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菌读书记——现代植物学理论谈“橘生淮南枳生淮北”
原文《晏子春秋·杂下之六》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翻译文《晏子春秋·杂下之六》
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首先先来看看两种水果的图片,柑橘和枳

柑橘

枳

提问:柑橘会因为生长环境变化变成枳吗?
答:绝对不会,柑橘是芸香科柑橘属小乔木植物,枳树是芸香科枳属的落叶灌木。两者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绝对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变化。

提问:为何古人有“橘生淮南枳生淮北”的误解呢?
答:原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掌握了嫁接技术,人们利用嫁接技术去改善不同植物的特性,也就是把一个一种植物的枝条嫁接在其亲缘植物的枝干上。
“复合植物”会继承两种植物的优点,在增强抵抗力的同时也能提高果实产量。以橘和积为例,嫁接过程以枳为砧木(主干部分)、橘为接穗(嫁接到主干上的枝条),春天将其嫁接之后在淮北地区培育。嫁接后积的根系会让橘的枝条的耐寒和耐旱能力有所提高,当年秋天就可以在北方结出可口的橘子。
可是,娇嫩的橘枝条还是不能承受北方的寒冬,越冬时很容易被冻死。等到第二年春天,枳的根系会再次萌发出枳的枝条,再到秋天结出来的就是枳了。
于是古人便产生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认识。目前,这种说法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农业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枳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橘砧木。枳的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加之和橘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可以很好地和橘形成优势互补,使橘树的抗寒抗旱能力和果实品质都有所提高。
关于嫁接技术的一些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