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塑造小说(十一)剧中人

2019-03-16 14:35 作者:诗者酱  | 我要投稿

“人物的厚度可以与冰山相比。观众或读者只能看到创作工作的顶端——可能只占创作者对人物全部认识的百分之十。但创作者需要相信,所有这些工作都会深化人物,即使大多数信息从来不会直接出现在剧本里。”

——《创造难忘的人物》【美】琳达.西格


欢迎大家收看新的一期!如果大家没有上我的写作课的话,希望可以在我的个人空间里找到我之前的专栏哦~

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标题呢?当然是最近忽有所感,突破了新的一层瓶颈,通过文学研究和每天的写作练习,才达到了现在的这层境界(说到底写的还是渣渣)

让我们直接开始这次的课程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每次创作小说的时候,先想的是并不是小说中心,而是从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件物品、一个人物开始的。

不管是如何的题材,你都知道,这是自己最为感兴趣的东西。

接着你便进行扩展想象,比如从一棵草开始,变成了在城市中一个小区路边的杂草,这是一个镜头。

下一步便是将几个镜头连接起来,假设这棵草昨天被大雨冲洗干净,今天的路人不小心踩了它一脚,然后从中找出时间和空间因素,进行连贯。

不过这样的小说片段是为了表达出小草的表面故事,你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因素,比如环保题材或者以物衬人。

在现实元素中找到升华的主题,这样的小说便有了想要表达出的情感和意义。

而用人物,就有着更为复杂的技巧,很多作者不了解的是,人物到底该怎么写才好?

如今我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在一周前买了一本书,名叫《演员的自我修养》,作者的名字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国的世界级戏剧演员,也是一名戏剧导演。

其中,几名戏剧演员在一起讨论如何在舞台上让人物更加生动有趣(逼真)的问题,曾经有一段话让我深有感悟:

“在表演实践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你会从剧本、导演、你自己的想象力那儿得到一个关于表演对象的规定情景,你得自己去琢磨一番。

最终,这一切会给你一个角色在他那种生活环境下,所应该生活的总体概念......你还得发自内心相信,这种生活是真实发生过,而不是纯粹虚构的;

接下来是去习惯这种生活,并跟其他类似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果能做到这点,你就会产生出与在日常生活中一样真实、真诚的热情,你的情感自然就会逼真。”

——书中第四十三页第七段

有人就会问了,演员的表演与写作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么?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演员手中的剧本多半是小说改写而成。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开始写一段对话:“那个人是谁?”“是隔壁老王的孩子。”而在剧本中却会加入很多动作和表情形容。

而到了演员这里,他就必须要在参考剧本后,在舞台上面对数千观众,用自身的肢体和强烈夸张的措辞来表达出小说中的各种人物。

这是一项很艰苦的任务,因为演员需要回顾这个人物的前生,展望他的未来,需要体会到人物的辛酸苦辣,需要大胆地想象。

因为,“想象是演员的领导者。”

小说中的冬天,他就会让自己瑟瑟发抖,哈着热气,搓着双手。小说中的夏天,他就必须要时常擦汗,走路轻浮。

在舞台上,演员所处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道具并不能带来过多的拟真,而只是提供给观众的一片绿叶,他们必须要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处于剧本中的世界。

当然,演员如果是为了逼真而逼真,往往会变成僵硬的木偶。另外有很多的演员都会变成导演手下的傀儡,自己不会想象,也不会临场发挥。

大部分的演员只能把自己的感情挖掘到这种深度
但是她比任何人都要更了解如何运用自己的魅力
深度地掌握角色把感情细腻地表现出来的演技

——《演员夜凪景》作者:宇佐崎しろ(公社汉化组翻译)

说到底,感情和表现是两回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会遇见这样棘手的问题,需要两个方面同时去展现。

演员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是,他们必须要兼顾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他为了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必须要靠想象和情景模拟来让自己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来,而这其中还要为了观众而特意选取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让他们理解。

这有什么不同的呢?也就是说演员必须要兼顾两个方面。

很多人写作的时候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也就是单纯由第三人称去写,不管人物的喜怒哀乐,或者用一句话草草了事。这种写法很容易让角色先行崩溃,你会发现写了一段话后,人物没有立即参与你的剧情和伏笔配合,导致bad end。

既然你不想要人物,人物也不会去在意你。

很多人都会喊冤,我写了啊!人物的一举一动,他们配合场景的对话和互动...

