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社】一战捷克军团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477号:捷克军团(1914-1920)-The Czech Legion 1914-20。原作者David Bullock,绘图Ramiro Bujeiro。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关于捷克军团全面而准确的书并不存在,尤其可悲的是1999年出版的一本发行量有限的捷克文相关书籍中出现了许多错误。1919年至1938年间,早期的军团老兵团体曾致力于材料的整理,但它们主要集中于对个人和部队经历的描述,因而缺少撰写彩色制服手册所必需的资料。1939年到1989年间,军团事务接连遭受到纳粹和苏联的持续接管,文件、条令和档案被封存、销毁甚至丢失。那些面对国家机器的压制隐藏或通过其他方式抢救出来的纪念品在存储过程中也经常遭到损坏、解体和褪色。让这一切更加复杂化的是当今国际拍卖会上会出现有大量“真实的”军团物品,其中许多都是为了应对各种老兵团体聚会这样的特殊场合改造或重新制造的。因此,本书彩图的描绘既涵盖了历史学范畴,也涵盖了近代考古学的范畴,它需要以条令、照片、合理的推断和大量的经验常识之间的比照作为开端。即使基础扎实,也必须要考虑到当时关于服装面料和着色染料资料的缺乏、装备交付的延迟性、对官方条令所做的推论、多变的地方习惯以及个人的即兴创作所带来的变量,并通过照片和个人回忆资料做出精确的修正。

A:法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西线,1918年
1914年至1915年间,纳泽达尔(Nazdar)连所穿的制服与法国外籍军团的其他部队所穿的是相同的。
根据1916年10月12日的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旅和之后的第5师都使用了法国陆军的“地平线蓝色”制服,并采用一样的通用徽章佩戴方式以及装备,而1918年4月28日和8月13日的命令才确立了与捷克斯洛伐克人有关的特殊规定。白色金属制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徽章被贴在法国山地猎兵贝雷帽的左侧,这是各级军人在通用出行帽具上都会佩戴的帽徽;这一徽章上展示了波西米亚王国几块古代领地的纹章(参见图G1)。但在最初的命令中,要求的是采用红白蓝法国三色旗(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旗帜也选择了相同的颜色)图案的徽章。作战条件下则会使用法国的M1915式阿德里安头盔,捷克斯洛伐克的徽章则取代头盔上法国陆军的兵种徽章。
上衣和大衣的肩章带靠外侧会佩戴椭圆形的毛毡布徽章,长55毫米,宽30毫米。这种徽章的底色为深蓝色的,上面是红色(所谓的茜红色)字母C和S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军官版的可能还会展示银色的刺绣字母图案以及镶边;不过照片证据还显示军官版的这种徽章不带银色滚边——军官和士兵版本的都会采用红色滚边。
上衣和大衣的领子上都佩戴长尖头领章,这种领章带红色滚边,各级别军人通用的,领章上展示着红色(士兵用)或银色(军官和准尉用)的团的数字编号,不过很多照片显示征募军人会佩戴未经授权的白色数字编号徽章作为替代品。金属扣子被涂成地平线蓝色并呈现浮雕字母“CS”(捷克斯洛伐克的缩写)字样,军官的纽扣比普通士兵的小25%。
A1:军士长,第21团
这名军士长戴着有捷克斯洛伐克徽章的阿德里安头盔,整个头盔被涂成哑光地平线蓝色。代表军士长的两条银色斜条佩戴在两只袖子上,左袖子上臂位置的四条深蓝色服役倒V字章每一条都代表了6个月的服役期,再往下的深蓝色徽章是轻机枪熟练造作徽章。对军士长这一军衔来说,领章上佩戴银色数字徽章并非强制规定。他手中的团旗的四角上展示着波希米亚、斯洛伐克、西里西亚和摩拉维亚的纹章。在上方的“21 Pluk”和下方的“Vojska”字样之间是金色的“CS”字样,翻译过来是“捷克斯洛伐克陆军第21团”的意思。第22和第23团的团旗的正面图案也基本一样的,但反面却不相同,比如第22团团旗虽然也采用国家标志色,但不带盾形纹章,中央一条细蓝线将“CS”字样上下分开。
