若水 首卷白話翻譯
學伴有抄錄了,甘泉子的 "聖學格物通" 做練習。首卷的內容,有些理解,可以幫助學習。 原文也一併附在其中。
聖學格物通 明 湛若水
(01) 南京吏部右侍郎臣湛若水誠惶誠恐稽首頓首昧死,上言:「臣伏覩嘉靖四年七月初四日邸報,該司禮監官捧御筆㫖意一道,命文臣將歴代鑑書中撮其有關於帝王徳政之要者,撰直解講,並周易、詩經、中庸序次聯冩日逐進覽。又欲將尚書作為文詞或詩或賦,以成一代美事,用備開冩。臣誠懽誠忭,不揣疎愚,謹采五經諸子史及我聖祖聖宗格言、大訓疏解成帙,名曰『聖學格物通』,謹進上。聞者伏以龍興而雲從,聖作而物覩,故上有采菲之誠,則下懐獻芹之悃;上有光天之徳,則下共臣帝之願。乃感召之一心,亦不應而徯。志在物理,則固有然者。是以㒺避夫位,逺言親之嫌,必致其廸徳;沃心之懇,况乎位有崇卑而臣子之心則一乃臣。舊忝講官而忠愛之念不忘者哉。臣聞帝王之治本乎道,而道徳之懿存乎心。心無事而不包。」
这段文章是南京吏部右侍郎臣湛若水上书皇上的内容。他说自己看到嘉靖四年七月初四日的官方文件,命令文臣们选取历代鉴书中与帝王德政有关的内容,进行撰写讲解。同时,要按顺序逐日阅读周易、诗经、中庸等经典,还要用尚书的文词、诗歌或赋文,创作一些美好的作品,以备开国功臣大典之用。他非常高兴,表示自己没有藏私心,采集了五经诸子史以及圣祖圣宗的格言、大训疏解等成书,取名为《圣学格物通》并呈交上去。他认为,上天有龙兴而云从的奇异,有圣人之言而万物露出其真相,所以他以诚挚的心意进献上去。他相信,如果皇上有着高超的道德品质,臣子们也会有同样的愿望。他说,他虽然避开了一些高位,但他会一心一意地献身于物理学的探索,这是他的志向。他相信,帝王的治理首先要在于道德,而道德的高尚则存于心中。心中有道则万事皆顺。
(02)事無一而非道,惟心有所蔽則道不見,如鑑有所塵則明弗昭。故聖帝明王必先務學而修徳,講學皆以治心,將達諸事業而成其治化焉。如磨彼寳鑑以大其光照也。蓋心事合一體,用同原,雖殊塗而同歸,實一致而百慮有天徳則有王道,具内聖則具外王,故溥博淵泉而時出流水,盈科而後進,滄溟之廣不外勺水而求華嶽之崇,必自卷石而累。是知萬變萬化,只在一徳一心,故堯舜禹三聖授受惟曰精一執中,成湯文武千古相傳亦云懋徳敬止,孔顔明博文約禮之教,孟軻示詳說反,約之功夫羣籍所載,皆務此本而曽子之傳尤得其宗。故大學之書,全功在乎格物,而格物之要,其道本乎知行,知止定静,安慮相承。即其功夫,意心身家國天下貫穿,乃其實地。
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道理,但只有內心沒有遮擋才能看到道理,就像鏡子被塵埃覆蓋就看不到自己。因此,聖明的帝王必須先學習和修養自己的德行,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理自己的心靈,才能完成治理天下的使命。就像把珍寶鑑定鑒定器打磨得更加發光發亮一樣。因為心靈和事物都是有根源的,儘管它們的外表不同,但它們的本質都是一致的。只有內在的聖德才能統治外在的王道。所以,廣大的知識和深厚的心靈,能夠引出豐富的智慧和功德,並且能夠擔當起家庭、社會、國家和天下的責任,這才是最實際的表現。古代聖人如堯舜禹掌管天下,都講求專注心志、執中守正,成就了非凡的治理成就。像孔子、顏回、孟子等人,也都將格物致知作為學習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曾子,更是深入體悟了其中的真義。因此,大學一書中的精華在於格物致知,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知行合一,有定力和安定的心境,能夠貫穿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和天下的治理。
(03)必綱舉而目斯張,惟領挈而裔乃理,雖心有良知,不假外求。然學于古訓,乃可有獲。六經諸史,皆所以明心,而千聖萬賢必歸乎窮理。總是同條同貫,那堪二本三本言。念臣乃嶺海鮿。儒舊忝翰林末品,以三十餘年而力學,至六十之外而無聞。竊嘗有得於大學之正經,自謂不詭於聖賢之中路。下契乎程張,至其理乃格物之言。上稽諸聖祖,論大學在脩身之訓。乃於職務之暇輒加蒐羅之功。粤自帝王之經,有倫有要。爰逮祖宗之訓,有典有則。輯事以從其類,取義以暢其情。因事以明其理,㑹理而感諸心。