你们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也就是第一人称。

之前说过,演员必须要兼顾两种人称,作家也必须要代入人物,更好的便是现实模拟,我看过很多小说的对话部分,简直是蒙着眼睛写出来的东西...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着镜子,想象自己是在跟一个陌生的人对话,然后自言自语,每一次切换的时候都会带入那个人物的过去和情感。

虽然一开始会很浮夸和不合情理,不过实验了几次以后,我就开始在意人物的衣服、虚拟环境的风和空气、鼻腔中充斥的味道分子、眼泪留在眼眶中的感觉。

更加可怕的是,我开始关注镜中的另一个自己,想象着我看他的外观以及自己他的感受。

然后,我突然感觉到了一丝好笑,以及一丝悲伤,模拟的情绪骤然崩溃,变成了虚幻又现实的感悟...

《演员夜凪景》

我便在镜子前哑然失声,因为我发现自己彻底沉沦进去了,过了几天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我毕竟是作家,作家不会像演员一样上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去表演,我们只要去想象这个场景就可以了。

从此我便发现了,原来人物并不是孤独的,他要与别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互动,去观察别人的着动作、语言和表情,从中得出剧中第一人称人物的结论,而并非是第三人称上帝视角的感悟。

这种想法对我简直是醍醐灌顶一样的存在。

“如果小说人物一路畅通无阻,从未经历过风浪,从未体验过心碎,读者是不会感兴趣的。你要让人物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让他们因生活的重压而痛苦。当形势看起来不能更糟的时候,你要狠下心来,火上浇油。”

——《小说的骨架》【美】凯蒂.维兰德

作家是自己小说中的上帝这句话没有一点虚假,如果你细心一点比对就会发现,作家的创作思路就像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一样。导演、演员、道具组等等工作都需要我们去做大量的思考,尤其是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更为难办。

有很多萌新都喜欢把这种创作思路妖魔化,偷工减料更是常事。就像只要演员不要镜头,只要镜头不要道具,更多人的喜欢将难办的战斗、琐事一语带过。

比如我在看一部超级激烈的战争片,在最精彩的时候,突然屏幕一黑,上面写道:“男主成功救出女主。”然后就出现了他们绝境逢生在非洲草原上拥吻的结局镜头。

我想,所有的人都会感觉到不爽吧?

不会运用电影镜头不是作家的错,但如果不会转移小说视角,表达情感和意义,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过错。

我们必须怀有一颗演员的心,进行上帝的思考,实现世界的演变,这便是我们作家的使命和艺术。

有很多人都刻意地追求所谓的真实,而真实却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 而是读者所阅读的世界,就像演员在舞台上所做的一样,在一群观众面前表演着“真实”。

演员可以无限贴近于现实,但它必须要展现出来这份魅力和色彩,才是观众眼睛中的真实。

(详情可以看本文章最上面的三个漫画片段)

我们今天的课程就这样结束了哦,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会用一段话来做最后的结尾,希望我们下一期再见!

“究竟从自己身上什么地方寻找到真实,且如何去创造出真实以及对这真实的信任?从发自内心的感觉以及动作也就是人——演员心理活动里找吗?然而人的内心过于复杂,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真实与信任在心灵里的产生,是自然而然或借助心理技术形成的,而在形体范畴,很容易从细微、非常平常的形体任务以及动作中找出,或者激发出来。

形体任务以及动作是具体可见的,通常比较稳定,也多半服从来自意识和心灵的指令。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请教它们,借由它们去接近那个我们创造出来的角色。

——《演员的自我修养》【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本文图片、摘抄片段都已表明来源,如若侵权请联系up主)

如何塑造小说(十一)剧中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