A2:中尉,第22团
他的军衔通过两只袖子上各两条银色直杠以及山地猎兵贝雷帽上两条缎带倒V字(位于白色金属制捷克斯洛伐克徽章的上方)来表示。领章的佩戴符合对军官的规定;带银色字样的椭圆形肩章是军官版的其中一个变种,它的边缘采用了红色滚边。图中所示的服役倒V字章是深蓝色的,但当时的绘画还显示了这种徽章的银色军官版的存在,同时这些绘画上还出现了佩戴在右袖子上的负伤章。另外,中尉的随身武器是8毫米口径的勒贝尔M1892式左轮手枪。
A3:下士,第21团
他的头盔上有法国步兵的榴弹图案徽章,夹在上面的一支小树枝则是捷克斯洛伐克人自己搞的战场标识物。8毫米口径的M1883/M1896式勒贝尔步枪上装有一面采用捷克斯洛伐克国旗颜色的连的标志旗,旗帜按在硬木杆上,顶端是黄铜制的手榴弹形状尖头,一支树枝则固定在尖头上。袖子上的两条深蓝色斜杠是代表军衔的,制服、装备和通用徽章则与1916年10月以来法军所使用的一致。另外在三条服役倒V字章下方,下士还佩戴了掷弹兵熟练徽章,肩章带上则是蓝底红色图案的椭圆形徽章,该徽章图A1人物也会佩戴。

B:意大利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意大利前线,1918年
军团的通用制服、徽章和装备的使用都遵循意大利军队的规定。在意大利有两个捷克斯洛伐克人组织,本图描绘的是第一个,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另一个是“本土卫队”,是1918年11月停战时由被遣散的奥匈帝国战俘组成的,在经历政治审查后,他们将被转交到新共和国手中,并在那里改编为安全部队和边防警卫,而在下文中也会提到一些关于“本土卫队”制服的情况。
当在前线或出行时不方便戴头盔时,军团士兵们会戴灰绿色的山地帽,而“本土卫队”戴的是标准的意大利步兵帽,上面佩戴黑鹰徽章以及通常处于国家标志色制上的营的黑色数字番号。官方的领章采用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旗的颜色,也就是上白下红加明蓝色宽边的矩形徽章,,但很多照片显示一些领章没有明蓝色宽边(“本土卫队”则不佩戴这种领章)。像机关枪操作手这样的专业徽章佩戴在左右领章上,尤其是1918年10月的制服条令对这一做法作了规定以后。
左臂佩戴的灰绿色盾形章上展示着滚边、数字番号以及字母“C”和“S”互相交织的图案——这些元素在征募军人版的盾形章上是覆盆子色/紫罗兰色的,而尉官则是银色,校官为金色。这种盾形章最初由居住在罗马的捷克雕塑家奥斯卡·布拉达(Oskar Brazda)接受任务进行设计,本来采用的是灰绿色底面黑色图案的设计以便符合意大利对徽章式样的要求。布拉达的瑞典妻子艾米·波塞-布拉道娃(Amelie Posse-Brazdova)在帮他制作徽章原型时在当地商店找不到黑色布料,于是她就裁剪了她的一条连衣裙作为替代,而裙子的颜色正是覆盆子色/紫罗兰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原型设计得到了位于罗马的捷克斯洛伐克军事当局的批准。
B1:下士,机枪班,第32步兵团
山地帽上出现了几种布面材质的老鹰帽徽,这些老鹰为黑色,带红眼和红嘴(原文如此)。图中这一版帽徽还带有中心上白下红(捷克斯洛伐克国旗的颜色)的圆盘,而另一版较大的鹰徽鹰头朝右,老鹰位于捷克国旗之上,而国旗侧处于交叉的步枪和军号之上;此外还有一款较小的简化版鹰徽。帽墙底部可能是深灰色或棕色的,帽檐可能是平的也可能是一边上翘一边下拉,或者是后部上翻,前端和两边下拉,另外军团士兵们经常炫耀地在帽墙上插上一根老鹰羽毛。士官的军衔臂章最初是覆盆子色/紫罗兰色宽条或窄条组成的条纹章,其尺寸和布局都符合意大利对徽章式样的规定;从1918年11月起,这一军衔系统变成了一种颜色不变、长度更短的水平横杠系统。左臂上的团的臂章如图所示,它的下方是灰绿色底黑色图案的机枪熟练操作章——这类专业徽章佩戴在双臂上盾形徽章之下。下士的领章前端还钉着黄色金属制的机枪徽章,而他的武器是6.5毫米口径的雷维里-菲亚特(Revelli-Fiat)机枪。另外,捷克军团还会使用山地部队式样的斗篷。