必须抓住关键而目标才会清晰,只有领袖才能带领后代正道。虽然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内心,但不需要向外求助。但是,通过学习古代的经典和历史,才能获得智慧。六经和历史都是为了理解人的内心而存在的,而伟大的圣人和英明的君主都关注于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和最高的道德准则。这些经典和历史都是有着相同的主题和精髓,而不是二者之间的分别。作者自己也曾通过学习《大学》的经典获得了一些收获。在作者的职业生涯中,他也一直致力于理解经典和历史,并将这些智慧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通过研究经典和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职责,这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思考问题,明白自己的内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04)故一聞一見,若决江河而前,言往行可以畜徳。雖或掛一而漏夫萬,可因以觸類而盡其餘,所以開發聰明,擴充良知,庶幾為祖述憲章之一助也。茲蓋伏遇皇帝陛下聰明天授,孝敬神通,篤志聖賢之學,既日新而又新,期致天下之治必㑹極而歸極,奮振委靡之餘,大𢎞中興之業。仰攬乾綱,俯補坤維,掀掲天地,彌綸宇宙,並明日月奔走,鬼神誠振,古大有為之君,實歴代僅間見之材也。經筵日講不間,夫寒暑隨處用力,豈貳於宫庭?
听到一件事或看到一件事,就像决定江河一样,可以积累美德。即使有时会漏掉一些事情,但可以从类似的事情中推断出剩下的内容,以扩展我们的智慧和良知,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宪章的传承。现在,我们有幸遇到聪明、有天赋的皇帝,尊重并积极学习圣人的思想,致力于不断创新,希望治理天下,使它达到最高水平。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振奋精神,以拯救这个倒退的时代。我们需要从宇宙中的天地中汲取力量,以振兴世界。这些都是古代伟大的君主所具有的素质,他们的才能是史上少有的。我们需要每天在经筵上努力学习,无论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的时候都要努力,这样我们才能像皇帝一样成为英才。
(05)故敬一有箴,洪範有序。仰仭神衷,深造聖域,猶不以能而自滿,抑且以虚而受人。即與堯之清問下民,舜之好問好察,何以異哉?此臣所以不辭夫四載編摩之勞,必盡其一心夙夜之瘁,竭精畢神,刳心戮力而欲效愚於聖徳,庶有禆于涓埃也。干犯天威,伏祈電覽。倘於萬幾之暇,不遺一得之愚,逺宗聖哲之謨,近法祖徳之懿㑹,萬理於一心,由成徳而致治。式恢蕩蕩之徳,用𢎞丕丕之基,如天之覆,如地之載,勵無前之休烈,如川之至,如日之升。永多所之,厯年臣無任激切,屏營之至。謹以所纂撰聖學格物通一百卷,並序纂要目録,共為二十八冊。黄綾套袱封襲,謹隨表上進以聞。嘉靖七年六月初一日,南京吏部右侍郎臣湛若水謹上表。
敬畏是有箴言的,洪范是有秩序的。我们应该尊重神灵的心意,深入学习圣贤的领域,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更要谦虚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为什么堯善于倾听人民的声音,舜善于发问和观察,这两个圣人的做法有何不同?作为臣子,我不辞劳苦,用心几年编写此书,全身心地倾注其中,刻苦钻研,希望能够效仿愚公移山般地努力追求圣贤的道德,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在这里,我谨将所编纂的《圣学格物通》一百卷和序纂要目录共二十八册,用黄绸封装,随表呈递给皇帝陛下。希望我的努力能够得到您的赏识。此致,敬礼!(这篇文章比较难懂,需要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也许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注释)