B2:少尉,敢死队连,第33步兵团
1918年,各支捷克斯洛伐克团都成立了被称为“打击部队”的敢死队连。他们制服的大多数细节与他们的意大利战友们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图中人物所佩戴的领章是捷克斯洛伐克国旗颜色并且形状为带蓝边的四边形,这和意大利精锐部队所使用的那种双尖头“火焰式”领章样式不同,不过照片证据显示了这种领章也有的“火焰式”版本存在。敢死队的臂章(参见放大图B2a)还有一种军官版本,它采用了刺绣的银色树叶和金色宝剑图案,底面为浅灰色并带银色滚边。在该团的盾形臂章下面,这名少尉还佩戴了掷弹兵的浅灰色底黑色图案的资格章。军衔袖标是被中间分开的一条银色纵向缎面条带;如果戴山地帽,帽子左侧会佩戴一条银色V字章。其他帽具则包括了黑色的轻步兵式“菲斯帽”以及阿德里安式头盔。官方提供的毛衣是黑色的,但保留下来的照片显示中灰色的款式更为常见。在山地前线的许多兵种部队都广泛使用了一种被称为pugnale的匕首;半自动手枪则是9毫米口径的Glisenti M1910式。
B2b:第33捷克斯洛伐克步枪团敢死队连的黑色旗帜:在手榴弹(右)与中世纪英雄扬·杰士卡(胡斯战争中的捷克民族英雄,译者注)所使用的传统狼牙棒(左)相交叉的图案上方加骷髅头图案。
B3:中士,第34步兵团
中士的头盔是法国的阿德里安式头盔的意大利双体合成版,最初在1916年4月开始采用,之后则被二次采用。头盔被涂成深灰绿色,上面的徽章是红色盾牌底面上加白色的波西米亚狮子图案(参见放大图B3a);灰绿色的布面头盔套则在1917年初开始装备并在战斗中使用。交叉的步枪图案的步兵徽章展示在领章上,常规的团的左臂盾型臂章、两条服役V字章和一只射击术资格章(黑色背板上加银色步枪图案)佩戴在左袖子上。两只袖子上都佩戴袖口军衔徽章,此图中展示的是11月开始采用的新版本,代表中士的是两条覆盆子色/紫罗兰色的横条(尉官是银色的,校官是金色的)。除了挂在胸前的英国的“小盒子式”防毒面具,中士的野战装备都是意大利人的,而他的步枪则是6.5毫米口径的曼利夏-卡尔卡诺(Mannlicher-Carcano)M1891式。

C:东线,1914年-1917年
1914年-1917年间相关物品的材质与颜色,徽章的佩戴以及装备通常都与当时俄军的习惯相同,其他需要注意的下文中会列出。
C1:步枪兵,捷克斯洛伐克卫队(Dru*****),1916年-1917年
俄国的阿德里安式头盔上带有采用罗曼诺夫家族纹章的帽徽以及未经批准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标志色红白两色的斜条徽章。野战中所穿的套头衫式上衣是黄绿色的,阅兵时这种服装是树莓红色(也可能只是简单的反过来穿),而树莓红色是俄国线列步兵标志色。士兵的装备和7.62毫米口径的莫辛-纳甘M1891式步枪都是俄军制式的,但刺刀上挂的连的黑底标志旗则带有梅子红色圣杯图案,这是对15世纪胡斯运动的标志。带有完整的橡胶头罩的防毒面具是Zelinsky Kumant M1916型。
C2:一等兵,捷克斯洛伐克步兵旅第3步兵团,1916年-1917年
被称为furashka的大盖帽上佩戴的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征募军人版橙色/黑色帽章以及采用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标志色的四边形徽章。黑色肩章带上展示着的金黄色的团的数字番号(头朝内)以及红色的圣杯图案。肩章带上的单一一条白色短杆代表了一等兵的军衔。上衣衣襟固定的橙色/黑色绶带是属于因为勇敢表现而颁发的圣乔治勋章的。胸前口袋前钉的红色和白色花朵则是代表民族自豪感的非正规象征物,这是基于当时的照片绘制的;这类民族标志物在沙俄灭亡之后变得非常流行。
C3:中士,捷克斯洛伐克卫队(Dru*****)
为俄国服务的最初的那些部队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红白两色窄帽带围在帽子上,与之搭配的是1917年开始使用的几种风格的帽徽中的一种。图中这种椭圆形珐琅质帽徽中央是用斜线分开的国家标志色,周围一圈是金色的“太阳光芒”;另有一种帽徽的国家标志色是水平分开的。另外像图中这样两种不同的民族标志物出现在同一顶帽子上是很少见的。肩章是覆盆子红色,上面的三道白杠代表了中士。
C4:志愿兵下士,捷克斯洛伐克步兵旅第2步兵团,1917年秋-1918年1月
大盖帽中的硬化物被去掉以创造一种慵懒的外感,这是一些军团士兵的流行做法。帽章采用结实的金色金属边缘,中央的红色盾牌上展示着一只波西米亚狮子,这是1918年1月至4月间流行的一种设计。肩章带采用沙俄的白色/橙色/黑色纽绳边缘,这代表了“志愿兵”——用俄国人的说法,这些志愿兵是指那些受过教育,依地位一方面可以免除征兵,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可能的军官候选的人。代表军衔的单一一条白杠位于靠近纽扣的地方,底端的黄色金属制西里尔文字样“2YC”代表的是第2捷克斯洛伐克步枪团。
C5:一级准尉,第2捷克斯洛伐克师第5“布拉格T·G·马萨里克”步枪团,1917年
这顶帽子的布制帽章采用水平分割国家标志色的设计,周围一圈是细密的“光芒”式原点。黄绿色肩章带中央是纵向的一条红杠,再加上一颗徽章就代表了一级准尉的军衔。此外肩章上还展示着黄色金属制的团的数字番号“5”。一级准尉佩戴军官式样的标志物,而二级准尉则穿征募军人式样的制服。
D-H:俄罗斯,1917年/1918年-1920年
1918年1月独特的左臂盾形章的第一次出现掀开了捷克斯洛伐克人在制服和徽章方面新篇章。这些臂章的军官版本带边缘装饰,士兵们的则是无边缘版的。1918年10月,也就是他们的共和国独立的那个月,第二版也就是最终版的臂章推出了,它可以区分军衔、兵种和部队,并成为后来著名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的组成部分。
所谓“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虽然容易与奥地利或法国风格相混淆,但实际上是种全新的设计。根据合同日本生产了大约6万件这样的制服,然后运到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发给分散在内陆的捷克斯洛伐克部队以及驻军。到1919年夏天,这种制服已经被广泛采用了,当然并不是完全普及,毕竟服装的分发也有一个过程。事实上,有几支部队直到1920年撤离后才收到新制服。
对军服色彩的描述出了名得难以确认,一方面英美两国的术语不同,另一方面,这些色彩在使用中也很容易褪色。按官方说法,“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是偏茶色的中灰绿色,其中一些还偏灰色;但实际上,照片和残存实物显示的是中褐色到浅褐色的色调,美国的术语是“橄榄棕色”或“绿黄色”,英国术语则简单称之为“土黄色”。这身制服包括一顶被称为“vydumka”的帽子,一件上衣以及一条裤子。帽子正面中央是一枚捷克斯洛伐克的白色金属帽徽,帽徽下面是一条白红两色的拱形短缎带。上衣带有5颗前襟纽扣和4个口袋,口袋用纽扣扣紧。裤子的上半段剪裁宽松,膝盖以下部分则逐渐收窄;从照片上看,裤子搭配了绑腿和鞋子,但是俄国人的靴子,或者搭配护住膝盖以下部位的皮护腿的皮鞋也在使用。另外俄国人的军大衣是最常见的防寒服装。
上衣的两个领子上都佩戴领章牌,领章牌前端是方形的,后部是尖角型的。通常这些领章牌采用的是兵种标志色,比如步兵的覆盆子色/紫罗兰色、骑兵的白色、炮兵的红色(但也有例外,至少在骑兵中是这样,参见图G)。大衣上佩戴的矩形领章牌采用相同颜色,但领章牌前缘并不与领子边缘贴合。上衣和大衣左袖子上臂位置佩戴的是部队徽章,这依据的是1918年11月最后确定的“带边饰的盾型章”系统。1918年10月设立的服役年限V字章采用了兵种色,它们被缝在右袖子的上臂位置。奖章和绶带则按照欧洲的通常习惯佩戴于上衣的左胸口袋上方。