(06)序。 臣若水序曰:「夫聖學格物通何為者也?明聖學也。明聖學何以謂之格物通也?宋儒程頥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致知在所養,養知莫過於寡欲。夫以𣹢養寡欲,言格物則格物有知行之實,非但聞見之粗矣。然則何以至其理也?知止知也,定静安慮行也。知而弗去,格物之功盡於此矣。夫通有四倫,焉有總括之義,焉有疏解之義,焉有貫穿之義,焉有感悟之義。夫聖人之道,莫備於大學。大學曰:『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臣子,湛若水在序言中说:“什么是聖學格物通呢?它是明聖學的一种表现。明聖學怎么能称之为格物通呢?宋代儒者程頤说过:『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事物的本质,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它。人的知识和智慧的提升需要有合适的培养,而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欲望。因为只有在对欲望有所克制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理解事物并把理解转化为行动。
既然要理解事物的本质,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需要做到‘知止’,即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停下,不再追求更多。需要有‘定静’的心境,保持安静和冷静,以便行动更加自如。明白这些,就能更好地去领悟格物的思想。而格物又包含了四种境界:总括、疏解、贯穿、感悟。这些境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
聖人的道德理念,在《大学》中有所体现。《大学》中说:‘如果想要在天下显明自己的道德,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如果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整齐自己的家庭;如果要整齐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身;如果要修身,就要先正其心;如果要正其心,就要先真诚;如果要真诚,就要先致知。’所以,我们要通过格物来致知,只有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更加真诚。只有真诚,才能使我们的心境正常,身体健康。只有身体健康,家庭才会和睦。只有和睦的家庭,国家才能治理好,天下才能安宁。”
(07)夫自天下逆推,本於格物,是格物乃其本始。用功之要也。又自物格順循其效於天下,是格物乃其本始致效之原也。經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物格者,其本始之謂乎?宋臣彭龜年曰,大學之書,其節雖繁而道甚要。格致而已。張栻答曰,自誠正以至治平,固無非格致事也。伏覩我太祖髙皇帝諭侍臣曰,大學一書,其要在脩身,而大學古本以脩身釋格,至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經文兩推,天下國家身心意皆歸其要於格物,则聖祖盖深契。
夫古本《大學》之要矣乎,由是言之,聖人之學通在於格物矣。故曰有總括之義焉,凡意之事則誠意之類舉之矣,凡心之事則正心之類舉之矣,凡身之事則脩身之類舉之矣,凡家之事則齊家之類舉之矣,凡國之事則治國之類舉之矣,凡天下之事則平天下之類舉之矣。
如果想要从天下事物的效果出发,找到本源,就必须从格物开始。格物不仅是修行的关键,也是达成事物效果的原因。在经书中说:“事情有始有终,物品有本有末”。那么,物品的本就是指格物吗?宋代臣子彭龟年说,虽然《大学》的文字很繁琐,但关键还是在于格物。只要格物,就可以达成很多事情。张栻回答说,从诚正到治平,都离不开格物。我国太祖高皇帝在一次谕旨中说,大学这本书的要义在于修身,而《大学》的古本也是把修身解释为格物,直到说:“这就是了解本源,了解到极致。”经书中多次提到格物,说明圣人的学说都是基于格物的。因此,大学中有總括之義,凡意的事情都是以诚意为例,凡心的事情都是以正心为例,凡身的事情都是以修身为例,凡家的事情都是以齐家为例,凡国的事情都是以治国为例,凡天下的事情都是以平天下为例。
(08)輯事以從其類,取義以暢其情,故曰有疏解之義焉。列誠意所以示人於意焉,格之也;列正心所以示人於心焉,格之也;列脩身所以示人於身焉,格之也;列齊家所以示人於家焉,格之也;列治國所以示人於國焉,格之也;列平天下所以示人於天下焉,格之也。意、心、身之於家、國、天下之事,非二也,一以貫之也。