D:叛乱和俄国内战
D1:捷克志愿兵,克尔尼洛夫打击团,1918年春末
1917年5月,125名捷克斯洛伐克人加入了科尔尼洛夫将军的第八集团军的打击部队,并组成了一支侦察连,而到了8月,这支新的部队组成了著名的科尔尼洛夫打击团。8月底,科尔尼洛夫企图政变推翻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失败后,临时政府下令解散该团。为了拯救这支优秀的部队,捷克斯洛伐克人帮助将其并入了捷克斯洛伐克第1步枪师新组建的第1斯拉夫打击团,成为新的捷克斯洛伐克人营,它由两个连、一个侦察班和一支军乐队组成。尽管这支团拥有这个新名称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但捷克斯洛伐克和俄罗斯的志愿兵们仍然自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并穿他们的着装。图中这名“突击兵”列兵穿戴科尔尼洛夫打击团标准的1917年版夏季制服、装备和徽章,其中包括黑红两色肩带上佩戴的骷髅徽章和字母“K”徽章、右袖子上巨大的黑红色V字章以及左袖子上的兵团盾型章(参见放大图D1a)。在1917年,捷克志愿兵们佩戴的是最早版本的科尔尼洛夫部队的帽章,它比后来的版本大50%,并且不带白色滚边。在1917年最初的战役中,有些人保留了肩章上骷髅头加交叉骨头图案的徽章,但显然这一徽章在俄国内战中没有再次配发。这名士兵的国籍只能通过帽章下方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旗徽章来表示。
D2:下士,克尔尼洛夫打击团,1918年早春
这位捷克志愿兵下士穿戴该团的冬季服装和徽章。11月7日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和随后的乌克兰宣告脱离俄罗斯使那些既不属于布尔什维克也不属于乌克兰人却还在基辅作战的部队变得地位不明。结果,第1斯拉夫打击团被解散,团里的俄国人离开后加入了顿河哥萨克领地内缓慢集结成的志愿军,而一些捷克斯洛伐克人选择了跟随他们的俄国同志——尽管捷克斯洛伐克国会要求这些国民加入捷克军团的第4步枪团。在顿河,这些捷克人与其他同胞——志愿兵或是前战俘——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工兵团”,后来则改而成为一支“步兵营”,并参加了1918年春天的冰战役(Ice Campaign),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该部队70%的人员伤亡。1919年初,部队的幸存者们被志愿军遣散,并由法国人帮助运送到了敖德萨。在敖德萨附近他们又与布尔什维克作战,后来又在鲁瑟尼亚与匈牙利共产党人作战,最后他们中只有少数人回到了家乡。
D3:中校,第1捷克斯洛伐克师第1轻炮兵团,1919年-1920年
这是标准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但搭配的是俄罗斯人的靴子;注意在弧形的红白丝带下方是新的国家帽徽(放大图见G1a)。衣领上的单色领章牌是炮兵红色的,左臂上的盾形章是土黄色并带有炮兵红色滚边,上面展示代表军衔的两条金色V字章、V字章下方是黄色金属制交叉的火炮图案徽章以及数字“1”。数字“1”指的是这支由两个或多个炮兵连组成的团,它隶属于第1捷克斯洛伐克师。直到1919年1月以前,这类数字还可以指代某一支炮兵“旅”,但那之后就只是代表“轻型(野战)团”了,或者与字母“T”结合表示“重型团”。只有一支捷克斯洛伐克炮兵部队的名称是以连为单位的,这支马拉炮兵连的领章和象征物的具体情况已不可考。图中这名军官胸前佩戴的两枚勋章分别是扬·杰士卡自由勋章(左)和史蒂芬尼克将军创立的老鹰(Sokol)勋章。另外,他的左轮手枪是10.67毫米口径的“俄罗斯人”史密斯沃森M1880手枪。
D4:步枪手,军事警察,第1捷克斯洛伐克师第4“大普罗科普”(Hussite Prokop Veliky,胡斯战争中的波西米亚军事家,译者注)步枪团,1919年秋
他穿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的颜色是得到确认的当时几种不同色调的“棕绿色”中的一种。左臂上的盾形章上展示着覆盆子色/紫罗兰色镶边,这种镶边与大衣上的矩形领章牌颜色相同;盾形章上还展示采用国家标志色的竖条——盾形章的另一个变体竖条变横条(颜色不变)——以及黄色金属制团的数字番号(并非有些资料所说的是一把剑的图案)。

E:第1独立冲锋营,1918年-1920年
E1:冲锋队员,1918年夏
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只有一个营被正式命名为“冲锋营”,这个词在最初的捷克语中是“风暴”的意思——一张公开发布的地图显示,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部署了多支“突击营”,这张地图是根据情报官克莱坎达(Klecanda)上尉绘制的原始草图制作的,但这位情报官显然把“冲锋连”误译为“冲锋营”了。这支冲锋营于1917年12月28日正式组建,从第2师的4个团中每个团抽掉一个营组成,此外再加上一个迫击炮班和一个机关枪连。在最初的800名军人中,有13名军官和120名士兵在战斗中阵亡,而受伤的人数更多。
图中这名列兵穿戴俄国人的制服和装备,携带俄国步枪和手榴弹。依据1918年4月的规定,他在帽子上佩戴国旗图案帽徽,而白色金属制的捷克斯洛伐克帽徽则要到当年11月才开始使用。1917年时佩戴的肩章已经被废止,这时他只佩戴了营徽臂章(见放大图E1a),它是1917年以后开始使用的最初版本的营徽。1918年1月和11月之间,矩形领章牌会改而佩戴在第一版的左臂盾形臂章上方,但11月以后这种现象就会消失,这时最终版的盾形臂章开始出现。
E2:上尉,机枪连,西伯利亚,1919年
一系列照片都显示这个营采用了白色的毛皮帽子和双排扣灰大衣(如图所示,并且图中人物佩戴了该部队的红色领章),两者都是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军工厂生产的。他佩戴了第二种也是最终版的左臂盾形章,采用代表该营的红色底面和代表步兵的覆盆子/紫罗兰色镶边,上面的四条银色V字章代表上尉,在白色金属制骷髅徽章上方是黄色金属制机关枪图案徽章。他的主要随身武器是7.63毫米口径的毛瑟M1896式“扫帚柄”半自动手枪,其独特的木制枪套可兼做能够拆卸的肩托。另外,俄国炮兵和机关枪部队会经常携带长刀(bebut)。
E3:手持营旗的中士,1919年-1920年
这名中士穿一身帅气的法国灰色上衣,佩戴最终版的左臂臂章(与E2人物佩戴的基本相同,但加上了三条黄色军衔V字章同时没有了机枪图案徽章)。阿德里安式头盔实际上是芬兰人提供的俄国制造的M1917-1918式头盔,该营的白色骷髅徽章位于盔体正前方。当时的照片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员佩戴的了徽章,其余人员则佩戴国旗颜色绶带或是矩形(规定要求,但有些是以垂直方式佩戴)缎带。中士手中的旗帜是基辅的捷克妇女们缝制并赠送的礼物,最初是赠与1917年夏天在克尔尼洛夫打击团服役的“冲锋队员”们的。作为替代品,1919年2月22日,西罗维(Syrovy)将军授予了驻扎在叶卡捷琳堡的第1独立冲锋营一面正式的旗帜。白色的头骨与交叉骨头组成的骷髅图案象征了自我牺牲,这和临近一战末期许多欧洲国家军队中的精锐部队的做法是一样的;红色的圣杯和盾牌下面与宽刃剑交叉的扬·杰士卡的狼牙棒图案都让人回想起在胡斯战争中崛起的波西米亚。

F:冬装,伏尔加河地区和西伯利亚,1918年-1920年
F1:军团士兵,火车卫队