故大學於誠意,曰好惡,曰慎。獨於正心,曰忿懥,曰憂患,曰恐懼,曰好樂。於脩齊,曰辟,曰好惡。於齊治,曰孝弟慈,曰心誠求,曰恕。於治平,曰絜矩,曰辟,曰好惡,曰忠信,曰仁義。皆以其心言之也,而通之於各條。
通过“格物”来梳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心灵和身体的修养。通过分类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并且将这些情感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在家庭、国家、世界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运用“格物”来达到更好的结果。在大学中,我们学习到的是如何通过真诚和谨慎来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憎恶;如何通过忿怒、忧虑、恐惧和快乐来了解自己的内心;如何通过自律和诚实来达到身体的修养;如何通过孝顺、敬爱、慈善和宽恕来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如何通过忠诚、信任、仁爱和正义来达到治理国家和维护世界的目的。所有这些,都源于我们内心的真诚和诚信,而这正是“格物”的核心。
(09)因事以明其理,因理而㑹諸心,通一無貳。故曰有貫穿之義焉。是故君子之學,讀誠意之事,則感其意之理。讀正心之事,則感其心之理。讀脩身之事,則感其身之理。讀齊家之事,則感其家之理。讀治國之事,則感其國之理。讀平天下之事,則感其天下之理。理也者,吾之良知也。學之者,所以覺其良知也。知也存之,又存存存而不息。
由一念以達,諸萬事皆行也。故曰有感悟之義焉。是故讀斯通者,意心身家國天下之理皆備於我矣。故君得之以成其仁,臣得之以成其敬,學士得之以成其徳,家國天下之民得之以㑹極而歸極。是故聖人之學無餘藴矣。或曰諸通無格致者何也?臣曰誠意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無非格致之地也。夫又何贅焉?或又曰夫格致而不及天地萬物者何也?臣曰意心身家國天下一貫,聖門切問近思之學也。然而天地萬物同體無外矣,雖位育配天可也。
因为事情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道理而贯通各方面,达到一统无二的境界。所以说有贯穿之意义。所以君子学习时,读诚意的事情,就能感悟其中的意义。读正心的事情,就能感悟其中的心理。读修身的事情,就能感悟其中的身体之道。读齐家的事情,就能感悟其中的家庭之道。读治国的事情,就能感悟其中的国家之道。读平天下的事情,就能感悟其中的天下之道。道理就是我的良知。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觉醒良知。知识存留下来,继续存留,永不消逝。
一念之间,万事皆可实现。所以说有感悟之意义。所以,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到身心家国天下的道理。所以,君主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可以成就自己的仁德之道,臣民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可以成就自己的忠诚之道,学者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可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之道,百姓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可以达到自我完美的境界。所以圣人的学问没有多余的内容。有人说这些通俗易懂的经典没有深刻的内涵,怎么回答呢?我回答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情,都是深入细致的学问,没有多余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身心家国天下贯通一致,这是圣人学问的精髓所在。有人又问:为什么这些学问不及天地万物呢?我回答说:身心家国天下一体,圣门探索的是近思之学,但是天地万物同体无外,所以位于天地之间也可以是完美的。
(10)誠意格:臣若水序曰:何以不著致知格?
曰經曰,致知在格物,則格物即致知也。誠意何以言格物也?
程頤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
至也者知行並進之功也,於意焉而至之也。至其意之理也。
是故,審幾也立志也,謀慮也,感應也,儆戒也,敬天也,敬祖考也,畏民也,皆意之事也。
人主讀是編焉,感通吾意之理,念念而知,於斯存,存而行,於斯以有諸己,則格物之功庶乎於誠意焉而盡之矣。
凡八目:審幾〈凡三十九條〉,立志〈凡四十條〉,謀慮〈凡四十七條〉,感應〈凡五十四條〉,儆戒〈凡一百二條〉,敬天〈凡五十一條〉,敬祖考〈凡二十九條〉,畏民〈凡三十六條〉。
右篇内采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孝經、論語、中庸、孟子、左傳、國語、史鑑、新書說苑、白虎通、周敦頥、程頥、程頤、張載、楊時、韓愈、胡安國、真徳秀、張栻、朱熹、司馬光、尹焞、胡宏、諸儒録集,及國朝皇祖皇宗聖諭。
"誠意格",也就是要我们真诚地去理解事物的真理。格物就是理解事物的真理。程颐曾经说过,"格"指的是追求事物的最高境界,"物"指的是事物的真理。只有理解了事物的真理,才能算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事物。所以,我们要审察自己的思想,立下志向,考虑计划,感应事物,警醒自己,敬畏天地和祖先,畏惧人民,这些都是我们要真诚地去做的事情。
如果君主读这篇文章,理解其中的道理,严格地遵守其中的要求,思考并行动,就能达到理解事物的真理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实现就是“誠意格”。这篇文章列举了八个方面,包括审视自己的思想,树立志向,考虑计划,感应事物,警醒自己,敬畏天地和祖先,畏惧人民。这些都是要真诚地去理解并实践的内容。
这篇文章的来源是采用了多种古代经典的著作,包括《易经》、《诗经》、《春秋》、《礼记》、《周礼》、《孝经》、《论语》、《中庸》、《孟子》、《左传》、《国语》、《史记》、《新书说略》、《白虎通》、《周敦颐文选》、《程颐文选》、《程颐文集》、《张载文集》、《杨时文集》、《韩愈文集》、《胡安国文集》、《真德秀文集》、《张栻文集》、《朱熹文集》、《资治通鉴》、《宋史》等,并附有国朝皇祖皇宗的圣谕。
(11)正心格:臣若水序曰:「正心」何以言格物也?程頥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至也者,知行並進之功也,於心焉而至之也。至其心之理也,人主讀是編焉而感通吾心之理。念念而知於斯,存存而行於斯,以有諸己則格物之功庶乎於正心焉而盡之矣。」
正心上〈凡二十五條〉正心中〈凡二十八條〉正心下〈凡三十一條〉
右篇內,采易書、詩、春秋、禮記、論語、孟子、左傳、國語、史鑑、新書、周敦頤、程頤、程頥、張載、邵雍、朱熹、陸九淵、吕大臨、胡宏、楊時、張栻、陳植、魏了翁、諸儒錄集及國朝皇祖皇宗聖諭。
「正心格」,為什麼要跟「格物」連結在一起呢?程頥解釋說:「格」是指達到某個境界,「物」是指事情的道理,達到道理的境界才叫做「格物」。同理,「正心」也是一個境界,指的是人心中的理念,只有真正明白了正心的道理,才算是真正的「正心」。人主讀這本書,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體悟並實踐它,才能將「格物」和「正心」的功夫都發揮到極致。這本書中包含了三部份,分別是「正心上」、「正心中」和「正心下」,涵蓋了易經、詩經、春秋、禮記、論語、孟子、左傳、國語、史鑑、新書、周敦頤、程頤、程頥、張載、邵雍、朱熹、陸九淵、吕大臨、胡宏、楊時、張栻、陳植、魏了翁等學者的見解,以及國朝皇祖皇宗的聖訓。