因为红军、白军和平民都穿着相似的不统一的冬季服装,所以在服装上展示国旗是明智的。图中描绘的是又厚又重的黑色帽子,但其实白色或灰色的更常见。白灰色的毛皮长大衣依据当时的照片绘制,在西伯利亚的冬天它能为警卫值班或巡逻提供了极好的保护,毕竟在西伯利亚如果身体暴露在外造成冻伤,为了防止坏疽的蔓延结局往往是截肢。大衣里面是一件保护脖子的套帽或厚围巾,而毡靴(valenki)的脚尖部分刚好显露出来。上述这些物品都是私人途径获得的,由使用者个人或是有责任心的部队军需官们购买,所以照片资料中呈现的这类物品样式繁多。
F2:中士,第6 “Hana Hanacky”步枪团
最常见的一种冬季服装就是俄罗斯军队的灰色大衣,图中捷克斯洛伐克国旗颜色的缎带按在了带下拉护耳的俄罗斯羊毛帽上。可拆下的套帽/围巾以独特的方式围在身上。大衣右袖子上展示着三条步兵兵种色覆盆子色/紫罗兰色的服役V字章,左袖子上是带覆盆子色/紫罗兰色镶边的第6步枪团盾形章,盾形章上展示着三条黄色的军衔V字章和一枚黄色金属制的数字“6”,这代表了团的番号。另外,俄国靴子和带毛边的手套组成了这身制服的最后部分。
F3:军团士兵和第6“Hana Hanacky”步枪团团旗
士兵戴着一顶蓬松长羊毛材质的白色帽子,穿基本款的短羊皮大衣(shubka)和高筒厚毡靴(valenki),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得抵御寒冷和潮湿,并且在当地很容易买到。团旗正面是摩拉维亚之鹰图案,反面是红底的头戴金冠的波希米亚白狮子,两只扬·胡斯的圣杯分别居于狮子的两侧。

G:捷克军团骑兵
在1919年夏天,捷克军团的两个骑兵团的成员穿的都是俄国人的带口袋或不带口袋的套头上衣(gymnastiorka)以及俄军不同版本的“弗伦齐式”外衣。后来这些服装逐渐被“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的上衣取代(如图所示)。第1骑兵团最早使用的是蓝色裤子,军官穿的带银色裤线镶边,士兵的则是白色。由于蓝色布料短缺,这些裤子后来被装饰白色裤线镶边的红色裤子所取代。
最初在1918年,第2骑兵团接受的是一名被称为“Cervinka”的捷克军官和一名乌拉尔哥萨克军官的训练;1919年,盖达(Gaida)在高尔察克将军的领导下成为西伯利亚白军的指挥官,随后这位哥萨克军官组成了“盖达骑兵卫队”。1918年该团所使用的第一种裤子反映了哥萨克的传统,它为蓝色,侧接缝处装饰双条的红色宽纹镶边,两条镶边中央是银色或白色的贴边。同样由于蓝色布料的缺乏,该团转而采用标准化的红裤子,就和第一骑兵团使用的红裤子一样,但采用的是金色镶边。
第1团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上衣上佩戴红边白领章,第2骑兵团的则是白边红领章。有时会看到一些未经授权的个人装饰物加在上衣上,比如第1骑兵团三名军官的胸前口袋口袋盖带一圈白色滚边。
G1:下士,第2“西伯利亚”骑兵团,1919年-1920年
一些照片中展现了黑色毡帽的存在,但按规定这种毡帽夏天版是黄绿色的,冬天是白色的。图中的帽子采用白色滚边,装饰黑色马毛帽簇(它的根部有可能被红白两色的丝带缠绕住),帽簇下方是军团的国家徽章。这种徽章(见放大图G1a)的图案包括了顶端的斯洛伐克十字、中心的波西米亚狮、左侧的格子纹摩拉维亚鹰和右侧的西里西亚老鹰加新月。“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上衣的左袖子上佩戴装饰白色滚边的红色盾形章,两条金色V字章(偶尔可以看到黑色的替代版)、黄色金属制交叉的马刀图案的徽章以及团的数字番号都展示在上边。
在冬季该团的有些成员也会穿被称为shubka的外套;在一张照片中,14个摆着各种姿势的人物中有5个穿着这种外套,其中4个的衣领和袖口都有皮毛装饰。冬天的战场上,骑兵们会戴各种各样的羊毛或毛皮帽子,这些帽子是参战各方军队和当地百姓都在使用的。
G2:上尉,第1“布兰迪斯的扬·吉斯克拉”(JanJiskra of Brandysa)骑兵团,1919年