(12)脩身格:臣若水序曰:“脩身何以言格物也?”程頥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至也者,知行並進之功也。故大學舊本以脩身申格物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於身焉而至之也。至其身之理也。是故威儀也,言動也,徳業也,皆身之事也。人主讀是編焉,感通吾身之理,念念而知於斯,存存而行於斯。以有諸己,則格物之功庶乎於脩身,焉而盡之矣。”
凡三目。正威儀〈凡四十七條〉。慎言動〈凡五十九條〉。進徳業〈凡九十二條〉。
右篇内采易書、詩經、春秋、禮記、周禮、孝經、論語、中庸、孟子、左傳、國語、史鑑、新書、說苑、周敦頤、程顥、程頥、張載、邵雍、楊時、張栻、朱熹、韓愈、陸贄、吳澄、許衡、諸儒録集及國朝皇祖皇宗聖諭。
臣若水在序言中说:“修身如何能够涉及到格物的道理呢?”程頥回答:“格物之道是至高无上的道理,物是指宇宙的本原道理,只有深入理解它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格物之道。至高无上的道理需要通过知行并进的努力才能够领悟,这种努力必须从修身开始。只有修身之后才能够深入理解身体的道理。因此,仪态端庄、言谈举止、品德行为等都是与修身有关的。人们阅读这本书时,会被书中的内容所感染,深入理解自己的身体之道,念念不忘并且付诸实践,只有如此才能够达到修身和格物的境界。”
《脩身格》总共分为三个部分:正威仪、慎言动和进徳業。书中采集了易经、诗经、春秋、礼记、周礼、孝经、论语、中庸、孟子、左传、国语、史鉴、新书、说苑、周敦颐、程顥、程頥、张载、邵雍、楊時、張栻、朱熹、韩愈、陆贽、吴澄、许衡、《诸儒录集》以及国朝皇祖皇宗的圣谕。
(13)齊家格:臣若水序曰:齊家何以言格物也?程頤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至也者,知行並進之功也。於齊家焉而至之也,至其家之理也。故大學齊家章以辟以好惡言之,乃吾心應之之理也。是故妃匹也,嫡庶也,親長也,太子也,內外也,孤幼也,臣妾也,皆家之事理也。人主讀是編焉,感通吾心處家之理,念念而知,於斯存,存而行於斯。以有諸己,則格物之功庶乎於齊家焉而盡之矣。
“齊家”怎麼用格物來解釋呢?程頤回答:“格物是要理解事物的本質,而這種理解是靠達到事物的至境才能做到的。至境就是知識和行動相結合的成果,並且在家庭生活中實踐。在家庭中,需要理解家庭的本質,所以《大學》的齊家篇講的就是如何避免偏見和喜好,去掌握正確的家庭理念。妃嫔、嫡子和次子、長幼和太子、內外和孤兒寡婦、僕役和家丁,都是家庭中需要處理的事情。當人們讀了《大學》的齊家章,並理解了家庭的本質,就能夠念念不忘,融入生活中,以實踐自我。如果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就能夠把格物之功運用到家庭中,並且把它完美地實現在齊家之中。”
(14)治國格:臣若水序曰:治國何以言格物也?程頥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至也者,知行並進之功也。於國焉而至之也。至其在國之理也,故大學治國章以孝弟慈以心以仁讓以恕言之,吾心感應乎國之理也。是故,事君使臣也,立教興化也;事長慈幼也,使衆臨民也;正朝廷也,正百官也,正萬民也,皆國之事理也。人主讀是編焉,感通吾心,治國之理念念而知於斯,存存而行於斯。以有諸己,則格物之功庶乎於治國。焉而盡之矣。