被称为podyebradka的羊毛帽子是白色的,它采用红色软帽顶、将帽顶四等分的白色滚边和军团徽章上方的白色马毛帽簇(佩戴非白色帽簇的骑兵被劝告说要佩戴规定颜色的帽簇)。“符拉迪沃斯托克制服”上衣带有加以改进的口袋,裤子则是该团特色的带白色滚边的红裤子,与他们搭配的则是俄国人的靴子和棕皮武装带装备,而西方风格的手枪套枪口朝后佩戴。这名上尉展示了该团的领章牌;右袖子上骑兵兵种色白色的服役V字章代表了四年的服役期;左臂上白边的棕绿色盾形章上展示着四条代表军衔的银色V字章,这些V字章下方是展示交叉的马刀图案以及团的数字番号“1”的白色金属徽章。注意他只在左肩头佩戴了盘纹式样的棕色皮革肩章,这种方式在两个骑兵团中都很常见。
G3:中士,第1“布兰迪斯的扬·吉斯克拉”骑兵团,1919年冬
图中这顶podyebradka羊毛帽上佩戴的不是军团的帽徽而是将盖住俄国帽章的采用国旗颜色的帽徽。他的大衣、圣乔治勋章的绶带、靴子、马刺、腰带和哥萨克式鞭子(nagaika)都是俄式的。注意大衣上佩戴的是矩形的领章牌(采用该团的标志色)、白色服役年限V字章和左袖子上的盾形章;只要有可能,盾形章的底面颜色就应该和上衣或大衣的颜色相同。
G4:团旗,第1“Jan Jiskra ofBrandysa”骑兵团
这面带银色流苏镶边的旗帜被国旗上的两种颜色一分为二。旗帜的正面是银色的刺绣字母“JJB”(代表了胡斯战争期间著名的骑兵领导人“布兰迪斯的扬·吉斯克拉”)交织而成的图案。旗帜背面是该团的名称:白色旗面上是巨大的黑色字样“1./CESKOSLOVENSKY”(第1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旗面上则是较小的黑色字样:“JISONI PLUk”(语义不详)

H:专业部队
背景描绘了1918年冬天伊尔库茨克的安加拉河附近缴获的一列装甲列车中的其中一辆炮车,捷克军团将其重新命名为“Orlik”(意为“年轻的鹰”,而其下方的字样为“VUZ CIS.2”,也就是2号车厢的意思)。车顶的蓝底旗帜尺寸大约为5英尺x 3英尺(约1.5米x0.9米),它三面带有红白相间的“锯齿形”镶边,旗面中央是金黄色的交叉的加农炮图案及其上方的字母“O”(代表了炮车的名字Orlik)。
H1:政治委员,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委员会,1918年
苏维埃委员会起源于1917年的士兵会议。政委通常是由士兵们选举出的他们中的一员来代表他们的政治立场,并解释苏维埃所确立的政策,这类似于西方议会中的选举代表。尽管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了布尔什维克的政委,但捷克军团政委们并非部队的“影子”指挥官,也不会找借口去做联合指挥者或是直接介入军事指挥;不过,像斯特凡尼克(Stefanik)将军这样的保守派军官仍然强烈反对他们的存在。除了盾型臂章,似乎没有规定他们统一的身份标志物。这位政委戴着一顶装饰国旗样式彩带的俄罗斯的大盖帽(furashka),身穿一件俄国人的灰大衣,并且披着一件套帽(bashlyk)。他手持蔡司望远镜和一把俄国造的信号枪。
H2:步枪兵,第3捷克斯洛伐克师参谋部电报班,1919年-1920年
这名军团士兵拥有标准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服,领章是代表步兵的覆盆子色/紫罗兰色,盾形臂章的镶边也是步兵兵种色的,上面的黄色图案为上方的罗马数字“III”和下方的代表士兵专业的两支缠绕的闪电。士兵正在使用彼得堡的爱立信公司制造的一款俄国野战电话来和师部联络。
H3:下士,航空分队,第1“胡斯”捷克斯洛伐克师,1919年-1920年
根据当时的照片绘制的这名人物穿俄国人的深灰色“弗伦齐式”上衣和裤子。黑色帽子是依据的俄罗斯人的“飞行员帽”的设计,帽顶接缝处和上翻帽边带有红色滚边;帽子上配通常的捷克军团的帽徽,帽徽之上是外露的一段弧形的红白两色缎带。领章牌和盾型臂章的边缘都是浅蓝色的。盾形臂章的底色是绿棕色,上面的图案包括了位于上方的两条黄色的军衔V字章与代表师的番号的黄色金属制数字“I”的叠加以及下方的带飞翼的螺旋桨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