臣若水在序言中問道:「治理國家如何能算得上是格物之道?」程頤回答道:「格物之道即是將至理和事物的道理連結在一起,兩者相輔相成。至理是指智慧和行為共同進步的功夫。在治理國家方面,我們要將至理應用到國家的治理之中。所以在《大學》中的治國章節強調要以孝順、弟道、仁愛、讓位、寬容等精神,這些精神與國家治理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服侍君主、教化百姓、孝敬長輩、體恤弱小、規範政府官員、治理萬民,這些都是治國之事。人主閱讀此編,感通於心,領悟到治理國家的道理,然後不斷地思考和實踐,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樣做,便能夠將格物之功用在治理國家上。」
(15)平天下格:臣若水序曰:「平天下」何以言「格物」也?程頤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至也者,知行並進之功也。於平天下焉而至之也,至其應天下之理也。故《大學》平天下章以「絜矩」以「好惡」以「忠信」以「仁義」,言之無非吾心應天下之理也。是故,公好惡焉,其要矣;其用人焉,則學校也,舉措也,課功也,任相也,任將也,六官也。其理財焉,則脩虞衡貢賦也,抑浮末也,飭百工也,屯田水利也,馬政也,漕運也,勸課也,禁奪時也,省國費也,慎賞賜也,蠲租也,薄斂也,恤窮也,賑濟也,皆天下之事理也。人主讀是編焉,感通吾心,平天下之理念念而知,於斯存,存而行於斯,以有諸己,则格物之功庶乎於平天下焉而盡之矣。
臣若水在序言中说:「平天下」这个词怎么能与「格物」相提并论呢?程颐回答道:「格」是指「至」,「物」是指「理」,只有达到其正确的理念才能说是「格物」。「至」也就是知行并进的功夫。在平天下上达到这一点,就必须符合天下的理念。所以,《大学》中的平天下章,强调「克己复礼,绝伦无疵,好恶不失,勇毅笃实」等,无不是符合天下理念的要求。因此,治理国家时,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例如:公正对待好恶之事;重视教育,制定课程,培养人才,安排官职;处理财政,修筑宫殿城墙、调节赋税、组织百工、治理田地水利、管理马匹、掌管运输、鼓励课税、禁止挥霍、节省国费、审慎赏赐、减轻租税、救助穷人、赈济灾民等,都是符合天下的事理。人主阅读这篇文章,会感同身受,从而理解治理天下的方法,深深铭记在心,并将这种方法贯彻执行。只要自己身体力行,就能够达到「格物」之功,进而实现平治天下的目标。
凡三綱二十目
公好惡〈凡二十一條〉
用人 學校〈禮樂政教附凡一百五條〉舉措〈凡九十八條〉課功〈凡四十七條〉任相〈凡七十一條〉任將〈凡六十一條〉六官〈凡三十五條〉
理財 脩虞衡〈貢賦附凡四十四條〉抑浮末〈禁淫巧奢侈附凡四十九條〉飭百工〈凡一十五條〉屯田〈授閒田水利附凡四十五條〉馬政〈凡二十四條〉漕運〈凡一十六條〉勸課〈凡二十五條〉禁奪時〈凡二十七條〉省國費〈冗官冗食冗兵冗役之類凡一百五條〉慎賞賜〈凡三十八條〉蠲租〈凡二十九條〉薄斂〈凡五十六條〉恤窮〈凡三十四條〉賑濟〈凡三十九條〉
右篇内采《易書》、《詩經》、《春秋》、《禮記》、《周禮》、《論語》、《中庸》、《孟子》、《國語》、《左傳》、《新書》、《說苑》、《白虎通史鑑》、陸贄、韓愈、栁宗元、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胡瑗、胡宏、邵雍、羅從彦、楊時、張栻、胡安國、范祖禹、陸九淵、真徳秀、陳植、王栢、許衡諸儒錄集及國朝皇祖皇宗聖諭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